對着麻雀笑眯眯
(小小說)
文/魏常瑛
張老漢兒今年88歲了,是在公安局退休的,退休已經二十幾年了。他曾經是一位吃鋼咬鐵的漢子,那些不守法的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發抖。如今,隻能咬動豆腐,三歲小孩見了也敢做鬼臉戲弄他。他覺得這是自然規律,常笑着對别人說,人啊,到了什麼階段就唱什麼戲,誰也是這樣。
一年前的10月,老伴丢下他上了天堂,他悲傷,可有什麼辦法呢?他歎口氣,對衆人說,她乍不要受病痛的折磨了。
老伴走了後,倆個女兒想輪流伺候他,可倆個兒子決定:老人要兒子養老哩,女兒們就不要操心了。說實在的,他想要女兒們伺候。他一開口,兒子們便雄獅怒吼。他雖然仍舊個大但已經體弱,兒子們的決定他無力抗争,悲悲切切地接受了安排。
大兒子在本縣工作,二兒子在新疆烏魯木齊經商。大兒自告奮勇伺候他。
呼啦啦,大孫子一家搬進家,孫子溫暖地說,爺爺,我替我爸來孝敬您!
孫子有倆個男孩子,大的7歲,小的4歲,一來,就大鬧天宮,弄得張老漢兒腦仁疼。才過了兩個月,春天裡,身體就大不如從前。老漢兒偷偷給二兒子打了個電話。
二兒子回來接張老漢兒去了新疆。二兒子家裡的條件好:四室兩廳兩衛的房子,幹淨、方便。二兒子倆口在自己家的公司上班,一個兒子上大學。早飯晚飯由兒子做的端到他跟前。午飯老漢兒想吃什麼,兒子選了個固定的食堂給他送飯。生活不能說不舒适。
張老漢兒在二子家住了幾天,二兒子帶着他去醫院檢查了身體,沒什麼大病。
時間一閃,就過去兩個月。一天,張老漢想看看鳥魯木齊4月天的風景,下了樓。出樓門,花紅柳綠,但是碰不到半個人影影。他細細搜尋,挪着碎步到了小區的小廣場。一到,有幾個人就像看耍猴的一樣跑來看他。有一個中年婦女笑嘻嘻地用當地口音問,老頭兒,你是哪裡的?他聽不太懂,看口形是問他是哪裡人。他一開口,一口他家鄉的方言,人家全哈哈大笑。那中年女人的左眼眯了眯,用戲弄的口氣怪聲怪氣地說,陝北人!唱個信天遊聽聽。說着,自己用本地口音嗚哩哇啦唱道:我要拉你的手,你要親我的口。拉手手,親口口,咱們倆到圪崂裡走。他聽不懂人家唱的詞,是聽調子聽出她唱的是這首歌。
張老漢不善與人開玩笑,更不善與女人耍笑,一張老臉臊得發燒,轉身就走。
第二次下樓,出樓門,仰頭望,高樓頂上朝霞如錦。一刹那間,朝霞間透出有限的幾道金光。他笑了。高高興興走了幾步,碰上幾個青年人,人家目不斜視,嘻嘻哈哈。他又走了幾步,幾個老漢兒在拉話,他一句也聽不懂。
張老漢又下樓走了幾次,仍然格格不入。
張老漢從此就窩在樓上不出去了。
一天,他坐在自己的卧室裡望窗外。窗外有一棵枝葉繁茂的他叫不出名的樹,樹上落兩隻麻雀。他認得是麻雀,這裡,唯有麻雀和老家的一樣。他像他鄉遇故知,趕忙打開窗子,拿了大米撒在窗台上。雀兒們發現了窗台上的大米,其中一隻探頭探腦,試探着飛到窗台上,低頭啄了一嘴,擡頭咽下米,轉頭四處看看又小心翼翼低頭啄了一下。張老漢兒大氣也不敢出,直怕吓走麻雀,可目光粘着它。沒人幹擾,過了一會,另一隻麻雀也飛到窗台上。兩隻麻雀放大膽子啄米,啄一會,擡起頭喳喳一聲,轉着圓圓黑黑的小眼睛看看周圍。張老漢越看越感到雀兒們親切。
從此後,早上睜開眼,他就赤腳下地,揭開窗簾看窗台上有米沒有。
一天上午,張老漢盯着啄食的麻雀,發現麻雀是美麗的。麻雀穿着淺灰色上面有淺咖啡色縱條、橫條紋的衣服,頭上戴着淺咖啡色的帽子、左右臉頰白白的,耳邊有小塊的黑色,脖子上圍一條細細的白圍巾,背上是縱們細條紋,翅膀上是橫的寬條紋,颏下一點黑色,肚膛是淺灰的,尖尖的小嘴,翹翹的尾巴,長得十分小巧玲珑。那眼睛,特有靈氣。褐色的爪子,如一朵花。站下,一個雕塑,飛起來,一個精靈。它不但吃米,把小蟲放在米裡,也吃。它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娃娃。你看它,它會擡起頭喳喳喳與你對話。
天長日久,那兩隻麻雀和張老漢成了至交。它們飛來先朝窗内叫幾聲,吃一會大米,擡起頭看張老漢一下,叫幾聲。吃完,在窗前飛兩個來回。張老漢兒呢,麻雀來了,他說,歡迎回來,麻雀吃米時,他盯着,微笑着。麻雀飛走時,他揮揮手。
一個星期天,兒子媳婦兒去外地旅遊,張老漢就對麻雀叙述自己的童年。又一天,他對麻雀們描述他辦過的盜竊案。又一天,他給它們講述他的老伴……
張老漢兒離不開麻雀了,麻雀也天天來相會。
張老漢慶幸自己有了伴兒。
一日下午,兒子無事,想起了給老張打掃房子,發現了外窗台上有雀糞和米,幾笤帚将這些東西掃了下去。張老漢兒惱了,盯着兒子問,那是麻雀吃的,影響你什麼了?兒子笑一下,說,麻雀那東西,髒,你還喂它們哩?張老漢兒眼裡閃着悲傷,恨恨地說,它們哪兒髒,髒了你的什麼?它們有靈性。兒子又笑一下,轉身走了!
張老漢一夜沒睡,想出了一個辦法,把一小塊紙鋪在窗台上,上面撒上米。在每天兒子他們回來前,收了紙。
張老漢兒繼續與麻雀們秘密地相會着。
女兒來看張老漢,見面先問,爸,這裡好盛嗎?張老漢兒溫和地笑着說,好盛,有麻雀和我作伴哩。
2022年5月29日
本文作者魏常瑛老師
魏常瑛,女,陝西省榆林市人,回鄉知青。當過教師、行政幹部,現已退休。先後編輯《綏德文史》等150多萬字,發表小說、散文、紀實文學近200萬字。其中有長篇小說《大山深處》小說集《凡人的故事》紀實文學巜無定河之歌》《濱河大道》《繁星》《為了明天》散文《生命的河流》(與人台作)現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