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每個中國人張嘴就來的一句話。然而,真正用的正确的卻不多。這句話出處大家都很清楚,出自《論語.為政》,是《論語》這部書的第二章,孔子的講自己的一段話。
論語
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别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随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知天命”這句常常被大家挂在嘴邊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一般都理解為“天命不可違”,命中注定的意思。其實,這是對孔子這句話最表面的理解和誤解。
論語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觀”的範疇,“天命觀”是孔子思想體系重要的内容。“天命”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它的管控範圍内;“命”往往是指人的壽命和氣運。即孔子所說的,人的壽命的長短是由其自然規律決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
知命,知己之命運;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責任,知有所必為,《易》所謂“君子不舍其命”。
孔子這句話,關鍵在“天命”一詞如何理解。朱熹對此解釋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論語
朱熹整理的《論語集注》被公認是比較中正客觀的,朱熹的解釋也更接近古文原意。從朱熹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所說的“天命”沒有迷信色彩,不是命中注定,人力無用的意思。
此處的“天命”指的是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即“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比如,春天來了,萬物就是要複蘇,開始新的一年的生長,冬天到了,萬物就是要藏納為主,休養生息,積攢力量,為來年做準備。這是萬物本身自然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可改變、不可逆轉的。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講一個人随着年齡、閱曆的增長,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就對萬物自然發展的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順應這樣的自然規律,這就是“知天命”。而不是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知道了命運的安排,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孔子
“知天命”,順應規律,不意味着人事無用,人力無用。孔子一生,從未懈怠,一直都緻力于他所追求的事業,68歲還開始了新目标,整理各類典籍并為其作傳。
正是孔子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中國文化才得以保存傳承,後人方可得知幾千年前的中華文化。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知天命”這個詞給自己找借口了。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這個年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時期,不僅身體發生衰老,家庭和社會責任的訴求,開始反思和總結人生。
論語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自己的一生到底過程什麼樣,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看得很清楚明了了。所有的喜怒哀樂,轉眼間都是過往雲煙,仰天長嘯還是唏噓悲哉,都已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由此可見,“天命”是“修養天真之至道也”,人隻有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才開始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五十知天命”,這是孔子對于自然規律的概括和人生的提煉總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