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一個高素質勞動者?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在“田間地頭”進行,更應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勞動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勞動技能,使其崇尚勞動之美,也是教師和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的突破口,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怎麼做一個高素質勞動者?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在“田間地頭”進行,更應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勞動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勞動技能,使其崇尚勞動之美,也是教師和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的突破口。
太師屯鎮中心小學是北京市密雲區最大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雖然是一所農村學校,但是由于地處首都,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差,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生“青草與韭菜分不清,麥苗與小蔥辨不識”的尴尬情景。
勞動教育被家庭“丢下”,學校應該義不容辭将它“拾起來”。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目标構建德育工作體系,積極開展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态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出于學校的教育自覺,更是回應的重要講話精神,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基于以上原因,學校挖掘地域特色,通過“2 N”體驗活動,即圍繞兩個“開心農場”和若幹校内外“微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鍛煉身體、增強意志,享受勞動的快樂。
調研為活動定向
為了開展好勞動活動,學校選取三至六年級10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以了解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調查結果見表1)。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因為是獨生子女,這些“00後”學生從小在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大部分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參與勞動,家長的溺愛導緻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較差。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本應具備的勞動技能,對勞動的興趣逐漸弱化,導緻勞動意識淡薄、勞動技能不強。
勞動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内容之一。經反複讨論,我們認為學生綜合素養包含以下五個闆塊:一是學業發展,即學生文化課質量的提高和藝術等素養的提升。二是學生體質的發展,即學生的體質監測成績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标準,包括身高、體重及學生視力等指标。三是學生人格和心理的發展,主要指學生的心靈、心态都是健康的,具有愛自己、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感。四是學生社交和生存能力的發展,主要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耐挫能力及吃苦耐勞等品質。五是學生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識、安全意識、衛生意識、審美意識等。
綜合調研結果和思考,我們明确了借助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路徑,努力為學生搭建實踐體驗的平台,讓學生喜歡勞動、愛上勞動,在體驗活動中感受作為一名勞動者的光榮。
走進“開心農場”
學校的兩所完小校園内有大量空閑土地,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開墾了兩個“開心農場”,定期安排兩所完小的學生“走校”,撸起袖子,卷起褲腳,一同參與農場建設,進行玉米、向日葵、地瓜、高粱等農作物的播種和收割活動。
在“開心農場”裡,孩子們在教師指導下認識各種農作物的果實,體驗幹農活的樂趣。育種、播種、成長、收割等過程都有學生參與的身影。活動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培養了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重自然、保護生态的意識。
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學生慢慢喜歡上了勞動帶來的幸福和快樂。為了提高“農耕”勞動實踐的科學性、知識性、持續性,學校在開設“開心農場”的基礎上打造“農耕”品牌,通過“做小農人”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學知識、掌技能、煉身體,同時也形成了“農耕文化校本‘小’課程,實施五育一體‘大’教育”的育人模式。
農耕文化校本課程以種植體驗(勞動種植及秋收體驗、學習耕種知識和技能)、農具研究(認識農具、講農具中的故事、研究農具的用途、制作農具模型)、農業節氣文化傳承(主要研究節氣與農耕、節氣與詩詞、詩詞與詩人、詩詞與曆史以及節氣的文化意義)為主要内容。學校以3個闆塊為載體,開展系列勞動和主題活動:
圍繞“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耕種過程,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方式,親近自然、感知自然、體驗勞動之美,感悟“春播一粒種,秋收盈滿倉”的人生境界,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确立每年12月為“農具節”,讓學生有機會、有平台研究農具,感受先人智慧,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創新能力;二十四節氣中的傳統節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培植、滋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學校組織的傳承節氣文化活動中,學生可以感受漢字魅力、感悟詩人情懷、了解節日故事,進而傳承和弘揚節日文化,提振民族精神。
在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将勞動實踐與數學、科學等相關知識進行整合,比如栽西紅柿與植樹問題、土豆育種與苗隙問題等,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自覺應用和整合學科知識。自此,校園中唱響了農耕文化“主打歌”。
N個“微體驗”
在我們看來,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在“田間地頭”進行,更應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為進一步開展勞動實踐教育,發揮全員德育實效性,學校圍繞校内活動和校外活動設計了多項“微體驗”活動,形成了“2 N”的主題活動格局。
校内“微體驗”學會感恩:
•組織住宿生開展“走進食堂做大師傅”活動,讓學生了解午餐的制作,體驗食堂工作人員的辛苦。
•開展“愛我校園勞動節”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量身定制勞動崗位,采取“王剛開關”“李念圖書角”等以學生名字命名的勞動崗位,評選勞動小能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勞動的快樂,掌握生活技能。
•組織“我和爸媽學一招兒”生活技能趣味比賽。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擔任“導師”教學生包餃子、捆粽子、烙大餅,加大家校共育的力度,為學生搭建多彩的勞動展示平台。
•有意思的“為我點贊”勞動技能大賽。學校結合“六一”國際兒童節、建隊日活動,開展系鞋帶、疊衣服、系紅領巾、整理書包等趣味技能大賽。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從小事開始,争當心靈手巧的勞動者。
•開展“我的事我盡責”班級實踐周。每周安排一個班的學生參與勞動和執勤體驗,做幫助他人的事情,維護校園秩序規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領悟幫助他人是最快樂的人生真谛。
校外“微體驗”掌握一個技能:
•傳統節日學本領。利用春節、端午節、立冬、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為學生布置勞動學習任務單,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學習揉元宵、包餃子、包粽子,學做傳統美食,了解傳統習俗。
•“五愛”實踐護家園。引導學生在校園、家庭、社會主動參與勞動。例如,依托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我為家鄉測河流”活動。在專家的指導下,學生開展定點取水,并對水樣中的金屬物質進行檢測,了解家鄉的鄉情鄉貌,提高學生保護家鄉環境的意識。
•向兵叔叔學技能。每學期組織學生走進鎮消防中隊開展勞動體驗教育活動。在武警戰士的指導下學習疊“豆腐塊”被子,與戰士們開展趣味對抗賽。
在開展勞動體驗教育中,學校突出活動“小、實、新”的特點,結合學生需求和教育教學需要不斷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參與勞動,享受快樂。學校還不斷豐富家庭教育的外延,讓家庭“重拾”勞動教育。未來,學校還将開展住宿區鮮花種植、小型動物飼養等體驗活動,并結合學科教學深化課程開發和設計。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為學生搭建勞動實踐平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教育者不斷思考與探索,我們将不斷前行在這條立德樹人的大路上,讓學生在勞動中享受快樂。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01日第6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