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一鲸落、萬物生”的說法,這是對鲸落現象的一種形象的描述。巨大的鲸魚在死亡之後,如果逐漸下沉,那麼在下沉階段以及沉入海底之後,其身體中的巨量有機物質,将會為其它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能量來源,從而可以形成以鲸魚屍體為中心的一個小型生态系統,和深海熱液、深海冷泉一起,對于推動海洋生态系統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稱為“海洋三大生命綠洲”。
鲸魚剛死亡之後,其體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和其它有機物質,在其沉降過程以及到達海底的過程中,對于經常栖息于海洋不同深度的生物來說,這無疑是天降的“餡餅”。在鲸魚死亡不久開始沉降的初始階段,處于海洋上層活動的鲨魚等大型食肉魚類、大型的食腐甲殼類動物如海蟹等,就會瘋狂地在鲸魚屍體上進行撕扯和蠶食,在這個初始階段,鲸魚屍體中超過90%的肌肉組織、軟組織等都會被蠶食掉。
在沉降的中後期,鲸魚屍體中僅剩下骨骼以及附着在表面的少量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質,正好成為生活在海洋低層和海底的一些無脊椎動物的食物來源,比如中小型的甲殼類動物、海蝸牛、多毛蟲等,它們或直接以鲸魚屍體表面殘留的有機物為食,或者以另外食腐動物剝離出、吞噬過程中遺留的殘渣為食,這些體型較小的生物,可以在鲸魚屍體沉降到海底以後較長時間,圍繞着屍體殘骸定居下來。
在鲸落的後期,鲸魚的屍體剩下的隻是骨架了,這個時期以鲸魚屍體中有機物質為食的動物逐漸離開了這個區域,此時厭氧細菌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細菌充分利用海水中的硫酸鹽類,将屍體殘骸中隐藏在内部的剩餘少量有機物質加以分解,最後釋放出硫化氫等氣體,在此過程中獲得生存所需的能量,而釋放出的硫化氫,又能夠為一些硫化細菌合成有機物提供重要的物質來源。因此,在鲸落的後期,形成了以厭氧細菌為主體的微生物群落,這個過程通常可以持續若幹年。鲸魚屍體中所有能夠被吞食和分解的物質全部消失以後,在漫長的海底世界中,将逐漸礦物化形成礁石的組成部分,從而為一些生物的栖息創造了理想環境。
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鲸落現象來看,總數還不到50個,而我國今年3月份在南海,通過“探索一号”的“深海勇士号”才首次發現了一個鲸落,當時引發了很多科學工作者和網友們的熱議。那麼,為何鲸落現象非常罕見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海洋中的鲸魚數量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特别是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的大規模捕殺,一方面鲸魚成為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鲸魚的食物來源越來越成為問題,另外再加上海洋污染的加劇,鲸魚的數量大幅下降,據統計,近100年來,海洋中的鲸類減少了一半以上。
二是鲸魚的壽命很長。鲸魚的壽命普遍高于50年,有的甚至超過100年,所以等到鲸魚的自然死亡并非易事,況且全球海洋面積那麼廣闊,鲸魚的數量也非常有限,能夠發現鲸魚的屍體更加困難。
三是鲸魚屍體能成為鲸落的隻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鲸魚的屍體大約由30-40%的脂肪所構成,而脂肪的密度要小于海水的密度,所以通常情況下會漂浮在海面之上,然後在海面之上被分解或者被沖到海岸上。隻有當漂浮在海面上的鲸魚屍體,其中的脂肪物質被分解得差不多之後,才會逐漸下沉,這種情況之下已經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鲸落了。
四是我們對海洋探測的手段不足。即使有鲸魚的屍體,在特定的氣溫、海水溫度、屍體脂肪含量等因素條件下形成了鲸落,然而對于我們現在的科技來說,要想發現它們,無異于大海撈針一般,畢竟我們對于海洋世界的認知,甚至要比太陽系還要淺薄。
綜上所述,海洋中自然形成的鲸落目前來看,是非常罕見的。一些科研機構為了深入了解這一現象對于海洋生态系統的作用和意義,有時會應用人工輔助的方法,即把擱淺的鲸魚屍體進行适當減脂處理以後,重新放入海洋,待其下沉之後,再定向進行跟蹤觀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