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在一些小說中,經常會提到“三姑六婆”,這些姑婆都是些什麼人呢?是不是和“七大姑八大姨”一樣,都是我們的親戚呢?
在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1329~約1412年)所著的《辍耕錄》中,明确記載了三姑六婆的身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
三姑中的尼姑和道姑比較好理解,她們分别是佛教、道教的女性出家者。卦姑其實也好理解,指的是在古代社會中,那些專門以占卦算命,并以此為生的女子。
六婆中,牙婆指的是專門販賣人口的女販子,她們在古代社會中,專門為富貴人家買賣奴婢、妾侍等。
媒婆自然說的是專門為人做媒,介紹姻親的婦女。
師婆指的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
虔[qián]婆指的是在古代社會裡,開設秦樓楚院、風月場所裡的鸨母。
藥婆指的是專門買賣安胎藥、堕胎藥之類藥品的婦女。
穩婆則是古代社會裡專門接生小孩的接生婆。
這六婆雖然各有分工,但有時也會出現一人身兼數“婆”。
在我國明清小說及古代生活方式中,“三姑六婆”往往代表着相當惡劣的形象。這個形象包括七嘴八舌、不務正業、走街串巷、搬弄是非、媒介淫惡、唯利是圖、推銷迷信、誘人入彀、愚昧無知等等。
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其作品《鏡花緣》中曾寫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在此,我們不難看出“三姑六婆”在當時所從事的工作大多不是什麼正當營生。
因此,“三姑六婆”在古代社會裡是人人厭惡的人物。不但“三姑六婆”本身令人痛恨,就連與“三姑六婆”有所接觸的婦人,也都被視作有玷婦德。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就曾數次告誡家中婦女,不可與“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來往。
實際上,在古代封建社會裡,由于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所謂的禮教嚴格束縛着女子,對女性唯一的要求就是相夫教子。
因此,女子在封建社會的曆史背景下,所能從事的職業很少,而“三姑六婆”也就是在古代民間的女子所能從事的幾種職業,而這幾種職業,往往又和古代社會裡的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比如,六婆中的媒婆和穩婆,一個是專門給人介紹姻緣,一個是專門為孕婦順利接生每一個新的生命,也算是比較高尚的職業了,怎能視為是惡劣的形象呢?
藥婆從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一位賣藥品的醫師了,無論是安胎還是堕胎,但凡有此需求的人,也少不了和藥婆打交道。
其實,在古代文學作品和戲劇中,“三姑六婆”也不完全都是醜相,如戲劇《秋江》的陳妙常,《庵堂認母》中的智貞,她們雖然都是道姑,但她們也都是好人。
本文參考自:《輕松學國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