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出國留學常用語

出國留學常用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23:26:28

出國留學常用語?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新一輪開學季就要來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出國留學常用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出國留學常用語(留學海外适應有道)1

出國留學常用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一輪開學季就要來了!

對于剛踏出國門、遠赴他鄉,人地兩生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如何快速适應陌生環境是一大挑戰。

老舊的樓房、陰沉的黑夜……初到美國的張思媛,感到焦慮又難過;擔心生活不易、老師不認可、融不進同學圈……初到法國的陳雪凝,感到忐忑又緊張——回想初到留學國的情景,已适應海外留學生活的中國學子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壓力。

另一大挑戰來自于貫穿整個留學生活的跨文化交流。

留學澳大利亞的林燊認為,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壓力大于經濟和學業壓力;留學德國的劉天嬌因老師在課堂上講對中國不友好的段子勇敢發聲,赢得了同學和朋友的尊重。面對文化差異,既要積極适應,更要彼此尊重。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留學生努力适應,積極應對,将其變為人生的寶貴财富。

今日,本版邀請留學“過來人”,談談他們在異國他鄉的适應之道,為即将走出國門、開啟留學征程的學子提供借鑒。

——編者

留學美國

變“壓力”為“獨立”

□全君娣

2016年8月13日1時,張思媛拖着行李箱來到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老舊的樓房、陰沉的黑夜,人生地不熟的張思媛一時找不到門牌号,内心感到焦慮又難過。“這大概是留學的第一步考驗吧。”張思媛想。

剛到美國那段時間,張思媛十分想家。“當時很想給家裡打電話又怕家人擔心,最後接通電話時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回憶起兩年前剛到美國的情景,張思媛有些感慨。留學在外,搬家、辦卡等各項生活事務都要自己處理,“有時候會覺得很委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她逐漸适應了在美國的生活。張思媛告訴筆者,面對留學在外的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冷靜下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學會獨立。

除了思念家鄉之外,留學更大的壓力來自于課業。作為南卡羅來納大學的本科生,張思媛的學習生活并不輕松。對英語非母語的她來說,剛開始時學習壓力很大,“會緊張,擔心在非母語環境學習,成績達不到預期效果”。雖然一學期隻有五門課,上課時間也可自由選擇,但作業量卻不容小觑。各科課程要求都比較高,“老師把課程安排得詳細充實,課後需花很多時間自主學習”。此外,南卡羅來納大學同一節課上可能包括大一到大四各個年級的學生,課堂讨論随機分組,不确定因素多,這對張思媛來說亦是挑戰。

有早課時,張思媛從8時便開始一天的學習。學習感到吃力時,張思媛會請教老師,“老師都很樂意提供幫助”。這讓她感覺壓力有所緩解,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法。“其實每學期都有一個從不适應到适應的過程,因為每學期都要面對新的課程、新的老師和新的同學,都需要主動去調整适應,尋找與之相适應的學習方法。”張思媛說。

張思媛感到壓力最大的時刻是考試和寫論文。據她介紹,大部分課程一月一考,有的課一周一測。尤其到了考試周,“幾門考試集中在一起時感覺壓力很大,複習緊鑼密鼓,特别害怕成績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标,或者出了一點小瑕疵,拉低績點,就會煩躁。”

張思媛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選的一門“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課程,這門課要求寫兩篇論文,得分94以上才算A。張思媛說:“第一篇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很認真地寫,可最後的得分隻有B ,不夠理想。當時真的挺難過的。我就去找教授談,請教改進的方法。”在教授的指點下,張思媛的第二篇論文得到了A。“感到壓力大時首先要接納自己,遇到問題去問老師,和老師一起探讨原因,以尋求下一步的改進。”

留學海外,因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擊”同樣需要适應。張思媛所在學校在美國南方,“那裡的人們生活比較悠閑安逸,但環境相對閉塞”。剛到美國時,張思媛感到有些格格不入。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适應,她感覺“人們其實很友好,也常主動助人”。張思媛還發現美國同學相對獨立,用學生貸款讀大學,等自己工作以後還貸的現象十分常見。“而我還在用父母的錢,生活上也不如他們獨立。”張思媛說,她慢慢學會對不同的文化環境下孕育的思維觀念與生活方式表示理解和尊重。

如今,張思媛已在美國留學近兩年,即将畢業的她感到剛到美國時的那種壓力仍在,但她漸漸找到了排解壓力、适應環境的方法,“重要的是從情緒中走出來,思考和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留學澳大利亞

有舍有得 進退自如

□林 燊

來澳大利亞學習已5月有餘,雖不能說完全了解了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但是摸爬滾打了1個學期,也有許多獨特的體會。

從課程安排上來看,機動靈活。學校的課程大綱列出了學生在規定時間内需上完的包括選修課在内的所有課程。具體到每個學期上什麼課,什麼時間上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從校園本身來看,我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有多個“校門”,門口既沒保安也無限流标志,感覺氛圍很開放。

在課堂上,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思維的碰撞。老師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歡迎随時提問、質疑。一位老師上課時曾說:“如果有問題,請直接在課堂上提出,課後我不會接受任何答疑。首先這對于所有同學來說是公平的,大家都希望得到問題的答案;其次,課下時間由老師自由支配。”除此之外,老師上課最喜歡用的詞是“為什麼(Why)”和“那會怎麼樣呢(So what)”,引導學生不斷地透過現象剖析問題。如果同學在展示和演說時引用了不恰當的數據和模棱兩可的說辭,老師會毫不留情地打斷并且指出,或者要求學生提供數據依據和來源。這種思維的碰撞是理性的溝通和嚴謹的交流,學生會從中受益良多。

然而“自由選課”并不意味着毫無壓力。

首先是經濟上的壓力。很多學子通過勤工儉學為家裡分憂,或者通過申請獎學金得以減免學費。

其次是來自語言交流和文化差異的壓力。雖然我在國内就讀于外國語學校,學習了近20年外語,但是到澳大利亞之後發現,英語考試和實際運用很不一樣。且不說在浩如煙海的英文文獻中抽絲剝繭以及如何用母語還原并理解教科書上的近義詞,光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俚語、簡稱等都會讓初來乍到者摸不着門。此外,在一個母語、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度,因文化差異帶給學生的壓力往往大于經濟上的壓力。這種壓力所帶來的副作用是中國學生更多地傾向于“抱團”。

最後,文化和語言的差異還會帶來課業的理解不暢,導緻學習吃力,會出現耗費了巨大精力卻得不到理想成績的狀況。自由開放的教育氛圍以高度自律為基礎。老師會在一周甚至兩周之前把之後上課的内容和相關資料傳到網站,以供學生提前預習。但是這些内容往往閱讀量巨大,動辄20頁,這還不包括跟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目。另外,研究生課程進度非常快,内容龐雜,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吸收。而留學生常吐糟的“作業期限如山倒”,就是每門課的論文、作業、課堂報告等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這也要求學生在平時合理安排時間,平攤課業壓力。

留學生活有壓力和挫折,也有動力和驚喜,重要的在于平衡自己的内心,有舍有得,方可進退自如。

(寄自澳大利亞)

留學法國

未來充滿一切可能

□全君娣

1年前,陳雪凝以交換生的身份赴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在國内以外交學為專業的她在巴黎政治學院主修國際政治。

初到法國,陳雪凝心情忐忑。她擔心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不易,擔心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擔心融不進同學的圈子……“第一個學期是适應期,剛開始時确實很辛苦。”陳雪凝說。

雖然和國内相比,在巴黎政治學院的課不多,但是每堂課的内容很多,需要課下付出努力。為了更好地完成作業,陳雪凝經常輾轉于巴黎的各大圖書館查找資料、借閱圖書,把大部分課餘時間都花在學習上。而選修課中的“19世紀歐洲曆史”,對于沒有歐洲文化背景的她來說尤其困難。“當時覺得自己都快瘋掉了,上課時心裡很慌。”她還記得第一次準備課堂報告時的焦慮心情。“我當時太慌張了,整夜睡不着覺,熬夜到淩晨3時還給教授寫郵件請教問題……”除了校内學習,陳雪凝還積極參加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講座來提升自己。那段時間,她每天學習到晚10時圖書館閉館後才坐地鐵回家,回去以後還要自己下廚做飯。

陳雪凝告訴筆者,在巴黎政治學院,學校隻負責教學,租房、吃飯都需要自己解決。陳雪凝每周都騰出時間走到離家1公裡多的中國超市采購食材,“每天從圖書館回來之後都要為今天做什麼菜而苦惱”。“在法國,辦理各種手續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原本應該一周之内就可以寄到的交通卡可能在3個月後還杳無音信。”陳雪凝說。

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學業的壓力和生活的辛苦讓陳雪凝有時候“感覺凄涼”。但在陳雪凝看來,留學生活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自己的機會,所以她積極适應新環境,遇到問題努力解決。課程難度大,她通過反複聽上課錄音整理筆記,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課程作業集中,她就提前安排,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生活上遇到麻煩事,她都視之為磨砺自己的機會;感覺壓力大時,她會向一起合租的中國留學生傾訴,大家互相扶持;同時她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結交外國友人……

她的努力結出了果實。從期中到期末,她的成績從剛過及格線提高到了高分段,法語水平尤其是口語表達有了很大進步。在學校裡,她打開心扉,認識了更多朋友。生活上,她已經能順利處理租房、辦醫療手續、銀行開戶、辦交通卡等各項事務,遇事更加從容。在國内從未下過廚房的她還學會了做飯。

“剛開始到巴黎時肯定有一段适應期。一開始,總覺得周圍的同學都比自己優秀,但後來通過努力,自己的學術能力漸漸得到了教授、同學的認可,獨立生活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身邊的同學都非常優秀,他們通常都很明确自己未來要幹什麼,這讓我也覺得未來充滿一切可能。留學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變得更加自信,更讓我快速成長。”回首1年的留學生活,陳雪凝如是說。

留學德國

在跨文化交流中成長

□劉天嬌

2017年10月,我來到德國哥廷根大學開始為期一年的留學生活。在這裡,我感受到了中國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的壓力,也從中收獲了成長。

初到德國時的重重困難仍令我記憶猶深。在陌生城市的月台下車、由學校安排的同學帶到住處之後,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住處隻有簡單家具,生活用品都需自己置辦。在哥廷根這個小城市裡,能一站購齊全部所需用品的大型超市不是很多。再加上那時我還沒辦公交卡,沒買自行車,真是感到寸步難行,隻好在附近的小超市買了第一晚要吃的食材,回到家才發現沒有鍋。我隻好去敲鄰居的門借鍋炒菜,吃上在德國自己做的第一頓飯時真是百感交集。

雖然我的專業是德語,可是還是存在語言障礙。最初,在交流時我必須全神貫注才能勉強跟上德國人的日常語速,如果對方用流行語或說到我不熟悉的領域我就跟不上了。剛開始遇到這種情況時,我總是感到窘迫,實在不能通過語境判斷時,隻好請對方說慢一點。若是閑聊,對方還會友好地給我慢慢解釋。但在辦理事務時,有時會收到不耐煩的回應。而用德語進行專業課學習更讓我感到雪上加霜。在國内兩年的德語學習注重語言基礎,而在德國卻需用德語進行學術學習,這讓我感到壓力頗大。

在哥廷根學習的一大特點是閱讀材料多,有時候上一堂課需讀完50頁的德語材料,這讓當時的我感覺“格外痛苦”。還記得有一次我聽了一堂主題為“什麼是文學”的課,一節課下來,幾乎什麼都沒聽懂。

除了語言障礙,德國人的行事習慣、交通規則等也都需适應。

此外,讓我印象深的是,有時會遇到當地民衆對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的情況,開始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手足無措,後來,我開始有針對地反駁這些偏見。我曾參加大學開設的一次工作坊,上課的16人中隻有我來自中國。老師有一次講到 “面子工程”,以“鳥巢”為例說“在奧運會使用過後就廢棄了,這是極大的浪費”。我立即舉手:“老師,您說得不對。我們現在還在使用‘鳥巢’。”老師大概也沒想到我會勇于站起來表達想法,聽了我的解釋後他有些尴尬。

因這位老師在講課中經常拿亞洲開涮,3天課程結束,當他向大家詢問課程講授的評價時,我便舉手起來說:“老師,我覺得您的課講得不錯,但我覺得您講的那些關于亞洲尤其是關于中國的段子并不好笑,而且我感到了不受尊重。”在全班同學目光注視下講出這些話之後,我跑到衛生間擦掉3天以來感覺委屈的淚水。等我回到班裡時已經下課,德國同學看我時的目光裡帶着尊重和佩服,還有同學特地對我說:“我覺得你公開講出來特别好,我也覺得老師不應該講那些段子。”當我把這件事情講給我的亞洲好友聽時,他們無一例外地給我大大的擁抱:“天嬌,我真的太為你驕傲了!”通過這件事我更加堅信,跨文化交流需要求同存異,但更應該不卑不亢。

留學僅1年,我卻成長了許多。我的留學收獲不僅在于學業,更在于人格上的成長。隻要我們勇敢地做到自己最好的樣子,努力解決留學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就會比從前更強大。(寄自德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