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舞台演了無數小人物的郭冬臨,
從小就知道小人物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1966年出生的郭冬臨,出生在一個藝術世家。
父親郭昌儀是山東快書演員,母親崔金霞是琴書演員。
隻不過剛剛懂事的時候,他就和父母過上了四海為家的日子。
那時正值上世紀六十年代,郭冬臨的大伯解放前去了台灣。
所以當運動來臨的時候,郭冬臨的父母連工作都沒有了。
彼時,他的父親原本有機會進中央廣播說唱團。
不過後來連工資都沒了,母親的工資同樣也被停發。
郭冬臨是家裡的三子,上面還有兩個哥哥。
大人突然沒了工作,一家五口的生計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于是,作為家裡的頂梁柱,他的父親就隻能去找臨時工幹。
一個說了半輩子書的藝人,隻能到一家食品廠,給人家拉貨。
每天送貨的闆車拉完,父親的身體都好像散了架。
但再苦再累,作為大人還得強撐着。
否則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連口吃得都沒有。
但就是這樣苦熬苦受,孩子每天還是吃不飽。
碗裡的稀粥能當鏡子。
就這一天也隻有兩頓飯。
孩子們每天都餓到沒力氣哭。
有一天父親回來,三個孩子發現,他帶來了一些白砂糖。
孩子們很開心,那甜甜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吃完了,父親說,明天再給你們拿。
但是第二天的時候,父親卻沒有按時下班,天黑了也沒回來。
母親就拉着郭冬臨去找。
在廠子外面的時候,正好看見父親在低聲下氣地給人說好話。
原來那糖是父親從廠子裡拿的。
父親向對方哀求,家裡有三個孩子要活命,給一個機會吧。
糖的錢,從工資裡扣。
最終,郭冬臨的父親還是被從廠裡開除了。
沒辦法,想要活命,就得繼續找活幹。
後來,他的父親又找到了一份送貨的差事。
郭冬臨也經常跟着父親出去,幫忙給父親看車。
有一天一直幹到下午,父子倆還沒吃飯。
郭冬臨聞到了路旁飯館的香味。
父親就從車上拿出一張冷餅,他讓兒子看着車,自己想去飯館裡讨一碗熱湯來。
很快,父親恹恹地出來了,原來是飯館不給。
看看5歲的兒子,父親對他說,要不你去,你是孩子,應該好說話。
于是,郭冬臨就走進了飯館。
裡面有不少人在吃飯,他左看右看,來到了一個餐桌前。
那是一個婦女,他上前小聲央求,給一碗湯喝吧。
隻不過,那個人給了郭冬臨一個白眼。
沒辦法,他隻好站在門口等。
父親此時也過來了。
看來隻能等着哪個人吃完,有剩湯的話再泡餅了。
等到吃飯的人出去,父子倆踅摸了半天,發現一個碗裡還剩點湯底。
父親正要把餅泡到碗裡時,卻有個婦女過來,往碗裡吐了口水。
父親的淚水不自覺地往下流。
父親什麼都沒說,而是把餅泡進碗裡繼續吃。
這件事給郭冬臨造成的心理陰影。
後來,父親在一次幹活中摔斷了腿。
于是,郭冬臨隻能跟着母親到各地去說書賣藝。
風餐露宿的生活,讓郭冬臨從小嘗遍了世間的人情冷暖。
他跟母親扒過拉煤的火車。
他也在台上幫母親唱過快書。
有時候累到唱不動,又會被母親打。
這樣的生活,從他懂事起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
随着父母的工作得以重新恢複,他也才能走進學校和課堂。
中學的時候,郭冬臨便堅定了表演的信心。
所以高中畢業後,他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
畢業之後,他又報考了北京人藝。
正是在這段時間,郭冬臨開始考慮表演形式的轉換。
如今,大衆對郭冬臨的主要印象,就是小品演員。
而他第一次出現在公衆的視野,也确實是春晚的小品。
那是1993年,27歲的郭冬臨第一次登上了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
他第一次在春晚舞台表演的小品為《市場速寫》。
對于自己的第一次,多年以後,郭冬臨也是記憶猶新。
由于是首次上春晚,一切都是那麼的生疏。
尤其對于台詞,感覺每一句都那麼的拗口。
但即便如此,在事前排練的時候,他也不敢問,不敢有其他的建議。
劇作家寫的是什麼台詞,他自己就怎麼去演。
所以,第一次給郭冬臨自己的感覺,完全是程式化的演出。
沒有自己的鮮明風格。
他說,自己很多年後再去看第一次在台上的表演,無論是語言還是表情,感覺自己在顫抖。
哪怕晚說台詞0.1秒,可能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不過,誰都是從第一次走過來的。
随着表演的增多,尤其是和劇作家的關系漸漸熟悉之後,雙方之間的配合也就越來越默契。
那種熟悉的感覺,就仿佛感覺到自己在往外長羽毛,渾身上下就要豐滿起來了。
有了第一次上春晚的經驗,1995年再上的時候,郭冬臨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
那個小品叫《有事您說話》,是他和李文啟、買紅妹一起出演的。
劇本是劇作家王承友寫的。
事實上在定稿之前,類似的雛形就在王承友的腦海裡萦繞了四年。
四年之前,他就寫了類似的一個本子,
大意就是要表達生活中,一個打腫臉充胖子的小人物。
當時的名字叫《一技之長》。
後來要準備把這個劇本搬到春晚的舞台上時,才改為《有事您說話》。
在王承友看來,除了要打磨劇本之外,還得給郭冬臨定位。
而大都市小人物這個标簽,就是從這個小品開始的。
10天時間,王承友先後改了四稿。
經過和大家的磨合、商量和修改,最終将劇本敲定了下來。
劇本得到了春晚導演的認可,而且排演也很成功。
然而就在一切順利推進的時候,郭冬臨卻跟導演出了車禍。
他頭部受了傷,被醫院診斷為腦震蕩。
眼看春節一天天臨近,如果不進行排演,那麼今年這次機會就錯過了。
最終,郭冬臨順利登上了當年的春晚舞台。
并讓人牢牢記住了一個愛吹牛的郭子。
王承友說,原本認為這個本子還有小品,應該能獲獎,不過最終卻沒有。
雖然沒有獲獎,卻在觀衆中收獲了一緻的好評。
就在那年春晚結束後的低年初一,郭冬臨出門辦事。
他在路口上了一輛出租車。
司機看了他一眼就問:“昨天晚上你是不是上春節聯歡晚會了?”
郭冬臨點頭說是。
司機接着說:“挺好,你演的特别像我。”
等到了地方,車費15塊錢。
他剛掏出錢,司機就阻攔:“幹什麼?下車下車下車。”
“怎麼了?不要錢?”郭冬臨問道。
“我喜歡你,不要錢。”
“不行,這錢必須得給你。”郭冬臨說着将錢扔進了車裡。
司機開車走了,郭冬臨還多給了五塊。
他扔的是二十塊,司機沒找他零錢。
不過事後郭冬臨覺得,就是多給五百他也高興。
因為那種被觀衆認可後的快樂,是根本無法形容的。
從此,郭冬臨在春晚的舞台上仿佛找到了竅門——出演小人物。
因為小人物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小人物是真實的。
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将對待生活的态度搬到舞台上。
就能收獲大衆的認可和共鳴。
除此之外,他還漸漸感知到,老百姓其實是最幽默的。
很多好笑的事情,就發生在你我身邊,而不必去刻意創作。
1997年,郭冬臨第一次和蔡明、郭達合作,出演小品《過年》。
小品中,飾演夫妻的郭冬臨和蔡明來了個“對火”。
飾演老人的郭達以為對火是要抽煙,實際上是人兩口子對親嘴的昵稱。
而這個情節,據說就是蔡明家保姆身上的真事。
憑借這個小品,郭冬臨獲獎。
而此時的郭冬臨,身上已經漸漸褪去了過去的沖動和願望。
他不會刻意關注觀衆對自己的評價。
上春晚多了,有時候也會出現臨場的事故。
2006年,春晚舞台上的搭檔成了魏積安、黃曉娟。
他們一起表演小品《實誠人》。
小品中的那盤餃子,是由劇作家王承友一直負責準備的。
此前排練的時候,中央電視台的外面有個小吃館,王承友一直是從那裡買餃子的。
然而就在三十直播的當天,王承友再去買餃子的時候,發現變成了大個的。
一問才知道,人餐館老闆今天不做餃子賣。
眼看就要上台,沒有道具,這可是大事故。
忙亂之中,王承友從後台劇組工作人員那裡發現了半盒餃子。
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忙把餃子倒進盤子裡。
而後也顧不上熱,直接就端給馬上要上台的魏積安。
雖然有驚無險,但事後他們也總結道,
春晚的舞台是直播,現場十分混亂,有些事必須要考慮周全。
不過,再考慮周全,也擋不住春晚導演讓你無理由換人。
而郭冬臨最害怕的就是這事。
那是2008年的春晚,他和周濤搭檔一起表演《新聞人物》。
可在此前的排練中,實際上已經換過四個演員了。
演員最初定的是楊童舒,但因為檔期有沖突,就換成了王洪玫。
排練很順利,而且也通過春晚的審核。
但臨了,導演卻通知需要換人。
于是,就換成了演員姜妍。
郭冬臨隻好再次跟新演員磨合排練。
不過,沒有任何理由,導演又讓換人。
先是把電話打給王承友,王承友隻好通知郭冬臨。
沒辦法,他們隻好考慮能不能讓牛莉來。
可惜那時候牛莉剛剛生完小孩,根本沒時間來。
不得已最後才定成了周濤。
周濤既要主持,還有其他事情要做,排練的時間非常緊。
但最終隻用了半天時間,就和郭冬臨磨合的差不多了。
所以上春晚這麼多年,郭冬臨終于總結出了一個道理。
大幕一拉開就等于結束了,無論發生什麼,你在台上挺也得挺下來。
從當年一頭烏黑的頭發,到漸漸變成圓潤的光頭,觀衆早已将郭冬臨的形象牢牢定格。
但是在春晚的舞台上,他的搭檔卻換了一個又一個。
1993年-2016年,郭冬臨參加了20次央視春晚。
由于接連出演了多部表現家庭夫妻間的小品。
人們也喊出了一句“鐵打的郭子,流水的郭嫂”。
台上的郭子陽光燦爛,郭嫂也個個都是貌美如花。
于是,觀衆都很好奇,現實中的郭嫂究竟是什麼樣子。
但無論網友如何發揮吃瓜的功力,就是找不到郭嫂到底神隐在何方。
2012年左右,一度傳出郭嫂其實就是演員張凱麗。
甚至兩個人的女兒可可也曝光了。
但後來張凱麗曾在媒體表示,自己的丈夫是張建全。
而郭冬臨的妻子,依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事實上還在2010年前後,郭冬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
自己四十多歲,打光棍好多年了,老光棍的頭銜當之無愧。
當年的雜志,還以《剩男郭冬臨:單自己的身,讓别人結婚去吧》為題進行報道。
除此之外,他還表示單身旅遊,相比于帶着太太出遊要更為方便和有趣。
他說去巴厘島,如果帶着太太最多就是在海邊曬曬日光浴。
可如果一個人,就可以去那邊一個叫不出名字的印度教廟宇看别樣的風景。
因為帶着太太的話,既受不了高溫,也爬不了上百層的台階。
這麼多年來,郭冬臨自己一個人走過了四十多個國家。
他還表示,自己并不是不婚主義者,隻是現在還是個光棍。
如果以後要打算結婚,一定會帶上她出遊一次。
因為隻有通過一場艱苦的旅行,才能相互了解彼此。
如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
也不知道郭冬臨,是否找到了能陪着自己走天涯的另一半。
2017年,因為北京電視台春晚的一個小品《取錢》,将郭冬臨扯進了一場争議之中。
其中一個片段是,詐騙犯在電話那頭,用河南方言說了一句話,
“咦,那中,趕緊打錢吧”。
于是,有些網友認為這是地域歧視。
甚至有個河南籍的律師向法院提起訴訟,
請求判處小品劇作家魏新以及演員郭冬臨等人,向河南人公開賠禮道歉一周,
并向每個河南人支付精神損失費1元,索賠總金額1億。
随後,劇作家魏新回應,那個橋段是自己配音的。
因為自己隻會講山東方言,類似河南話,所以才引發了誤會。
此事随後便不了了之了,所謂涉及1億元的精神賠償金,也并沒有再被人提及。
然而接下來,有關郭冬臨因為地域黑被封殺、判賠一億元的傳言,在網上愈演愈烈。
以至于郭冬臨本人都不堪其擾。
8月15日,55歲的郭冬臨在網上又對此事做了一遍澄清。
自己沒有說過地域黑的話,沒有接到過封殺通知,更沒有什麼判賠。
事實上,随着娛樂形式的轉換,郭冬臨也在與時俱進。
從2019年起,他就頻頻在短視頻平台現身,并且很快就擁有了千萬量級的粉絲。
作為電視一代的喜劇演員,在新媒介形式下能快速上手并成為網紅,
這種革新理念的轉變速度是很快的。
小時候跟着母親四處說書表演,是他對表演藝術的第一次理解。
随後站在春晚的舞台上,是在用具體的表演實踐來表現自己的觀點和夢想。
如今,他又經常出現在你我的手機屏幕。
三言兩語和不經意的動作,便逗笑世人。
無論媒介形式怎麼變化,喜劇的本質和内涵不會發生變化。
所以,當年的郭子還是郭子。
就像他曾說的那樣:“幹上這一行了,痛并快樂着。”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