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19:46:35
導語:

先秦文學之燦爛必有《詩經》的功勞,《詩經》可以說是在中國文學界的先驅,它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精神、生活反映,同時更是禮樂制度的标志。要說中國早期文學的卓越成就,非《詩經》不可,其中還有賦比興手法與對比的手法巧妙運用,在中國傳統詩學觀念中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中國詩歌可謂曆史悠久、影響廣泛,而且詩歌本身的感染力就比較強,而這一切又一切的源頭就是《詩經》。因此,深入了解其中的收集、作用以及思想可以提高我們對詩歌的理解。

一、《詩經》簡介

原名詩三百,中國首部詩歌總集,一共收入305篇,還有6篇無詞的詩,起源與先秦時期,内容十分生動,這就是《詩經》。

三百多篇中,基本都出自與周至春秋這段時間,記錄着如今的關中平原以及中原、楚國的一部分的社會生活現狀。内容上不僅僅有貴族士大夫,也有平民百姓,這就說明《詩經》有的詩歌容易懂,有的詩歌十分難懂,其中包含的情感十分複雜,深入各個階層的思想。

此外不僅僅有平常生活,還有朝廷、戰争、等相關主題,基本可以全面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

由于産生時期過早,内容廣泛涉及各個層面,導緻作者難以考證,據說應該是孔夫子參與的編訂。孔夫子評價其為"無邪",說明《詩經》的思想十分純正,孔子能參與其的編訂應該是與其内容思想與儒家十分貼切有關。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簡單介紹詩經并解釋其中來源手段等相關内容)1

(圖一·詩經中的愛情詩)

二、 作品的收集

《詩經》産生早期文明社會,且作品主題廣泛,其中持續時間較長,其中如何被采集與如何被編訂又是一個問題。

據了解在那個時期有"獻詩"與"采詩"的形式,前者應是來源周代,《國語》中記載有公卿獻詩,具體目的大緻是政治中心要對民間有個大概的認識,也有其他角度說是"諷谏",不過并未得到學界支持。

《漢書》中有談到"古有采詩之官",可以從其中了解到統治者要準确了解民風從而誕生了采詩的說法,并且其中将采詩的畫面描寫的栩栩如生,大概了解最初朝廷為了詩歌主要是祭祀和禮儀、娛樂與政治。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簡單介紹詩經并解釋其中來源手段等相關内容)2

(圖二·關于采詩等說法的王官采詩說)

周時期禮樂制度盛行,并有與巫術相關的職業,而當時朝廷中主要掌管有關詩歌的正是巫祭系統之中的官員,因此可以說早期的祭祀之類的詩歌出自巫瞽之手。

但大部分詩歌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民間歌謠,如果沒有"采詩之官"是很難彙集到朝廷上來的。有些出自公卿大夫之手的詩歌也可能經過了"采詩之官"的采集和獻納。詩歌的來源搞清了後,還有一個問題是負責采詩的就怎樣的一行人。雖然不管是"采詩"還是"獻詩"都沒有更深的證實,僅僅隻有《尚書》的部分記載,但是"采"的做法似乎更符合早期社會,這也不排除兩者均存在。

首先詩歌采集到朝廷中,有相關的官員當時叫"太師"負責處理其中的音律等專業問題。

那麼,詩歌的編輯,除了前所說的由太師"比其音律"外,就現存的《詩經》傳本的編訂情況來說,也有學者認為是所有的詩歌彙集到一起由後人對其進行篩選而形成如今的305篇。所以目前可以認為編訂者是朝中的巫官等人。

三、《詩經》的分類以及《頌》特色

《詩經》有大類,一是各地國風,二是朝廷正樂,三是祭祀之樂,其中還分有十五國風,三大類有不同作用不同特點,各地曲風也有各自特色。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簡單介紹詩經并解釋其中來源手段等相關内容)3

(圖三·十五國位置圖)

如"雅",是鎬京一帶的王室音樂,作用是用于官方禮儀,并且根據長短細分為大小雅。再看"頌"就是用于祭祀禮儀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序言中首句有"美盛德之形容",而《毛詩序》解讀《關雎》時也談到"德",而其中的解釋是"美德"。有學者解讀此處的美德是用于管理後宮所為。因此《詩經》的政治色彩也較為濃厚。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簡單介紹詩經并解釋其中來源手段等相關内容)4

(圖四·《毛詩序》解讀《關雎》)

王國維先生評價《頌》的祭祀之樂之所以在押韻方面不如其他兩者,是因為本身祭祀之樂不宜歡快,所以有頌詩的緩慢莊重特點。頌詩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個部分。遠離如今西安一帶的魯國因為魯國有一人對西周的建立有所功臣,所以魯國也有專屬的祭祀之樂。

四、《詩經》功用

早期《詩經》基本在朝廷的一些儀式中發揮自身價值作用,而在社會上有兩類。第一類用于外交場合,雙方通過其中的篇章表達自身敬意。比如《左傳》中秦穆公與重耳二人,一人賦《河水》一人賦《六月》,兩個人各顯詩歌才能,讓當時的社會政治有華麗的場面出現。

介紹一下詩經地位和内容(簡單介紹詩經并解釋其中來源手段等相關内容)5

(圖五·晉文公與秦穆公兩人"賦詩"圖)

第二類在我們今天叫引經據典,這在如今看來實際上與我們今天的做法幾乎大同小異,今天的人們也總強調要有具體例子說明,最好有前人的例子,這不單單是《詩經》中體現,《谏逐客書》中有,《報仁安書》也有,《孟子》更有,可以說這種做法一直是一個大潮。

人們會從《詩經》中尋找與自己觀點相似的句子來增強自身說服力,如晉羊舌稱贊士會任中軍之将的時候用《詩經》中的小旻來對士會的道德進行評價。那時《詩經》的風靡已經讓社會有一個"歌詩必類"的說法,所謂歌詩必類就是符合身份和當時的政治氣氛,否則,就有可能招緻讨伐,可見賦詩在外交活動中的重要性。

總結以上的兩類,第一類稱為"賦",即人們研究詩歌的特征從而派生出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說是當時人們主觀上認為詩歌中蘊含一定的情感并且能夠體現為者的自身狀況,從他口中脫口而出的"賦"便能知曉此人精神狀況究竟是如何。第二類叫"引",此類用于作為說理論證的支撐材料,并且産生"歌詩必類"的社會外交主流。

結語:

當時的主流以及現仍具有影響力的《詩經》來源是采與獻詩,且主流認可是采,主要負責官員應該是朝中巫官或者太師對采集的詩歌進行修正。其具體分為三類,有祭祀,有朝廷正樂,也有各國國風,且《頌》之樂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詩經》的功用有"引""賦"兩用,一是作為論證之理,二是用于社會外交。其内容設計廣泛,思想彙集于其中,基本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是研究秦漢社會生态以及文學意識的重要史料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