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

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4:49:29

上海抗疫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關注着上海或感動、或揪心、或傷感的所有發生。

昨天開始,「上海哮喘老人未得到及時救治而去世」的帖子廣泛傳播,上海一例哮喘病人因 120 拒絕救援而病亡。今天,上海衛健委針對此事發布調查情況,認為涉事急救醫生處置不當,已對其停職處理。

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上海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1

圖片來源:微博@中國新聞周刊

現場的急救醫生處理确有不當嗎?在當時的情況下,因為其他急救事件出車,卻遭遇另外一件危重病例,急救醫生有沒有更合适的做法呢?

今日熱議,請來前急救醫生,現急救科普人張元春老師聊聊他的看法。

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上海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2

救護車上不一定能有「AED」可借

具體發生了什麼,大家可能看過了微博上的患者家屬介紹,可以先補充一下衛健委報告中,從當事急救醫生角度的描述:

「得知該病人出現緊急情況後,現場核酸檢測的醫務人員已奔赴其家中進行了數十分鐘的緊急搶救,後因搶救無效而死亡。該急救車當時正在執行對同一小區另一住戶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務,且急症患者已上車,急救車已準備前往醫院。

此時救護車被求助者攔住,要求救護車醫務人員出借車載除顫儀。由于該病人在自己家中,救護車上的急救醫生現場無法判斷,出于先将車上急症患者送往醫院的考慮,沒有同意出借。」

首先要說明的是,「出借車載除顫儀」很可能并不會有幫助。

經過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大家都知道自動除顫儀(AED)是應對心髒猝死的關鍵裝備,如果病亡者确實發生了心髒猝死,AED 的出現就很重要。

但是,上海的救護車上并沒有 AED。

可能很多朋友會不理解,為什麼救護車上不配備救命神器 AED 啊?!

因為救護車上有醫務人員,他們使用的手動除顫器,而不是 AED 這種自動除顫器。

AED 使用便捷,所以公衆場合配置應對臨時的意外,經過培訓的公衆就能使用,隻用來應對心髒猝死。而救護車面對的醫療急救情況複雜,就不方便使用簡單的 AED,而是用更貴、功能更多的手動除顫儀。

國内除了深圳等少數地區額外多裝配了 AED,其他地區的标配隻有手動除顫儀。

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上海哮喘老人救助無效去世)3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手動除顫器比 AED 更強大,使用也就複雜很多,需要專門的培訓,不要說普通人不會用,很多非急救專業的醫生也用不來。

所以不存在單獨借出 AED,讓現場核酸檢測醫務人員使用救人的情況。隻能是急救醫生和手動除顫儀共同「出借」。

我們再看看救護車上的醫務人員配置。

上海的救護車上一般配置 3 個人:一個司機,一個醫生,一個擔架員(也能承擔一些急救工作,但這個擔架員确實不是醫務人員)。北京的救護車上一般配置 3~5 個人,一個司機,一個醫生,一個護士,1~2 個擔架員。

所以如果出借手動除顫儀,就等于救護車所有的醫療人員都出借了,不能兼顧原本救護車上的患者,隻能是放空一邊去照顧另一邊。如果原來的救治對象發生意外,急救醫生也會有相對應的法律責任。

隻能二選一。急救醫生必然會陷入兩難。

那是不是就一定沒有解決方案?現在的選擇被衛健委認為「處置不當」又如何理解呢?

我親曆的一次類似情況

我可能無法給出一個标準的答案,就說說多年前自己親曆的一次類似情況吧。

2007 年左右,我在北京市朝陽區急救中心工作,那是個周末。我這輛救護車被派往一個哮喘發作的患者家裡,去執行急救任務。

在還沒有到達患者家中的路上的一個十字路口,突然被一個滿臉是血、站在馬路中間的人截停了:「我們被大卡車撞了,我老婆現在神志不清,你們快去救救她!」

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一個交通事故現場,大貨車和小轎車發生交通事故,有一個人被甩出車外、躺在地上。旁邊站着另外一個人,應該是大貨車司機,在不知所措地打着電話。

「你們打 120 了嗎?120 給你們派車了嗎?我們是去執行其他急救任務的,接不了你這個患者。」我的司機說道。「快去救救我老婆!快去!」這個滿臉是血的人,反複重複這句話,寸步不離開我們的救護車頭。

我立即撥打了調度指揮中心的電話,闡述了相關的情況。調度員說:「已經接到這個事故的求救了,已經派出救護車了」。讓我們繼續執行我們原來的任務。按照調度員的指揮,完成急救任務,一直是基本要求。我們也一直是這樣執行的,但這次不行,因為這個滿臉是血的人,堅決不讓我們離開!

好在調度員的電話還沒有挂,我就和調度員說,「他不讓我們走,我們實在是沒辦法去執行原來的急救任務,要不然讓執行這個交通事故急救任務的救護車去執行我們的急救任務?」

調度員同意了!

我們拉上這個交通事故傷者,送往醫院。後來得知傷者是腦疝,幸虧及時實施了手術,已經沒了生命危險。我又給調度員打電話,詢問那個哮喘患者的情況。調度員回複:「患者也已經被平安送到醫院。」

這時候,我懸着的心才算落地。因為我也害怕這個哮喘的患者發生意外。畢竟他是先和我形成了診療關系!真的是特别後怕。

決定兩難,但完全有變通的餘地

好在在後來的急救生涯中,我沒有再遇到過類似情況。

講了我的經曆,希望對大家理解上海這件事有所幫助!真的是兩難,但真的可以有變通的地方。

我們當然希望現場醫生和調度都有專業能力,在法規要求之下準确判斷應該先救誰怎麼救,但現場的細節還不清楚,是不是做過判斷才有了這個選擇也不清楚。旁觀者分析容易,當事人經曆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希望事件能夠推動相關流程的完善,也希望疫區醫療資源能更合理的調配。這可能對當事雙方都是安慰。

最新最熱醫學話題,今日熱議給你解讀

策劃制作

策劃:Eric | 監制:Feidi

封面圖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