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宇
置之腦後,漢語成語,出自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四回:“賈家三兄弟自從拜在姚撥貢名下,便把這孟老夫子置之腦後。”意思是放在一邊不再想起。近義詞有抛之腦後、置之不理、置身事外等。
“置”在了大腦的颞葉和海馬體
生活中有許多需要記住的經驗、值得珍藏的回憶和讓人心煩意亂的瑣事,有些我們想留住,有些我們想忘記。當我們形成或者删除記憶的時候,主要是大腦的颞葉和海馬體在活動。
大腦根據功能不同可分為4個腦葉:額葉、頂葉、颞葉、枕葉。同樣的4個腦葉對稱分布在人腦的左右半球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左右腦)。其中颞葉位于大腦的兩側,主管聽覺、語言、記憶和情感。
颞葉與海馬是記憶的核心
海馬又名海馬體、海馬區,位于颞葉和丘腦之間,因其解剖結構形似海馬而得名,屬于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
1957年,加拿大的Scoville和Milner醫生報告了神經心理學曆史中很重要的一個病例。一位患者患有頑固性癫痫,27歲時接受開顱手術治療,切除了颞葉皮層下一部分的邊緣系統組織,包括兩側的海馬區。術後癫痫的症狀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産生了嚴重的記憶障礙,表現為無法形成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存儲和情景記憶的能力均受到較大損傷,但其短時記憶和内隐記憶能力保留,智力相對完整。
從1950年代起,科學家就已經注意到大腦颞葉海馬區與記憶間的關系。但卻一直無法把記憶與海馬間的神經活動相連結。如果切除海馬,那麼以前的記憶就會一同消失。但是“海馬的神經細胞又是如何把信息固定下來的”這個問題一直沒能解決。
2003年,美國哈佛大學與紐約大學科學家共同發現了大腦海馬區的運轉機制——海馬是幫助人類處理長期學習與記憶聲光、味覺等事件(即叙述性記憶)的主要區域。借着研究海馬區神經元的活動情形,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叙述性記憶形成的方法。這個發現對于證明海馬區記憶學習的可塑性,提供了最有利的證據。
海馬在将短時記憶進行鞏固進而轉換成長時記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對新近發生的事件,包括很多細節記憶一般都由海馬來完成。
海馬與遺忘
遺忘可分為順行性遺忘和逆行性遺忘。順行性遺忘是指對造成失憶事件後發生的事物産生遺忘,可見于酗酒、鎮靜藥物、颞葉海馬周圍腦組織損傷。逆行性遺忘是指對造成失憶事件前發生的事物産生遺忘,可見于腦震蕩的患者在蘇醒後,不能記起受傷前一段時間内的事情,但記得自己的名字。
海馬是哺乳類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腦的部分被研究得最為詳細的部位。許多與記憶障礙有關的疾病,比如颞葉癫痫(癫痫發作可伴有順行性遺忘)、阿爾茨海默病,均發現了海馬病變或相關性,如海馬硬化、萎縮等情況。
(作者系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醫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青年學組成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