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30 05:49:26

提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越來越不好管,家長越來越難做了。可是家長們忽略了另一個問題:現在各行各業都要持證上崗,上崗前先培訓,考試,合格後再上崗。可是我們“做父母”卻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管孩子更是無師自通,所以孩子才越來越不好管。因此,我們家長學校就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們家長需要學習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應該先學後教。

在當前,家長們關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經濟問題,二是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兩個問題又是相輔相成的,經濟搞不好,不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搞不好,日子過的也沒奔頭。在一個人所接受的全部教育中,家庭教育占70%,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占30%。所以我們說,家長的觀念、态度和行為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現在快到學期末了,孩子們面臨升班、升學,家長們可能會投入更大的關注,我們家庭就談談如何關注孩子的學習。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家長如何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1

一、有張有弛效率高——讓孩子學會安排學習時間

(一)問題分析

進入下學期後,孩子面臨升班、升學,家長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想方設法的讓孩子提高成績。然而,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常常會有很多的困惑。這主要是由于許多家長隻關注孩子學習時間的長短,卻不懂得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在于讓孩子怎樣學會科學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家長的錯誤認識影響了孩子

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的東西越多。家長還認為,備考的關鍵是孩子參加了做了多少模拟題,甚至上不上輔導班,這樣,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實間的合理安排。

近期上海市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大部分小學生每天學習到深夜。小學四年級的夏迪這幾天上課老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每節課上到後半段就犯困。媽媽帶着她到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診斷她是腦負擔過重,出現了成年人才有的疲勞綜合征。可見“減負”不僅僅是學校減掉家庭作業就可以解決的,還需要全社會關注。要讓孩子的生活有張有弛,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2、不了解科學用腦對學習的作用

大腦皮層若長期處于疲勞狀态,會導緻心情煩躁,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而有些家長卻苛刻的要求孩子長時間學習,晚上不能早睡,早上不能晚起,導緻孩子盲目的增加了學習時間,學習效率低下。

據研究,孩子如果連續用腦30分鐘,血糖濃度在120毫克以上,這時大腦反應快,記憶力 強;連續用腦90分鐘,血糖降至80毫克左右,大腦功能正常;連續用腦120分鐘,血糖降至60毫克左右,這時孩子反應遲鈍,思維能力較差。一般認為,小學生一次做功課或看書學習的連續時間不宜超過一個半小時。

丹麥曆史學家海内肯4歲就撰寫了《丹麥史》,此舉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正當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他的聰明才智時,突然傳來由于大腦負擔過重4歲半的海内肯腦力衰竭最終不幸夭折的噩耗。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許許多多的天才孩子,一夜之間名揚四海,不久就銷聲匿迹,或者傳出不幸的消息。

3、缺乏安排時間的自主性

4、沒有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孩子不能很好的安排時間與個人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有關系。如,我們常看到孩子好像在看書,但經常是邊學習邊玩,一心多用,這主要是從小沒有養成好的習慣,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集中精力學。其實這也與家長有關,有時家長站在一邊問這問那,随意打斷孩子的學習過程。還有就是家長看電視、說話等聲音很大等,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習慣。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家長如何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2

(二)建議:

1、指導孩子安排學習時間,注重效率

可以指導孩子分段使用時間,不同時間段學習不同的内容。這樣的好處是使大腦不同區位的有效興奮和必要休息同步進行,單位時間内的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就拿孩子的學習來說,通常一天内有四段高效的記憶時間:

第一段:早上6至7點,适合記憶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内容。

第二段:上午8至10點,适合記憶大量基礎理論知識。

第三段:下午7至9點,适合進行綜合性知識的記憶。

第四段:晚上10至11點,适合記憶精确性高、容易出錯的知識。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注意觀察自己的特點,教孩子有效利用黃金時間。

2、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依目标安排學習時間

合理制定目标是孩子奮進的前提,科學的安排時間是達到目的的捷徑。面對升學,家長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為孩子制定目标。

(1)家長的目标:讓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感興趣,是家長的目标。

(2)協助孩子制定自己的目标。

幫助孩子定目标,不是家長的一廂情願,而是要引導孩子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目标。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認可,才能激發孩子完成目标的興趣。

(3)最佳的目标必須是可以完成的目标。

能夠完成,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而且這種積累越多,孩子就會以樂觀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長,并激發自己的潛能。

3、幫助孩子制定可行性高的學習計劃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是說做事之前要有計劃,沒有計劃是做不成事的。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家長為孩子制定計劃要考慮孩子的學習實際;要遵循科學的原則,讓孩子勞逸結合;家長要做好監督指導工作,并且讓孩子了解如此安排時間的理由。關鍵是要留出玩的時間。孩子執行一段時間後,漸漸地就學會了自己安排時間。

4、指導孩子認識和把握學習任務與學習時間的關系

家長要指導孩子按照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如用ABC法則确定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A類代表重要而緊迫的事,如考試,測驗;B類代表緊迫但不重要的事,如家庭作業自測題;C類代表重要但不緊迫的事,如單詞記憶,提高閱讀能力、運算能力,知識的記憶等。

5、依據生物鐘幫助孩子合理分配用腦時間。

怎樣用腦效果最佳?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生物鐘的規律。

有研究者将人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貓頭鷹型”。這種人每到夜晚腦細胞便進入興奮狀态,精神飽滿,毫無倦意。另一種是“百靈鳥型”。這種人黎明即起,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第三種是“混合型”。這類人全天用腦效率差不多,但相對而言在上午8~10點和下午3~5點效率較高。發現孩子用腦效率高的時間,對于指導他學習很有好處。久而久之,可以形成高低有緻的用腦高峰期。

6、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家長如何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3

二、怎樣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

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畢竟是學習狀況的一種重要反映。但是,如果采取簡單化的做法,對于指導孩子學習又沒有好處。

請看一些簡單化的做法: “快考試了,好好複習,争取雙百(或雙優,或達到××分),考好了有獎勵。如果考不好,你什麼也甭想。”、“把成績單給我拿出來……就考這成績呀!我看你越來越沒出息!”、“你上次都比這次分數高,我看你越活越抽抽兒!”、“從明天開始,你不許玩兒,隻能給我好好念書,什麼時候分數上去了,什麼時候再玩兒。”除此之外,還有正顔厲色連訓帶罵的,甚至還有拳腳相加的。

其實,哪個孩子不想考好分數啊!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怎樣做才能學得好。家長隻是訓和罵,孩子仍然胡裡胡塗,有的孩子确實很少玩兒,但分數仍然上不去。

(一)分數是個現象,家長應該動腦筋分析分數背後的諸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學習水平。任何一門功課都有三個層面的水平: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詞語、定義、定理、公式、基本觀點等)的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解決基本問題的能力水平);綜合技能水平(解決比較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考試卷子和平常的作業,可以分析出這三個層面水平的情況。哪方面差,重點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其二,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成績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智力有四個基本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而每個孩子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發展不平衡。有的記憶力強而思維力弱,有的觀察力強而記憶力弱。這就需要從孩子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哪方面能力弱,應優先訓練哪方面的能力,促進孩子智力的全面發展。

其三,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學習成績與非智力因素關系密切,一些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有的是學習興趣問題,有的是學習習慣問題,有的是意志品質問題,有的是情緒問題,有的是責任心問題。應該具體分析,找準原因。

其四,分析孩子的學習方法。有的孩子,成績總在某一水平上,難以突破,學習态度、習慣也較好,這往往是學習方法問題。應該一科一科地分析學習方法存在什麼問題,采取改進措施。

其五,分析孩子與老師的關系。孩子與老師的感情如何,對學習影響很大,請您參閱相關資料專題的分析。

如果家長能夠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就不會隻拿分數來說事兒了。而且,通過這樣的分析,找準了原因,也就有了解決的辦法。

(二)在此給家長提出幾條建議:

1、不給孩子簡單地定分數指标,在具體指導上下功夫。有些家長簡單地對孩子說:“這次必須達到××分。”這樣,除了增加孩子思想壓力,解決不了具體問題。應該指導孩子分析薄弱環節,訂好計劃,改進方法,越具體越好。當然要以孩子主動思考為主,不能強加給他。主動找老師聯系,請老師幫助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

2、家長應該主動去請教班主任老師和任課老師,越是找不準孩子學習問題原因的,越要及時找老師讨論,請老師出出主意。有的老師分析不透沒關系,還可以請教有經驗的老師。

3、家長明白了分數背後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變看分數單和談論分數的方法。考試過後,不天天催問:“分數單發了沒有?”孩子把分數單給家長看,家長應保持平靜的态度,可以說:“你主動把分數單給家長看,很好。咱們找個時間具體分析分析這次考試情況,好嗎?” 孩子遲遲不把分數單拿出來,可以啟發他:“這次考試應該總結一下,你先考慮考慮,今天或明天晚上咱們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成績不好,不要簡單責備,而采取理解的态度:“這次沒考好,咱們再努力。你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什麼時間一起讨論讨論?”這些做法是舉例性的,各位家長肯定會選擇更有效的方法。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家長如何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4

三、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家庭學習指導的角度來看,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

首先,家長在指導孩子功課的時候,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給孩子一個探索的機會。

其次,養成良好的日常學習習慣。

(1)專心緻志學習的習慣

學習是一種對注意水平要求較高的活動。隻有專心緻志,全神貫注.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真正掌握知識;如果心不在焉,邊學邊玩,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現代社會講求效率,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專心學習、講求效率的習慣,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會起到積極作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年齡小,注意保持的時間短.7-10歲兒童注意的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約為25分鐘。因此,家長不應逼迫小學生長時間學習,而應勞逸結合,張弛适度,這樣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良好的書寫習慣

首先,正确的書寫姿勢能有效地避免孩子的駝背和近視。一、二年級的孩子,身體還處于快速發育期。這一時期的孩子自制能力還比較差,,經常是怎麼舒服就怎麼坐,怎麼差勁就怎麼寫。但是,如果孩子經常彎着腰、引着背看書和寫字,容易造成骨骼發育的異常,嚴重者會駝背。很容易形成假性近視,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喬治和保護,很早就會戴上眼鏡。

其次,雖然現在電腦用得十分廣泛了,但是一手好字還是會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有句話說“字如其人”。人們往往會從一個人的字上對陌生人有個第一印象,這種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比如考試中,老師看到有的學生卷面很工整,自然心情就會好一些。評判一些主觀題,比如作文、簡答題等,就會不自覺地給出較高的分數。有些孩子書寫潦草,本來算對的題目,老師看不清得數,也就不給分了。

最後,練字也是對孩子意志品質和注意力的鍛煉。練字有時确實是很枯燥的,也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所以,練字的過程也就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品質。孩子經過寫字的訓練,會增強耐心,能夠靜下心來,專心做一件事情。這種意志品質對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是有益的。等孩子今後遇到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時,就有了較好的心理基礎。

(3)樂于讀書、勤于動筆、善于思考的習慣

讀書是學習的主要途徑。家長首先要指導孩子讀課本,做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紮實地學好課本知識;其次要支持和指導孩子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家長應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适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并且要在量上适當控制,不可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此外,在讀書的過程中還要指導孩子做筆記、寫心得,這樣既可鞏固習得的内容,又可提高他們的理解力、判斷力和表達能力,并有助于資料的積累。

(4)按時、獨立、規範地完成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加以應用。家長應督促指導孩子在複習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按時、獨立地完成作業。孩子做作業遇到困難,家長隻能給以講解和啟發,鼓勵孩子自己克服困難,千萬不能包辦代替。作業整潔,字迹清楚,做完作業後認真檢查,這些看來瑣細的學習習慣,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成才有重要作用,家長也應予以重視。

第三、拓寬孩子的視野和興趣愛好

1、根據孩子的興趣培養特長。

2、多聽聽孩子的意見與感受。

3、從孩子的具體情況出發培養特長。

4、多鼓勵,讓孩子體會成功。

5、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的修養。

6、正确處理學校學習與特長培養的關系。

第四,賞識自己的孩子

孩子總是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時代缺少家長善意的贊揚,那就可能影響他個性的發展,甚至還可能成為一種終身的不幸。列舉一個母親賞識兒子的故事。

怎樣才能正确的引導孩子學習(家長如何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5

四、美國家庭教育中的12個法則

美國一家媒體曾刊登過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紹了美國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長的12條基本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聲音法則:盡管孩子在家裡沒有決定權,但是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8.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産生逆反和報複心理,慎用!

9.後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産生的後果;

10.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碼”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與其至少保持20碼的距離;

12.“四何”法則:任何情況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幹何事,以及何時回家。

從這12條基本法則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的家教幾乎與讀書、學習、成績、升學無關,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養的培育。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中國的家庭教育,在我國,有的家庭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續、延伸。做父母(家長)的幾乎把全部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了子女的學習輔導、提高成績上,至于如何做一個誠實、勤勞的人,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生活自立等内容,卻“靠邊站”。于是,我們看到:有的孩子僅僅學習好,其他方面則“不合格”;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極端的自私、驕橫、毫無愛心等缺點和道德感缺失的傾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