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楚系簡帛字形,從言從止從寸。
古文詩無寸。其構成為:言 ㄓ。
說文:詩,志也。志:心 ㄓ。
楊樹達:古文(詩)從言ㄓ(之),言ㄓ(之)即言志也。篆文從言寺,言寺亦言志也。
詩、寺、志的ㄓ,之也。
之,适也,往也,朝某一個方向去。所以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即心有所往、心有所向、心有所動的意思。詩就是把這些心迹言說出來。
《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攝影 詩酒年華
漢字在使用過程中字形會發生變化,組成字象的構件或增或減,意義随之發生相應變化。詩,是構件增加的典型案例。
詩字起初結構為:言 ㄓ。寸,是後人添加的,從又從一。又是手形,一指手腕下面一寸處,中醫叫寸口、寸脈。從寸的字往往與手有關。如得、射、奪。
不過,寸可不是一隻普通的手。尺是小臂之長,寸是腕下一寸,十寸為尺。正所謂近取諸身,中國人用自己的身體丈量世界。寸便有法度義,如守,職守;對,應答有度;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像大理寺。再比如忖,思量、揣度,有秉持法度,思考抉擇的含義。
詩,添上了寸,引入了法度,對ㄓ的行進加以約束。在言語形式上,詩的法度就是節奏,韻律,骈偶,比興賦……在内容上,也包括對詩人自己意志的規範,并非是随心所欲胡言亂語。詩言志,也就成了流布兩千年的文化傳承。
攝影 何富強
詩,在漢語文化裡有至高的地位。
孔子以《詩》設教,詩三百成為《詩經》,既是經典,又是标準教科書。《詩經》是儒家經典,儒家文獻廣泛引用自不在話下,道、墨、法、雜家都有引用,史書引用更多;然而名家、兵家、算書、醫書幾乎都沒有引用。可見《詩經》與知識性文獻的距離遠了些。這跟孔子言論被引用的情況基本一緻。當儒家經典成為正統,引用率一直居高不下,“子曰詩雲”就成為一種标志,在治國、教化等人文領域獨占鳌頭。
詩言志,較早見于《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莊子·天下篇》:詩以道志。《荀子·儒效》:詩言是其志也。《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作為一種文論,影響中國文學數千年,言說意志,抒寫心靈。中國人講寫意,西方人講摹仿,形成文藝學的兩個山頭。
中國人活在詩裡。能夠活在自己的意志裡,固然是很爽的,快意人生!不過,如果離開文藝之境,還一味地活在自我意志裡,凡事不求證于外,就像在葫蘆裡打轉,有時不免發暈犯渾。
為您鍊接
象思維(105)詩雲
漢字解象(75)繁與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