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講座,題為“這就是太原——鎮城、義井、光社、狄村、許坦諸遺址的考古發現”。題中的每個遺址,都是太原的一段曆史,也是太原人從遠古走來的“足印”。
鎮城遺址位置示意圖
“鎮城人”從南來
田建文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館員,曾主持或參加過侯馬晉國遺址、夏縣西陰村遺址、浮山橋北墓地、鄉甯内陽垣墓地、绛縣橫水墓地的考古發掘。講座一開始,田建文重點介紹了鎮城遺址。
鎮城遺址出土的彩陶
太原鎮城遺址,是今年3月發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數量較多的彩陶器,以及一座五邊形房址,為迄今為止太原市最早的仰韶時期房址,距今5500年左右。
“鎮城人”從何處來?田建文指出,靈石口以北的晉中盆地,包括呂梁山在内,發現距今6000年前人類活動痕迹,僅祁縣梁村、太谷上土河、婁煩童子崖等遺址,目前還難以跟“鎮城人”挂上鈎。
鎮城遺址五邊形房址
通過與同時期翼城棗園遺址等其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和五邊形房址對比,田建文認為,黃河拐彎處的晉南、豫西、陝東,是鎮城人的故鄉,鎮城遺址還是來源于棗園文化,屬于西陰文化時期。
“Y”字形文化帶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以晉文化考古為題,提出過“Y”字形文化帶:從關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向東分别岔開去,形成“Y”字形文化帶,是中國文化總根系中一個重要直根系。
田建文總結,古老的“鎮城人”,就處在這條文化帶上,在晉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了紐帶作用。
“義井人”向前去
“義井文化”的提出,是山西考古學界一件大事。
1953年,義井遺址被發現,1956年、1967年、1991年進行了小面積發掘,發現了甕棺葬、陶窯、彩陶罐、房址等,距今5000年左右。通過對義井遺址出土陶器的分析,再加上考古學家對義井文化是西陰文化區域化發展結果的描述,田建文指出,創造了義井文化的“義井人”,是遠道而來的使用着西陰文化的“鎮城人”的後裔。
1994年,太原礦山機器廠發現兩座甕棺墓,屬于仰韶文化最晚期。田建文認為,墓葬所用的甕,是由義井文化彩陶罐發展而來。而早在1977年,婁煩山城峁采集到一件小口鼓腹雙耳陶罐,也是由義井文化的甕罐發展來的。這兩地器物的發現,說明這一時期的太原古人類,已經從山地生活轉移到了汾河谷地,是巨大飛躍。
田建文表示,距今4700年以來,太原盆地還沒有發現類似于汾陽“杏花文化”的以側裝鋬手鬲和單把鬲為代表的遺物,更沒有發現同時期的遺址。也就是說,太原目前還沒有龍山文化早、中期文化的發現。到了距今4000年後的夏代,太原盆地考古發現達到了一個高峰,即以光社遺址和東太堡遺址為代表的夏文化。
光社、東太堡、許坦、狄村、金勝、陽曲等遺址,都屬于距今3800年後夏代中、晚期。田建文認為,1975年狄村和1980年東太堡的兩次發掘發現,從陶器組合和類型來看,實際上應為兩座大墓,而非遺址。
根據太原同時期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鬲,田建文進一步判斷,在本地區夏代中晚期活動的人群,并非夏族人,而與商族人關系密切。這是古代人類生産力發展、社會組織能力進步的必然結果。
田建文勾畫的“路線圖”,梳理了太原地區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從距今5500年到距今3800年,太原古文化經曆了五個大曆史時期,一步步走向文明。
轉自:太原日報
圖片來源: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來源: 太原交通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