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牌”耳機竟是假貨,廣州多方聯動引入新科技取證手段将違法者抓正着。12月6日,記者從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産權局)獲悉,接權利人舉報,該局聯合番禺區市場監管局成功查處1宗跨國電商商标侵權案,成功搗毀3個生産、儲存和銷售窩點。
數據顯示,調查發現已售侵權商标累計107萬元(初步數據需進一步調查确認,各國外彙暫按中國銀行現時人民币折算),查獲待售侵權商品608件,标簽3277個、零配件及半成品一批、侵權模具2套,迅速回應了某國際品牌保護功能耳機的強烈維權請求。開展知識産權嚴保護、快保護,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有效維護了廣州良好營商環境,并對查處電商知識産權侵權、使用新科技取證手段等工作進行有益嘗試。
生産包裝銷售三場所協同作案被抓正着
農村出租屋加工,再運到簡易出租廠房貼牌,這樣的“進口”耳機竟通過6個網店銷售……而在執法人員兵分各路的多方聯動下,違法者被抓正着。
據悉,本次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18人次,并協同電子取證機構、公證機構和會計事務所機構有關人員 15人次。辦案人員兵分多路進行調查,電子取證機構對證據進行取證,會計事務所參與産品數量清點,公證人員見證取證過程。
經突擊檢查發現,侵權人在某農村出租屋一、二樓進行産品加工,在加工場内發現涉嫌侵權的電子原 件(器件)、注塑套件、線路闆、電源線和包裝物,在一樓的注塑加工場還發現2套印有侵權商标的模具。5名工人在現場進行耳機組裝,并運輸到距離該場所約3公裡的某簡易出租廠房進行包裝。
在包裝場所,3名工人進行标牌張貼。在進行包裝的出租廠房内,發現400餘個侵權耳機和大量未使用的侵權标識、包裝物等。現場負責人承認場内産品由上述加工場所運來,由加工場所管理。
另一組執法人員在某工業園區的物業二樓找到侵權産品的銷售場所,該場所已進行公司注冊,共有7 名人員從事銷售,現場有大量涉嫌侵權産品的展示品。經查驗公司電腦,該公司通過在各平台共開設的6個網店進行全球銷售,電子取證人員一一進行取證,該公司現場負責人承認所銷産品均從包裝場所發貨。
執法人員表示,上述發現可證,當事人有計劃、有組織開展侵權産品的生産、儲存和銷售工作,雖然當事人對權利人的商标進行輕微改動,但權利人的産品品牌知名度較高,對一般消費者容易造成誤認和混淆。
多方聯動引入新科技取證手段
據悉,随着互聯網技術升級和電商發展,跨境電商知識産權侵權情況越來越常見。尤其是當地小品牌影響力較弱時,往往選擇“精心”模仿國際大牌從而謀取經濟利益,引發國外知名品牌的維權需求。類似侵權行為所需空間小、零散作業,并通過電商銷售,難發現、難監管。
電商侵權動靜小,監管難度卻不小。而多方聯動引入了新科技取證手段,不僅讓侵權行為無所遁形,更提升了電子取證效率。
據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産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案當事人主要的營銷方式為跨國電商,産品流水及相關賬目均在電腦及網絡完成,證據确定有難度。面對新侵權形态,該局采取新辦案手段與新工作模式,對于查處電商知識産權侵權進行了有益嘗試。
在該局相關領導指揮和協調下,市區兩級加強聯動,形成強大工作合力,重點對涉嫌侵權産品與對應産品分類進行比對,提前預演各種可能性。同時,引入了電子取證軟件,對當事人一定時間内的銷售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篩查,對關聯證據的鎖定發揮關鍵作用。清點物品時引入經認證的會計機構,清楚準确有效确定違法産品數量,并安排公證機構對電子取證系統和清點過程進行公證。3種手段有效保護了取證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南方 記者】郭蘇瑩
【通訊員】李德嶽
來源: 南方PLUS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