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加強科研經費管控

加強科研經費管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6 04:23:32

以科研經費管理“加減法” 激活創新創造原動力

加強科研經費管控(以科研經費管理)1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圖為三亞珊瑚礁生态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内記錄相關數據。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隻做‘加法’,要善于做‘減法’。”5月1日,《求是》雜志刊發重要文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一席話,道出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聲,為新時期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發力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先後出台一系列完善、優化科研經費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舉措,以‘能放盡放’的原則,不斷向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放權賦能,釋放科研活力和創新動能。”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韓鳳芹說。

《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财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發布,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出台,科研項目經費中用于“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了,激勵力度前所未有……

韓鳳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政策紅利極大減輕了科研人員在課題申報、預算編制、績效考核等方面的負擔,真切回應了科研人員在科研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這幾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涉及從科研經費預算到使用、結題的全過程。不僅人頭費增加了,關于設備費的規定也放寬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坦言,當前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很貼近科研人員需求,極大地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

深化改革破冰 科研經費成為“撬點”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某種意義上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撬點”,牽一發而動全身。

2014年,在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一場勇蹚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的改革開始破堅冰。

這一年,兩份産生深遠影響的文件相繼出爐。

3月,科技界熟知的“11号文”發布,吹響了改革的集結号。這份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财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明确了設立績效支出、簡化預算編制、改進項目結轉結餘資金管理等多項舉措,意在把财政科研經費切實用到“刀刃”上。

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一場被視為科技體制突破口的科技計劃改革的大幕就此拉開。

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直接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此次改革涉及44個行業管理部門管理的百餘項中央财政科技專項,每年千億元的科研“大蛋糕”将優化整合。由科技部、财政部牽頭提出的《方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是一場啃硬骨頭的改革攻堅戰,對我國科技創新産生重要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薇曾參與科技計劃改革“破冰行動”方案的研究和讨論,在她看來,此次改革從國家層面重構現有科技計劃體系并轉變相關政府部門科技管理職能,從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科技資源着手,構建了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科技資源碎片化”“項目多頭申報”“九龍治水”,這些科技界長期為人诟病的頑疾,在改革方案中有了與之呼應的“良方”:一方面,分散在各部門的近百項科技計劃被優化整合為五大類;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的執行,而是引入專業機構“打理”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評審、驗收等,從而強化了資源統籌力度,扭轉了資源配置“天女散花”的局面。

“由于觸碰了各部門權力和利益格局,它将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管理體制産生深遠影響,前面也許是未知和阻力,但改革的方向不會改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的确,改革的方向未曾改變。

時間來到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為科研人員松綁解套,提高間接費用比重、下放預算調劑權限,讓買醬油的錢可以用來打醋了。此次改革,也解決了經費管理過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問題,比如大家擔心的“每年經費來得遲,收得早”的問題。

做好“加減法” 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隻有把束縛科技人員手腳的體制機制障礙“減”下去,把科學合理、尊重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加”上來,創新活力才能充分湧流。這不僅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初衷,也是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一以貫之的目的。

“要着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在2018年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次重申這一重要論述。

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改革不斷深化、走細走實,于細微處解決科研人員的煩心事、揪心事。

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

這份文件主要針對多次強調、科研人員反映突出的經費管理繁瑣、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問題,呈現出針對性強、改革力度大、操作性強的特點。近20條内容條條有突破,特别是堅持刀口向内、從政府自身改起,體現服務意識。

為此,科技部、财政部會同相關部門選擇部分高校和院所開展基于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試點。比如,開展簡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試點,項目直接經費中除設備費外隻提供基本測算說明;開展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試點,穩定支持科研經費中提取不超過20%獎勵經費;開展科研機構分類支持試點,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機構實施差别化的經費保障機制,等等。

減負賦能同步推 激勵力度更大繁文缛節更少

“科研項目經費怎麼用最有效,肯定是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比較熟悉,管理部門對具體經費如何使用并不是内行。科研經費不能管得太死,但也不能一放了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盧方軍研究員一番話,道出了身為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者的雙重考量。

2021年8月,中央财政科研經費管理再度破冰。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從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等7個方面,提出25條“松綁 激勵”措施,及時回應科技界關切。

文件一經公布,引發了社會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熱議。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是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提高間接費用比例……項目承擔單位可将間接費用全部用于績效支出”等措施,打破了人的支出的“天花闆”;項目完成任務目标并通過綜合績效評價後,結餘資金留歸項目承擔單位使用,讓科研項目“年底突擊花錢”成為曆史。

從簡化預算編制到擴大包幹制實施範圍,從改進結餘資金管理到推進無紙化報銷,從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到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若幹意見》做足了“減法”,能減則減、應放盡放。

在給科研人員減負松綁的同時,作為全面改革科研經費管理體制的風向标,《若幹意見》也亮出了實實在在的激勵舉措。針對間接費用比例偏低、激勵作用有限等問題,《若幹意見》打出“組合拳”激勵科研人員幹事創業。

科研項目經費中用于“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擴大預算調劑自主權之後,買醬油的錢也能用來打醋了;擴大預算編制自主權,預算科目從9個以上精簡為設備費、業務費、勞務費3個……

“績效工資占我們工資比例的一半以上,這部分工資一般都是研究人員想辦法解決,以前這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科研經費管理新規調整了間接經費的比例後,發績效工資就有了更多經費,這對我們而言是很好的激勵。”看到《若幹意見》中間接經費比例提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感慨道。

不僅是陳學雷,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深切感受到,這些年來,科研項目經費中用于“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了。

财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透露,初步匡算,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科研項目經費中用于“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這種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經費來源方面,做到“有錢可以發”,項目承擔單位可将間接費用全部用于績效支出,并向創新績效突出的團隊和個人傾斜;在經費使用範圍方面,實現“有錢應該發”,如科研項目聘用人員的“五險一金”均可從科研經費中列支;在績效工資總量管理方面,防止“有錢發不出”,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績效工資水平實行動态調整等。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

“《若幹意見》出台前,我們在調研中經常聽到科研人員‘吐槽’科研經費不好花,報銷手續繁雜。”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治理與人才研究所研究員石長慧表示,《若幹意見》着重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全面落實科研财務助理制度、改進财務報銷管理方式等,讓科研人員更多地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信任和績效為核心 減負賦能釋放活力

近年來關于科研經費管理等的一系列改革文件,向多年束縛創新的老難題動真格,着力構建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新模式。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同時,減輕科學技術人員項目申報、材料報送、經費報銷等方面的負擔,保障科學技術人員科研時間等,被寫入了今年初正式實施的科學技術進步法。

韓鳳芹表示,十年來,我國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呈現出權責明晰、全鍊條放權、以人為本、貫通協調等亮點。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發生的重大變化,正在轉化為科研人員的獲得感、成就感。

就在4月25日,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發布《科研未來之路》報告,稱全球有約一半的受訪者指出,他們的研究領域面臨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過去一年,全球科研人員對于獲得經費支持的信心有所下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科研人員更傾向于認為其可以獲得足夠的經費支持,并對未來持續獲得科研經費支持也更為樂觀。該報告還提到,中國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的積極預期與中國近年來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努力密不可分。

“科研經費的不斷放權,就是通過減負放權賦能,‘放’出新活力,以提升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創新力,更好地實現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提高國家科研整體績效水平。”韓鳳芹認為,未來,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仍需以強化配套措施、注重目标引領、推動部門協同、壓實主體責任等為重點方向。

為此,她建議,要系統梳理現有政策,以可落地為導向,強化配套措施;加強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保障出台政策的成熟性和戰略性,避免簡單以文件替代改革。同時,以權責匹配為導向,進一步強化、壓實科研院所在人、财、物資源配置方面的主體責任。

“要推進經費制度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銜接,推動相關部門在‘尊重科學家、遵循科研規律、提高财政資金使用效率’的原則下盡快共同制定實施細則,列出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剛柔并重、劃明紅線。”韓鳳芹強調,要明确科研人員經費使用紅線,不在紅線範圍内的應以包容審慎的态度實行監管,切實解決相關政策不協調、不落地的問題,解除科研人員後顧之憂,讓科研經費回歸支持創新本源,更好地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對此,石長慧深有同感。在他看來,未來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着力點,不僅是督促科研機構及時、紮實貫徹落實中央出台的政策,同時要加強對各項新政策的宣傳力度,消除科研人員在經費使用方面的顧慮。此外,在科研項目結題的财務驗收環節,要進一步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為保障改革政策落地生效,科技部全面重塑項目申報、驗收管理全流程,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的“減表”行動和解決“報銷繁”行動,基于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綠色通道”改革試點以及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大調研等,将管理重點從過去管過程、管細節,調整為管信用、管績效,抓法人責任,确保改革紅利直達科研一線。

奔着問題去,瞄準症結改,“減負增效”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受到廣大科研人員的普遍歡迎和點贊。

石長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21年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的一項針對全國科研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76.2%的科研人員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方面出台的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報記者 劉 垠

來源: 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