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0:08:37

今天,和小布一起去長安區王莽街道辦韋兆東村看一看。

7月9日上午,從西安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奔波,我們來到了長安區王莽街道辦韋兆東村。

韋兆東村位于長安區行政中心東南15公裡處,其背依少陵原,南望秦嶺終南山,西面2公裡處,則是唐代高僧玄奘的埋骨地興教寺。全村下轄18個村民小組,891戶3752人。該村集體經濟薄弱,為西安市重點幫扶村。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實際看一看,經過近兩年駐村工作隊持續不斷的努力,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花開了人笑了韋兆東村走上了幸福之路)1

|韋兆東村幹淨整潔的村道|

若你幾年前來過韋兆東村,你見到的景象一定是街道上污水橫流,垃圾雜物随意丢棄、堆積,一副髒亂差的模樣。但現在,這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村子裡,但見街道整潔,家家門前花壇分列,文化牆、綠植花卉、小栅欄……讓人目不暇接。記者發現,幾乎每個牆體都有手工繪制的宣傳畫,内容涉及鄉村振興、全面小康、脫貧攻堅等,十分美觀。村民家門口的花圃裡蝶飛蜂舞,利用廢舊甕盆組合的花架造型優美,可謂家家門前有特色,戶戶院内是風景。牛拉犁耕地的雕塑,村道邊擺放的推車、鐮刀、木叉等古老的農具,則見證着韋兆東村的過去,記載着關中農村農耕文化的記憶,更提醒着大家不忘初心。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花開了人笑了韋兆東村走上了幸福之路)2

|牛拉犁耕地雕塑|

張菊葉是這兒的村民,也是一名保潔員,談起村裡現在的變化,她深有體會:“以前人們随手扔垃圾,也不找垃圾桶,你再看看現在,村裡基本都看不見垃圾,每家每戶門前都像一個小花園,環境美,我們住在這裡心情自然也就美了。”

“花園鄉村”的建設,和王莽街辦、市政協駐村幫扶工作隊與村委會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街辦主要領導親自包抓“花園鄉村”建設 ,多次到現場調研指導,組織村兩委會幹部赴多地考察學習相關知識,他們經過無數次頭腦風暴,想出來各種金點子。幫扶工作隊号召政協委員們捐贈綠植花卉、村民們将家裡不用的老壇罐與舊瓦片捐出來造景,老舊菜壇、米缸、醋缸、甚至廢舊汽車輪胎,都搖身一變,成為一戶一景的特色花園。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花開了人笑了韋兆東村走上了幸福之路)3

|古老的農具,見證着韋兆東村的過去|

村支部書記徐毛,這位42歲,從部隊複轉回鄉的退伍軍人,他絕對稱得上是舍小家、顧大家。每天除了一大早送小孩上學,其餘時間一心撲在工作上,網上看、出門學,看到别的村子環境好、景色美,他回來就克服一切困難,在村子裡也搞起來。他常說群衆選舉咱,咱就要為群衆辦事,不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實打實的把事情做好,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花開了人笑了韋兆東村走上了幸福之路)4

|打造“花園鄉村”,韋兆東村村頭一景|

“下一步要将‘花園鄉村’在全村推廣,還要在村裡建設道德講堂、村史館、文化大禮堂,讓村民的生活豐富多彩。”徐毛說,還在村子裡打造了“幸福院”,主要針對村裡65歲以上的老人,為他們提供休閑場所,也可以提供便餐,餐費隻收取成本,要讓群衆感受到黨的好政策,預計7月底就可以開業。

沿着蜿蜒的村外小路行走,藍天白雲送來清新空氣,一望無際的田地郁郁蔥蔥,農作物長勢喜人。

談及現今在脫貧路上飛奔的韋兆東村,市政協駐村幫扶工作隊可謂功不可沒。在第一書記張建華的帶領下,韋兆東村積極尋找産業發展突破口,因地制宜,結合村情實際,努力推動村産業經濟發展。

從去年起,通過市政協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邀請,多位市政協委員數次入村實地考察,圍繞村産業發展規劃,出主意想辦法,商議并自發組織了衆籌集資,與村相關合作社建立“西安市政協委員産業扶貧示範基地”。

記者了解到,這片基地由30位政協委員共同出資30萬元建立,由徐毛帶領村上合作社負責管理運營,産生效益後,收益由委員、合作社和村集體各占相應比例股份,村集體所得分紅将設立扶貧愛心基金,用于村上的扶貧幫困工作。

今年3月,韋兆東村扶貧産業幫扶示範基地全面開始建設,現已完成桃樹栽種與灌溉設施建設。在張建華反複咨詢農業專家基礎之上,産業幫扶示範基地種植方案由禦雪紅桃(富硒)、早黃金、晚黃金、2-12-53、瑞潘7号、秦光3号和秦光7号等八個品種共計6600株組成,計劃全程使用生物能量液和有機肥料,定期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以及專業管理員來基地進行規劃指導,形成具有示範作用的綠色産業示範品牌,引導韋兆東村桃樹種植戶向科學化、标準化、品種化方向發展,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

“在作物的生長過程當中,從前期耕地栽種,到澆水除草、施肥打藥等,我們都優先考慮貧困戶的生活情況,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使他們勞有所得,幹有所值。作為扶貧産業,要盡可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把照顧貧困戶放在第一位。”張建華說。

真情幫扶暖人心,不是親人勝親人

“多虧了好政策,多虧了幫扶幹部,村裡的領導們對我很照顧,太感謝了”。提起前些年的事情,張喜琴紅了眼眶。

前幾年,張喜琴的愛人因病去世,住院看病期間欠了好幾萬元外債,當年14歲的兒子被檢查出慢性腎病,無法讀書、無錢看病,而她自己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這樣的現實情況徹底壓垮了這個家庭。

“那些年把罪受紮了,壓力很大,實在是拿不出錢,多虧了幫扶幹部和村上的幫助。”張喜琴口中所說的幫扶幹部名叫董小偉。

幸福就是下班後覓得一處花海(花開了人笑了韋兆東村走上了幸福之路)5

|張建華、李鼎與貧困戶張喜琴交談|

董小偉一進村,急忙了解張喜琴的貧困情況,得知這些情況後,為了使張喜琴早日脫貧,他在給自己訂立的幫扶方案中寫道:一是和張喜琴交換意見,為她先安排就業,二是動員社會力量,為她助資、助學看病。這一方案不是随便說說而已,董小偉說到了,也做到了。他為張喜琴找到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如今,她憑借自身努力,能夠得到一份穩定收入,月工資3000餘元;董小偉還幫助張喜琴的兒子聯系了一所技師學院,讓他能夠繼續入學讀書。

有一年夏天,張喜琴在工作中突發疾病,昏迷不醒。董小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聯系救護車将她送到醫院,自己墊交醫藥費,守候在醫院一天一夜。想起來這件事,張喜琴總會流眼淚,她說:“幫扶幹部不僅為我找工作、為我兒子找學校,更是救了我一命,這份恩情我一定會記在心裡。”

今年,長安區委書記王青峰親自包抓張喜琴家,多次看望慰問張喜琴,幫助她克服困難,鼓勵她振作精神,通過勤勞的雙手增收緻富。

得到這麼多關懷與幫助,張喜琴心裡很暖,她說,自己一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不辜負那些幫助過她的人。

“俺娃來了,俺娃好滴很,快進屋……”說話的是貧困戶王省利家的88歲老母親李玉芳,張建華和工作隊成員李鼎一下車,老人便拉着他們的手,請他們進屋坐。

“你們吃飯了沒?我給你們煮幾個雞蛋吃。”

“快喝水。”……

不知道情況的,肯定以為老人和他們是親戚關系,事實上,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以前,老人家裡吃水要去離家幾百米的地方擔回來,十分不方便,工作隊知道了以後,聯系政協委員幫扶他們,投入将近2萬元錢,從400多米處拉水管,解決了吃水問題,現在老人在家就能喝到自來水。不僅如此,老人家裡原來住的房子屬于危房,工作隊還解決了他們住房問題,讓他們住得安心。

記者去的時候沒有見到王省利,老人說,兒子在村子附近掙錢呢,這還得感謝工作隊。原來是工作隊幫忙聯系了除雜草的工作,每天一百多元錢。“隻要貧困戶能幹、想幹,我盡力幫他們聯系公益性崗位,為他們提供收入機會。”張建華說。

如今的韋兆東村,花開了、樹綠了、住在這裡的人們也笑了。

7月10日晚9時20 分,夜燈下,記者在村頭遇見徐毛和建村門樓的師傅交談着。他說,出來看一看施工情況,晚上才能睡個踏實覺。

張建華原定扶貧時間隻有半年,但至今,他已經在村裡呆了一年半時間,細數去年的駐村天數,200餘天。記者駐村采訪期間,發現張建華和李鼎每天吃過晚飯後 ,就會在村裡散步,這裡走走、那裡轉轉,看看哪裡需要改造,靈感往往在這時候湧現而出。

韋兆東村生活環境與經濟環境的大提升,離不開這些默默無聞又踏實幹事的人,幸福和美麗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