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七夕的由來都有哪些

七夕的由來都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8 11:30:44

七夕的由來都有哪些?《鵲橋仙·七夕》秦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七夕的由來都有哪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的由來都有哪些(七夕的浪漫演化史)1

七夕的由來都有哪些

《鵲橋仙·七夕》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雙七節”“重七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也應該稱其為“中國情人節”。這是因為,隻有中國這樣的千年農耕社會,才能産生如此浪漫美好、寓意豐富、源遠流長、傳承千年的情人節。

七夕節的時間,之所以确定在七月初七,源于古人對于數字“七”的崇拜。古人認為,“七”是吉祥的數字、吉祥的符号。由于古人的崇“七”心理,使得七月七日蘊含着吉祥喜慶的意味,所以這個日子就很容易和許多神話傳說結合在一起。

比如《漢武故事》記叙漢武帝和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相會時間都在七月七日。《列仙傳》記述赤龍迎接陶安公、仙人王子喬與家人在缑山頭相會、仙人王方平到吳蔡經家相會,也都是在七月七日。這樣,七月七日就演變成了一個吉祥喜慶的見面之日了。

但在東漢以前,七夕節是七夕節,跟牛郎、織女的故事并無關聯。牛郎、織女一開始指的是牛郎星、織女星。世界曆史上,普遍存在着對日月星辰的崇拜。比如,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神話中,幾乎都有太陽神、月神和星神。我國西周以來,古人通過對天象的觀測,來預測氣候變化,進而指導農耕活動,以求獲得豐收。這就促使了我國原始天文曆法的産生,也促使了我國早期星相學的産生。

到了今天,這兩顆星星照樣還在夏夜的天空中閃爍,隻不過在現代天文學中,牛郎星叫天鷹座α星,屬于天鷹星座,織女星叫天琴座α星,屬于天琴星座。

“牽牛”“織女”在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詩中有了“銀河”,有了“牽牛星”即“牛郎星”,有了“織女星”,但并無二星相戀,也無“七夕”“鵲橋”。

到了西漢的《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星”“織女星”已被人格化,并且戀愛了。但仍然未見“七夕”“鵲橋”。

直到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出現了這條記錄:“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這條記錄還想象出了鵲群架成橋梁之後,被牛郎、織女踩過,于是頭上的毛都被踩光了,“鵲首皆髡”。至此,牛郎織女的故事雛形已備。

魏晉南北朝時記錄就更加完整了。最全面最權威的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寫: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到了秦觀所在的北宋,《鵲橋仙·七夕》的主角,就必須是牛郎和織女了。

七夕節第一項節日風俗當然是“乞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

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同時,宮女還要“各捉蜘蛛閉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錄了宋朝七夕乞巧的情況,與唐朝大同小異:

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在農耕社會中,婦女的社會分工就是織。而織女又是神話傳說中的紡織高手,自然就會成為七夕節時婦女為了更好地完成社會分工而乞巧的對象。至于通過蛛網蔔巧,則是蜘蛛本就被民間稱為“喜蜘蛛”,同時也善織的緣故。

七夕節的第二項節日風俗,還得是“曬書”。七夕“曬書”,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初學記》引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至于為什麼要在七夕節“曬書”,主要是因為五月濕熱,書籍容易生蟲,到了七月就要把書籍放在通風處進行曝曬以防蠹蟲。

七夕節,正好處于“五月十五日以後,七月二十日以前”,正是“曬書”之時。《世說新語·排調》還記錄了東晉大名士郝隆在七夕節“曬書”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可見郝隆也是知道七夕“曬書”的節日風俗的,所以要在這一天仰卧,以便曬一曬他肚子裡那滿腹的詩書。

七夕節的第三項節日風俗,必須得是“定情”啊。據唐人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七夕節的夜半時分,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在華清宮的長生殿,比肩而立,海誓山盟,“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關于這一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與古人在七夕節定情不同,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更願意把自己與愛人定情的大日子,放在公曆的2月14日,即西方的“情人節”。質言之,2月14日畢竟是根基于西方國家傳統文化的一個節日,并非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産物。而且兩者比較起來,七夕節較之西方“情人節”,其神話傳說更接地氣、更顯美好,其節日風俗也更具中國特色、更有中華味道。

别怪我杞人憂天,今天年輕人喜歡過西方“情人節”的最大危險還在于:如此這般幾十年之後,我們的炎黃子孫可能就永遠隻記得西方的“情人節”,而無人再記得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了。所以,七夕節才是我們中國人定情的好日子,換句話說,才是中國小夥子們發誓的好日子。(《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 章雪峰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