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三月的春光,我們總是離不了莺歌燕舞,花紅柳綠。談起百花齊放,也總是記得桃紅李白。而實際上,春光裡有一種最平凡最普遍而又最美麗的花是杜鵑花。
杜鵑花最平凡,隻要有地方,它就能夠生根開花。它最普遍,最平易近人,不去擺那高貴的架子,開起來漫山遍野。它的鮮豔靓麗,它的多姿多彩,幾乎無花能及。
人們喜歡杜鵑花,贊美杜鵑花,寫詩歌來吟詠它,都有了很悠久的曆史。人們喜愛它,又把它叫做山石榴,叫做山踟躇,叫做映山紅。還把它和動人的傳說子規啼血聯系在一起。
在踏青春遊的時候,人們總是喜歡和它親密接觸,陶醉在它那無邊的海洋裡。古人也是一樣地欣賞它們,特别是文人雅士,還給我們留下了不少賞花的詩詞作品。
《明發西館晨炊藹岡》楊萬裡
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侬。
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
這組詩一共有四首,這是其中一首,由于題目比較晦澀,後人多改成了《杜鵑花》。這首詩是寫蜀地錦江一帶的杜鵑花。每到清明時節,杜鵑花盛開,錦江一帶的山坡上像覆蓋了一層雲霞似的。
看花沒有必要跑到花園裡去,那裡人擠人,空氣不好。而且花都是人工栽培的,沒有大自然裡那樣蓬蓬勃勃的生機。杜鵑花倒映在錦江清澈的水裡,那真是像錦繡一樣。詩中也寄托了作者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生活的理想。
《戲問山石榴》 白居易
小樹山榴近砌栽,半含紅萼帶花來。
争知司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開?
山石榴指的就是杜鵑花,這裡說的是一棵剛移栽的杜鵑花,它本來還帶着花萼的。但是換了個地方它就不開花了,所以詩人“戲問”杜鵑花這是為什麼。
難道這裡靠近司馬相如夫人卓文君的當垆處,杜鵑花擔心卓文君嫉妒,就故意隐忍自己。作者仕途不順,長期在外地輾轉為官,這裡也有對自己遭遇的感慨。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子規鳥也就是杜鵑鳥,相傳為蜀帝幻化而成,每年清明前後出來啼哭,想念失去的故國,說不如歸去。他關心民生疾苦,也提醒老百姓播種栽秧,不誤農時。子規鳥啼叫不停,嘴上流出血來,染紅了杜鵑花。
李白在家鄉四川的時候就聽到子規啼叫,于今在安徽的宣城,又看到了盛開的杜鵑花。這樣就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李白和杜甫一樣,晚年離開了四川,一直漂泊到去世,再也沒有能夠回到老家。這裡表達了遊子思鄉之情。
《歎靈鹫寺山榴》 李群玉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紅凝豔數千枝。
山深春晚無人賞,即是杜鵑催落時。
詩人哀歎靈鹫寺的杜鵑花,是因為它生長的環境太偏僻了。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廟宇裡,連那慣于攀高涉險的蝴蝶和蜜蜂都不知道,更何況賞花的人呢?
這些被禁閉在圍牆裡的杜鵑花,有着外頭花朵一樣鮮豔的顔色,但是受到的待見卻不相同。它們的芬芳無人發現,獨自堅持到暮春,最後被時光催逼,墜落于地,度過了自己寂寞的一生。這裡詩人也是有所指的。
《 初見杜鵑花 》蘇世讓
際曉紅蒸海上霞,石崖沙岸任欹斜。
杜鵑也報春消息,先放東風一樹花。
這是詩人新年後第一次見到杜鵑花開放,它的顔色鮮豔,就像海上升起的的朝霞一樣美麗。更讓人稱道的是杜鵑花不選擇環境,在懸崖水畔砂礫的地方都可以生長。
不要說梅花、桃花等開得早,杜鵑花也是迎着東風開滿了枝頭,它也是報春的使者。詩人擺脫了寫杜鵑花必寫子規鳥啼的俗套,表達了随遇而安和樂觀的人生态度。
杜鵑花是十大名花之一,是最美的花,也是報春的使者。讓我們在欣賞古人詩詞的同時,也走出戶外去,欣賞它的爛漫飄逸,空靈含蓄,分享這大自然無償的饋贈。
我是讀書工,更多原創文章,請看同名公号。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