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山小學曾宇甯校長及其團隊開發習性課堂“六感”策略實踐模式。以習性教育理念為指引,認為學生對環境的感知過程、與環境的交互體驗對其認知建構和個性發展都發揮着重要作用。
該模式在“習性準備——習性助學——多維習得”的課堂框架下,以“六感”調動為策略。創設顯明可感知學習環境,有利于調動學生多感官協同發展,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與自主學習中積習成性,實現個體的“多維多元”發展。例如教《麻雀》一文時,老師運用視覺輸入策略進行闆書設計:上面是一個寫着“愛”字的紅色愛心,體現媽媽不顧生命保護孩子的母愛;下面是一個寫着“勇敢”的綠色愛心,體現作者對動物的關愛,及時拉回獵狗,保全兩隻麻雀;兩顆心緊緊相連,體現出心心相印!從母愛的表象,挖掘到深層次的人類熱愛環境、敬畏自然的人文關懷,以闆書體現現象與本質的關聯,使知識變得顯明可感、深入淺出。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光明)祖松梅校長及其團隊開展魔盒遊戲識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團隊打造了一種遊戲識字的主課型,包括了五個環節——探字源、玩遊戲、傳知識、練思維、增魔力,難度呈階梯式分布,兼具遊戲性和知識性。魔盒遊戲識字課程在主課程的基礎上,為了應對不同的教學場域,衍生出來另外四種變式課型——分别是與教材相匹配的“常規課程”、活躍的“社團課程”、靈動的“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融通課程”。四種變式涵蓋了識字教學的多種場景,給予教師們教學抓手,易上手、操作性強,形成了獨特的遊戲識字評價體系。項目組成員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嵌入滲透在評價體系中,讓學生在識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項目組教師還根據課堂中的教學行為開發了多套評價卡和通關文牒;評價主體包含了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多個主體。團隊編寫《魔盒遊戲識字》教學讀本及案例集,原創30餘種學生喜愛的系列化識字學具,“AI”賦能學習資源,錄制了遊戲微視頻和教學微課30餘節,編寫學科融合《漢字學本》,讓魔盒遊戲識字的教與學有所依托。該項目培養了一支魔盒遊戲識字教師團隊,20多個省近百名教師成長為識字教學骨幹教師。
深圳市南頭小學鄧玉琳老師及其團隊探索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開發“三遞進五闆塊四重奏”“小院士”養成模式。“三段遞進”,是根據小學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思維特征,聚焦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指導學生開展全科閱讀和小課題研究,注重真實情境中的活動與體驗、問題與探究、設計與表達,在探究過程中提升能力。
鄧玉琳老師和同學們在圖書館研讨小課題
“五大闆塊”内容齊上陣。團隊着眼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在小學低段開展“五段式”( 問題的提出、猜想、解決、我想說的話、參考書目)閱讀求解寫作指導,在小學中段開展“奧利奧”小論文寫作指導,高段系統開展分級搭框架的篇章寫作指導。落實查資料做筆記、拟寫論文提綱、起草論文初稿、修改和校訂、改寫講稿和預答辯等五大闆塊學習内容。“四重奏”評價協同助力。評價反饋,對于提高小學生跨學科小課題研究水平、小論文寫作質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發揮小課題申報、小論文答辯、小論文懇談會、擇優參賽“四重協奏”評價體系的診斷反饋功能,成功幫助70多名“小院士”脫穎而出。
深圳市南山區南油小學作為國内最早探索活動教學的五所實驗學校之一,自1995年開始參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活動教學”實驗探索。26年來,針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足,活動教學課程與教學體系建設滞後等問題,立足“E”課程探索活動育人模式接力探索,依據活動教學理論,尊重個體差異,秉承“個性定制”,轉變學習方式,滿足個性需求,逐步形成了基于“E”課程載體的活動育人模式。該模式内容包括:以“活動育人”為辦學理念,以具備“樂學習、善思考、會生活、守規則、有活力、敢擔當”的“靈動少年”為育人目标,按照“真正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優雅的教育和未來的教育”四大課程理想整體構建“E”課程特色為載體,“問題導學•活動建構”為基本學習方式,“健康的活動、智慧的活動、優雅的活動和創意的活動”為四大活動類型,以及創新教師發展路徑,形成從理念、目标、載體到實施的完整的具有南油特色的活動育人體系。
深圳市龍崗區布吉中學的廖昱泓老師及團隊針對高中生物課程教學資源匮乏、學生缺乏真實情境的體驗和探究等問題,基于STS真實情境探索高中生物融創體驗式教學。該團隊主要經對深圳45家生物産業、10屆高交會、5屆生物技術展的深入調查,曆時15年實踐,建立了高中生物11個研學基地,發酵、基因等5類知識類資源,20個實踐類資源,15個綜合科普類資源,構建基于STS真實情境的高中生物課程資源體系。并通過“研學調查,情境導入,創客探究”3種融創路徑,以及“基礎實驗拓展、項目課題探究、創意創想設計、模型模拟探究”4種創客探究策略,實施STS真實情境下的高中生物融創體驗式教學,有效提升了薄弱高中學校的學生核心素養水平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廣東省特級教師、龍崗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初中物理教研員熊華老師及團隊針對學生物理素養發展“受阻”、教師課改理念高位“懸空”、區域教研活動形式“僵化”等教育教研問題,以“可視即理解”為核心理念,帶領和指導一線教師基于課例反複探索和研究,曆經十多年運用逆向可視化創新初中物理教學。該項目基于建構主義、分布式認知、格式塔心理學等理論,應用逆向教學設計、可視化思想與策略,設計“評價先行、目标精準導向”的教學,促進“教、學、評”一體化,促成教師精準、可視、系統地教,學生清晰、理解、結構地學。2021年,該項目榮獲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深圳市南山區機關幼兒園劉紅麗老師及團隊針對“幼兒探究的主體性缺失、課程資源缺乏、教師課程領導力缺位”問題,幼兒園依托園本特色,結合深圳科創引領,開展曆經二十餘年課程建構與實證循環,成果探究性活動課程已成為具有行業适用性和專業價值性的重要成果。該成果基于“幼兒探究品質培養”—“探究資源體系建立”—“教師探究實踐力提升”三維目标,以室内外一體化學習環境為支持系統,以改革教師主導、教材中心的教學模式為突破點,通過“一日生活、自主遊戲、主題項目、品牌節慶”等路徑,開發資源體系,實現幼兒探究品質和教師探究實踐力雙重提升,建構課程模式與體系。該成果理論上提出了課程多維深度整合的課程建構路徑,率先在華南地區實踐與輻射,為園所提供路徑與實踐模式參考,助力園所創生本土課程。
為解決科學教育的傳統博物學形态過重、與數字時代脫節、“既定答案式”的機械探究和去真實情境化等問題,深圳市龍崗區依山郡小學吳向東老師及團隊曆經25年實踐探索,超越博物學,構建了數字時代的科學教育新模式。首先着眼中國文化發展與數字時代視野,豐富科學教育目标,超越傳統博物學形态,用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去重構,創建了面向真實科學問題的鸢尾花(IRIS,即問題(Issues)-閱讀(Reading)-探究(Inqury)-分享(Sharing))數字化探究模式,建構了從機械式教學過程設計轉向實踐性的情境導向課程設計的模型,并應用于STEM,構建了人文引領的實踐性科學教育(A-STEM),為數字時代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新的實踐模式。
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孫利秋老師及團隊針對和諧共生理念相對缺失、生态文明教育相對薄弱的問題,探索環境教育區域共建模式。該項目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行合一實踐觀和天人合一文化觀,以先導思維把地理學科建設融入區域治理、教育創新探索,構建出“滋潤與共享:生态文明教育區域共建”模式。項目以生态系統為隐喻,強調建構家校社、宣與教“雙線并軌”的長效機制,培育同頻共振“賦能”生态;強調學生中心,多樣化學習“釋能”機制,構建“四層三模”體系,立足教育創新,打造“解說學習型、五感體驗型、手工創作型、場地實踐型、拓展遊戲型及公衆參與型”等多種探究體驗性課程,建立交互學習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潤澤生命成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走在全國生态文明教育的前列。
針對有些學生學習高中數學有畏懼心理、PISA測試幸福感知力低、教師缺乏有效激勵等問題,深圳市羅湖區教科院的荊志強老師及團隊經過30餘年的實踐探索,構建了激勵課堂“三步四環節”模型,以激發學生學習内驅力為出發點,以“三步賦能”為教學策略,以“四個環節”為基本流程,建立讓學生成為“知識生産者”的激勵機制,達成輕負高質為目标的課堂形态。由于學習方式徹底改變,學生從被動的聽衆變成課堂活動的主角,愛學、會學、能學、樂學數學。不僅教學增值性評價績效高,而且育人成效顯著,喚醒了學生的使命感,許多學生因喜歡數學而立志從事相關職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