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給秦孝公提出什麼強國之道?良臣不共昏主,朽木不與金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商鞅給秦孝公提出什麼強國之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良臣不共昏主,朽木不與金刀。
第一次見到秦孝公的衛鞅,對眼前這個年輕王上不卑不亢。他侃侃而談“允執厥中”的帝道,講解“堯舜禹湯”的慈悲無為,秦孝公聽得直打哈欠。
第二次,他大談‘仁義禮智信’的王道,把‘人性本善’講得天花亂墜。本以為招來賢才的秦孝公大怒,轉身罵小太監景監:“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監惶恐地找到衛鞅,衛鞅卻微微一笑,前兩次隻不過是他試探秦孝公的執政理念罷了。作為一個年輕的君主,秦孝公急于改革的心思固然迫切,但若他沒有與之共鳴并願為之破釜沉舟的決心,衛鞅馬上會轉身走人。
在秦惠公時期,除秦國外的六國相繼變法,一切以‘激勵民心為國所有’為宗旨,各國實力大漲。唯獨秦國身處西部荒蠻之地,無賢才可招,無聖人前來,落後諸國多年,才會被六國視為弱肉,時刻打算強食之。
衛鞅向沒有向景監透露自己的執行思路,卻求他再面見秦孝公最後一次。
景監曾是楚國的芈姓貴族,隻因也是旁支,所以在幼年便被族人帶到秦國謀生。恢複昔日的家族榮耀,是景監祖輩的遺願,為此,他不惜頂着秦孝公的責罵再次幫衛鞅争來一次面君的機會。
這一次,已基本掌握秦孝公思路的衛鞅沒再藏拙,開門見山道:“王上可知,有秦一國500年将亡?”
秦孝公一愣,自秦祖秦非子得周天子賞賜建國以來,已曆30代君王,足足500年了。如今的秦國,内有貴族竭澤而漁,外有魏楚虎視眈眈,若不變法,他真有可能是最後一個秦王了!
衛鞅見其不語,又逼問隻:“帝王二道中正平和,不宜亂世,鞅有最後一法,名曰霸道,不知王上可敢一試?”
秦孝公未嘗聽聞“霸道”之法,眼前一亮,第一次開口:“卿且道來!”
衛鞅正色道:“為帝者,貴藩國而禮其民,無為而治,此商周也。為王者,施仁政而智其民,垂拱而治,此小國寡民也。霸道之治,明其君而愚其民,詣法而治,此霸主之國也!”
秦孝公哂道:“老生常談爾!”
衛鞅不為所動,迫問:“大王應知天下七雄不可長也,秦處西域,如羊入荒野而無主,人人皆欲啖之。王以為然否?”
秦孝公動色:“然也!”
衛鞅又問:“秦雖弱羊,非其本性。昔日襄公變法、獻公勇謀,何以不解秦國累卵之勢?非秦不行帝王之道,亦非秦無謀士良臣,皆因本性未現!若大王不惜割股,萬民不惜用命,上下一通,可否變百年之變局?”
秦孝公豁然而起:“變得!”
衛鞅厲喝:“大王敢若以肉飨民,民可使猛獸焉?”
秦孝公大步向前,執衛鞅雙手,歎道:“先生乃吾秦國之賢才也,恨吾祖不見汝三百年矣!”
随後,兩人就“ 霸道之治”展開了熱烈的讨論,旬日不息。
在殿外提心吊膽等待消息的景監,透過門縫看到君臣二人相談甚歡,終于松了一口氣!
霸道者,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統一一國之全力,集權統治。在商鞅去世50年後,才被荀子著書傳說。
《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
食草動物永遠不如食肉動物兇猛。秦國多次被魏國打敗,已失銳氣;又沒跟上時代及時變法,已失良機。面臨六國的威脅,百姓此時惶恐不安,野性盡失。
衛鞅勸秦孝公要想強國,必先培養民衆的野性;培養野性,必須以肉喂之。這是自然界的層林法則,也是肉弱強食的規律,一舉就說服了秦孝公。
從日後秦孝公從未插手商鞅變法這個史實來看,衛鞅的變法之策一定讓秦孝公心悅誠服,并得到他毫無保留的支持!
事實證明,要想得到一個人長期的支持,除了清晰的思路、明确的宗旨、詳細的步驟外,一定還有一個推心置腹的堅定友誼!
商鞅變法的重點在于秦孝公的支持,但沒有全盤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口才,是不可能打動一國之君的!
對秦孝公來說,若不變法,秦國必入萬劫不複的絕境。所以,他絕不會輕信任何不切實際的空談,更不可能把權力交給紙上談兵的人!
對商鞅來說,魏趙楚齊等強國的變法策略和優劣一定掌握得一清二楚,并且自己總結出一套完美的解決方案。否則,公叔痤不可能讓魏王殺他,秦孝公不可能如此信任他,他自己也不可能走遍列國,尋找知遇之主!
商鞅勸秦王的故事告訴我們:良禽擇木而栖,現代人在進入任何一家企業之前,一定要了解透徹這個公司的曆史、現狀;隻有‘謀定而後動’,才是成就大事的基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