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最開始指剛出生的嬰兒,後來比喻熱愛祖國,對祖國忠誠的人;赤子也指人民,指純潔善良的人。
《道德經》中說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這裡的赤子便是指嬰兒的意思。
襁褓:古時候的襁褓多指一歲以下的幼童,現在借此來指不滿周歲的嬰兒。
漢代賈誼的《新書·數甯》有載:“發子曰:‘至治之極,父無死子,兄無死弟,途無襁褓之葬,各以其順終。’”
孩提:二三歲的幼兒,也叫作“孩抱”
髫龀:指兒童換齒的年齡。髫謂兒童下垂之發,龀謂兒童換牙。故髫龀指幼年。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及冠時,頭發自然垂下,因而垂髫之童年或兒童。
幼學:一般來說,幼學指的是十歲,這是孩童入學的年齡。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後引申為幼時的學業。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型的叫作總角。
《詩·齊風·甫田》:“婉兮娈兮,總角丱兮。”鄭玄 箋:“總角,聚兩髦也。” 孔穎達 疏:“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
豆蔻:本是植物名,後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别》詩:“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拟體态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
及笄:亦作“既笄”,指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發,故以笄貫之。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發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束發:指男子十五歲。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發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發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漢賈誼《新書·容經》:“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束發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破瓜:義同“破瓜之年,是指女子十六歲,瓜字分開為“八八”兩字,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出自宋代陸遊《無題》詩:“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
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禮記.冠義》上說:“冠者,禮之始也。”意思是說冠禮是一切禮儀的開始。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知天命:五十歲。
耳順: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耋:七八十歲。
耄:八十至九十歲。
白壽:99歲的雅稱。“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百”數去一為九十九,故雅稱九十九歲為“白壽”。
期頤:一百歲。
茶壽:108歲。
雙稀、雙慶: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的兩倍即140歲。雙慶也是指140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