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軟件無處不在的時代,隻需指尖輕輕一點,程序便為當代人的生活帶來無窮便捷。
從文明之初,結繩記事這種最原始的記錄數據的方式。到今天的數字經濟時代,軟件工程師們通過先進的軟件技術,将數據進行彙合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在這背後,我想我們不得不感謝這樣一群将一個個01代碼像施魔法一般變成便捷功能的人。那麼,程序是怎樣“煉成”的?軟件工程師們搭建“數字大廈”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技術支撐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樣一位代碼“魔術師”梅宏院士。陰差陽錯中完成了中學時期的夢想每個人都有一個長大要當科學家的夢,那時的梅宏也不例外。41年前,這個從遵義大山中走出的17歲少年,揣着要當科學家的夢想,進了南京航空學院。他被調劑到當時很少有人知道能幹啥的計算機專業。
“當時我連計算機和計算器都分不清,我那時候知道電、知道無線電,我在高考的時候報的專業基本都是無線電,後來陰差陽錯的調整讓我學習了計算機。學習之後确實有興趣,但我總結自己是被選擇到這個路上,并一直走下來了。”對于這個轉折,梅宏經常感慨道:“被選擇的人生未必就不能夠成功。”
或許,上天覺得軟件技術研究就是梅宏應該端的飯碗,盡管所學專業不是自己的選擇,但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把專業學得很好。後來,慢慢成熟的梅宏開始專心回歸到自己的專業。自此,這個在計算機領域“一張白紙”的人,也開始逐漸在這條被選擇的人生道路上發光發熱!童年時期的閱讀種下了敢于想象和挑戰的種子作為軟件工程和系統軟件領域的領軍人,在一次分享會上,有人讓他推薦三本對人生影響比較重大的書。聽到這個問題的梅宏院士,思緒一下回到了小學三年級的那個夏天。在外婆家閣樓上找到的一本《封神演義》一下吸引住了這個小朋友,書中玄幻的情節和想象,讓他也随之打開了想象的大門,也讓他意識到了對他之後的研究很重要的一點:“人要敢想!”
正是憑着這種敢想的精神,梅宏院士在自己的領域迎來了很多高光時刻。對他而言,研究生時的一次科研經曆,讓他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導師給了他一個編寫排料軟件的任務。為了在考慮鋼闆物理特性的同時達到節約鋼闆等目的,梅宏需要解決一個優化問題。為了編寫這個程序,他在工廠的會議室裡面整整呆了一個月,實驗機器旁邊鋪着涼席,困了就睡涼席上,除了吃飯,他那一個月沒有踏出那間會議室。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的閉關換來的是程序的投産,也為研究生時期的梅宏帶來了不錯的收益。
如果按照人生的固有狀态發展,今天,我們應該會多一個優秀的軟件開發工程師。但,對于愛挑戰的梅宏而言,人生沒有固定的路子,如果隻能在已知事物上精益求精,不能接觸到新鮮的事物,那不是他的追求。于是,研究生時期的梅宏,開始了第一次轉型,從軟件開發轉而從事軟件技術研究,讓軟件能夠更高質、高效地開發出來!從此,他成為替軟件工程師“造器”的人,并親身經曆和見證了中國信息化的發展。從青鳥工程到奧運信息系統:做有用的研究上世紀60年代末,國際上出現了“軟件危機”,當時計算機軟件存在“複雜程度高、研制周期長、質量難以保證”的三大難題。1983年,著名計算機軟件科學家楊芙清開始研發軟件工程核心支撐環境,通過構建軟件開發環境,以實現軟件設計從手工作坊式向工業化生産的轉變。著名的“青鳥工程”的序曲從此拉開。
1992年,梅宏來到北京大學,師從楊芙清進行博士後研究。并參與了“青鳥工程”的研究工作。初入北大就被遴選為骨幹參與“青鳥工程”的研究。梅宏很珍視這個機會,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廢寝忘食地參與到工作當中。“有一段時間,除了周六和周日晚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三班我都會泡在實驗室。” 盡管已是近30年前的往事,梅宏仍清楚地記得當時為了工作虧欠了家人很多。但在事業上,梅宏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參與工作的初期,梅宏負責對系統各部分進行測試,并由此獲得了對整個工程全方位的接觸機會。也正是由于他對這個系統的全局式的了解,梅宏被楊芙清院士指定為青鳥Ⅱ型系統集成組組長。他提出開放環境下軟件工具互操作方法和集成框架,實現了工具和環境的跨平台集成,并在保持環境開放性和緊密集成度的前提下,解決了外來工具的集成問題。由于梅宏在其中的優異表現,獲得了中國博士後基金會“國氏”博士後獎(現中國優秀博士後獎)。青鳥工程曆經2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集中體現了我國軟件工程研究從跟蹤、跨越到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的過程。
除了學術的收獲,對于梅宏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楊芙清院士始終堅持的一個思想:“做有用的研究、為國家的需要服務。”這對梅宏産生了很大的影響。2003年,為響應國家“科技奧運”的号召,梅宏帶領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軟件所的科研團隊,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奧運信息系統模型的研究與建立”。而這也是“做有用的研究、為國家需要服務”科研理念的一次具體體現。2011年,梅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悲觀主義者”永遠都在say no“技術進步和科技發現,是永無止境的,要不斷質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不斷的推動科技的進步。”這是梅宏經常說的一句話,在長期的科學研究的過程中,say no 成為了他的口頭禅,不論何事,他總會從事物的另一面入手,用質疑開啟他接下來的每一步研究。
在某節目的采訪中,主持人問:“作為導師,您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生?”梅宏毫不猶豫地說:“敢質疑的學生!”對于這位永遠都在say no的導師而言,批判性思維對搞科學的人來說重要的,不能相信權威就是對的!作為嚴謹的科研工作者、一位很嚴格的導師,梅宏院士會逐字逐句地批改學生的論文,即使是标點符号的錯誤也不會放過。這是梅宏院士對待科學的态度,也是他對學生的要求。“他也是一位對學生很寬厚、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選擇的導師。”學生總是這樣評價他。
對于為什麼能在研究道路上走到今天?梅宏用“志存高遠, 行積跬步”作答。年少時播下的夢想種子是鼓舞他的最大動力:中學時期的梅宏正好趕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郭沫若的一篇《科學的春天》講話,讓梅宏聽得激動萬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報道了陳景潤。“所以我那時候覺得科學家好高尚,從那時候就想當個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是這個理念支撐我走到後來。”這也許,就是對科學家精神代代傳承的最好寫照吧。
“繁星追夢”系列視頻欄目題字:丁仲禮
出品人:楊谷
總監制:宋樂永
總策劃:戰钊 宋雅娟
記者:張佳興 張蕃 齊芳
編導:張蕃 宋雅娟
統籌:齊芳
攝像:李錦 劉賢武
視頻制作: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鳴謝:中國科學院
聯合出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光明網
文字:嶽沛、靳鈴涵
責編:李佳琦 編輯:高羽桐
來源:光明網
來源: 光明網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