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論文開題?本文根據烏角先生的講座視頻整理而成,文稿未經專家本人審閱,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研一論文開題?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根據烏角先生的講座視頻整理而成,文稿未經專家本人審閱。
作者簡介:
烏角先生,國内知名科研寫作輔導老師,悟空科研、學術期刊智能檢索與精确投稿系統、AI智能論文生成系統核心研發人員,國高·科研寫作研究所“科研寫作經典課程”主要授課人,學員遍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600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師、博士生群體,近5年來輔導學員成功申報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各級各類課題100多項、發表SSCI/CSSCI/北大核心等各級各類論文800多篇。
本節課,我們主要從“研究與寫作的區分”、“研究中的問題”、“論文中的問題”、“兩種問題的關系”以及“問題構建的兩種常見方式”這五個方面,來對于論文問題及其建構方式的相關内容進行分享。
●研究與寫作的區分
對理工科學者來說,研究與寫作的區分幾乎是無障礙的,研究與寫作本來就是區分開的:研究就是做實驗、寫作就是寫論文。但是,對于文科學者來說,研究與寫作的區分就是一個障礙,因為研究與寫作同樣都是基于“看文獻”的方式才得以進行。因此,文科學者面臨如何将研究與寫作區分開來的困難,但我們要想把論文寫好,就必須要把二者區分開來,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否則,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的問題與觀念,我們無法理解、執行。
1.研究是寫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寫作離不開研究,沒有好的研究就沒有好的寫作。但是,好的研究不必然帶來好的寫作。雖然研究與寫作有很大的關聯性,但二者終究是兩碼事。對大部分文科學者而言,研究與寫作這兩個環節同時進行的情況加重了難以将二者區分開來的現狀。從觀念上來講,這非常不利。而我們越早、越快、越好地轉變此觀念,就越有利于論文寫作。實際上,無論是在國内還是國外,學者們将研究和寫作區分開來才是常态。
2.寫作對研究的反作用要大于研究對寫作的作用。寫作有時能脫離研究,即我們不搞研究也可以寫論文。比如,有些博士畢業後對未來毫無規劃,對自己即将開展的研究無從下手。其實我們不應着急,先寫論文,同一個選題連續寫三篇,在寫的過程中需注意,三篇論文要研究同一個目标。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三篇論文成果擺在那裡,這是最明顯的收獲;二是我們連續三篇論文研究一個東西,極易在寫作過程中找到興趣點。我們永遠不要在還沒有動手寫作之前就冥思苦想,很多問題并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在寫的過程中解決出來的。
●研究中的問題
簡單來講,我們可将其理解為我們需解決或解釋的未知情況。比如說,我們做一番文獻功夫,可能就需要去請教很多人,去上網查找許多資料。我們可能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而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就是在搞研究。
●論文中的問題
論文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種“陌生感”。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有疑問。意即有一個地方我們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其含義。例如我們要做《肥胖會傳染嗎?》這個選題,如果我們将“肥胖”替換為“感冒”,那麼感冒會傳染這點毋庸置疑,或者将“肥胖”替換成其他傳染病都沒問題。但是,“肥胖會傳染嗎?”沒人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就得打開前人文獻進行一番研究。
2.有亮點。我們以《“拖下水”:個體“關系”結構互動實驗研究》這一論文選題為例,它的亮點是“拖下水”。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個體“關系”的網絡中存在某種現象,此現象反過來同樣成立。他發現了這個規律,這個規律符合我們的常識認知。但作者如果未抛出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就不會在意。這就是在我們的問題呈現出來之時,有“亮點”的表現。
3.有陷阱。我們以《卓越教師的意圖改寫及反思》為例。乍一看,我們不理解“意圖改寫”的含義,隻因人人都有本能,即總是會被自己看不懂的東西吸引。因而,這也是論文中的一種問題類型。
●兩種問題的關系:研究問題≠論文問題=研究問題的答案/入口
每個人在寫作學位論文的時候,都會面臨這樣的語境,導師常常會問兩個問題,一是“你的研究問題是什麼?”;二是“你的論文有何創新性?”。其實,在兩個問題中潛藏着一個中心點,即我們的論文既沒有研究問題,又沒有創新性。
事實上,導師是站在研究的角度來提問,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的論文他從未仔細看過,故裡面有哪些問題與創新性他不得而知;二是大部分導師根本區分不開研究與寫作,尤其在文科領域。由此可知,有關研究的問題跟論文的問題,大部分導師亦區分不開。如此一來,無論是導師還是學生,最後就都得過且過。這就容易給我們傳遞一個信号,即會讓我們認為:我隻要找一個别人從未研究過的東西,那就是有創新性的研究了。然而,這是一個錯誤理解。其實我們容易出問題的關鍵原因在于,研究與寫作分不開、研究的問題與論文的問題分不開。當導師在問我們研究問題是什麼、創新性是什麼之時,我們應如何作答?其實,我們應該表明,這篇論文中的亮點和疑問依次是什麼以及文中何處是引人入勝的。隻要說清這幾個層面,将論文中體現“陌生感”的内容表述給導師即可通關。
●問題構建的兩種常見方式
1.“挖井法”(縮小的方法)。意即,找塊空地再使勁往下“挖坑”。至于“井”“挖”得大還是小,那就各憑我們自己的本事了。
2.“蓋煙囪法”(放大的方法)。這種問題構建方式也很好理解,意即往上“挖坑”。
其實,做選題、找問題,就是在“挖坑”。“坑”挖得好,編輯、審稿人、讀者就容易掉進“坑”裡。隻要成功地讓他們“入坑”,那這個選題即獲得成功;如果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每一步都讓他們“掉進來”,這就是一個高級的“連環坑”,整篇論文也就出彩了。
我們“挖坑”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往下“挖”。并且,我們要使勁“挖”、深“挖”;另一種方式就是往上“蓋”。“煙囪”“蓋”得越高,讀者們就越有“掉坑”之感。
▷案例呈現
1.“挖井法”相關例文選題:《城市居民出行的空氣污染暴露測度及其影響機制》。此選題便采用了“縮小法”。我們将标題範圍縮得越小,這個問題越成功。一般情況下,越往後縮小,難度越大。我們如果往後縮小兩步或者三步,這個論文選題就成功了。
2.“蓋煙囪法”相關例文選題:《中美城市居民出行行為的比較:以北京與芝加哥為例》。該作者則以“居民出行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中美比較,這是“蓋煙囪法”,我們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無需考慮如何去“縮小”選題,而是要學會以一種更宏觀的視野來觀察研究對象。
編輯:科研小編
請尊重原創,未經許可,拒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