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1:02:13

作者:趙德潤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

歐陽中石先生走了,我時而感到先生似乎并未遠去,好像還在香山腳下一所療養院裡康複;穿行在北京的街道上,幾乎每一次出門都可以看到先生題寫的牌匾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書法佳作;在我的手機裡,一直收藏先生的書法精品和他的京劇唱段。睹物思人,音容笑貌,難忘的曆曆往事,就如昨天一樣。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1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2

中石先生1950年考入輔仁大學哲學系,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并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論年齡,他長我18歲;論北大哲學系系友,他是50級,我是65級,相差了15年,該是老師輩的學長了。春節我去他家拜年拱手稱:“學長好!”不料先生也向我拱手:“學長好!”看着我疑惑眼光,先生解釋道:“老北大的規矩,無論年長年少,見面互稱學長,以示互相尊重。”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3

弘揚經典 推崇大家

2009年我有幸受國務院之聘,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館聚集了一批文史哲和書畫藝術大家。不少先生既是著名學者,又是書畫大家,都是我的良師益友,中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8月,我受命創辦館刊《中華書畫家》雜志。中石先生和孫天牧、傅熹年、靳尚誼四位中央文史館老先生給溫家寶總理寫信,表達館刊創辦之喜悅與期望。溫總理回信對《中華書畫家》雜志的創刊表示祝賀。他說,中華書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文史研究館創建至今,諸多先生耆年碩學,藝術造詣高深,一支毛筆、一張宣紙,留下了傳世佳作;同時甘為人梯,熱心提攜新人,為中華書畫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做出了寶貴貢獻。希望雜志社以“弘揚經典,推崇大家”為已任,廣泛團結海内外書畫藝術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光添彩。

在釣魚台舉辦的《中華書畫家》雜志創刊座談會上,時任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宣讀了總理賀信,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為中華書畫家雜志社授牌,并發表題為《傳承發展繁榮中華書畫藝術》的講話。馬凱強調,中華書畫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數千年文人墨客一代又一代艱辛探索的結果,它所形成的書道、畫法,凝結着中華書畫藝術的基本規律。在紮紮實實繼承的基礎上勇于創新,是産生經典和大師的必由之路。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4

座談會前,我以《弘揚經典推崇大家》為題,為《中華書畫家》創刊号寫了發刊詞,請中石先生題寫這八個字,作為辦刊宗旨。請國務院參事室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擔任編委會主任,請所有館員先生擔任藝術顧問和編委。中石先生為支持辦刊,還特意推薦他的得意弟子梁新穎博士加盟中華書畫家雜志社。

文心書面 傳承創新

中石先生首先是著名學者、教育家,然後才是書法家。一次,為一位老朋友客廳寫一副對聯:“苟為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的詩句。先生讓我從不同版本中核準原詩句,寫就的這幅聯出乎意料的好!大字行書俊朗莊重,唯一個“死”字隐化為草書。因為詩句再好,畢竟挂在客廳裡,我不由得歎服先生學養之深厚。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5

1985年,57歲的歐陽中石向首都師範大學前身北京師範學院提出創立書法高等教育,對中國書法做出“文心書面”的深刻闡釋。

對中國書法的研究,古已有之。近現代以來,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時,大力提倡美育教育,當時沈尹默、馬衡受蔡校長委托,在北大成立了書法研究社。1963年,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呼籲在美術學院設置書法專業,1973年浙江美院書法篆刻科設立研究生點。中石先生書法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體現了傳承中的創新。

我在光明日報擔任副總編時,曾主持歐陽中石先生書法講座,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先生并沒有如衆多書法愛好者所願,講授什麼練好書法秘技,而是用很大篇幅闡釋中國書法與中華文化之關系。記得他用宣紙在背闆上寫了“調理鼎鼐,錯落參商”八個大字,講字的結構寥寥數語,重點則放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治國理政如何講究民本思想和用人之策。這次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石先生說:“中國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門學問,應當和傳統文化一起發揚光大;書法藝術專業不能成為獨立于傳統文化之外的一個專門學科;如果把書法專業隻局限于寫字,它就不能成為一個學科,書法專業必須切入到中華文化裡面。”在首都師範大學創立書法專業之初,以及後來培養書法研究生,中石先生始終秉承一個基本理念,即中國書法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以這一理念規劃教學内容、課程設置。文以載道,書以煥采,這就是歐陽中石先生創造性提出“文心書面”思想理念簡潔生動的解釋。

丹青國寶 鑒覽同心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6

中華書畫家雜志社與北京優派克文化公司合作,在獲得兩岸相關機構授權的基礎上,将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留在内地的剩山圖,按照1:1的比例,順利完成“山水合璧”,在不到60天的時間裡,把總理的期待變成了現實,使《富春山居圖》再現國寶全卷風采。

5月6日,中央文史館館館長袁行霈和歐陽中石、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沈鵬、舒乙6位德高望重的館員在畫卷上各作一段題跋;5月15日,中央文史館聯合多家單位在太廟舉辦了《同根的文明》詩詞真賞晚會;中石先生當場吟誦了他在畫卷上題寫的詩句:“富春秾秀黃公筆,正是天人造化功,盛謝雕龍合璧手,山河一脈自融融。”

中石先生不顧年邁,出席了關于“富春合璧”的系列活動。8月2日,這款富春山居圖(合璧)卷被首都博物館作為文物收藏。而現場拍賣的另外複制10卷所得30萬元,作為《中華書畫家》雜志創刊一周年的紀念禮,以中央文史研究館名義捐獻給長城腳下北京密雲古北口中心小學,中石先生應邀為這所小學題寫了校名。

首都博物館提出,請中石先生為館藏的富春合壁圖卷現場題字,先生想了“鑒覽同心”四字征求我的意見,我說:“加上四字如何?‘國寶丹青,鑒覽同心’。”先生說“好!”剛要動筆,略一沉吟又說:“‘丹青國寶,鑒覽同心’怎樣?”我說“更勝一籌!”于是先生揮筆寫就。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7

前賢惠澤 追求完美

中石先生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夫子,我們在文史館相處10多年,他從來都是公事為重、學問為重。無論請他參加學術活動,還是請他題詞寫字,從不推辭。他即席講話饒有風趣,書寫一首詩、幾句話,甚至幾個字都是那樣一絲不苟、力求盡善盡美。

2011年7月29日,是中央文史研究館六十周年館慶。《中華書畫家》出版紀念專刊,請中石先生寫一首詩概括文史館六十年。先生很快寫出:“中華盛世布春霖,文史拾遺著意深。六十年來多少事,前賢惠澤到如今。敬為中央文史館館慶作中石拜”。編輯部把這首詩刊登在紀念專輯的扉頁上。

紀念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六十周年,我寫了《文之脈國之魂》一文,參與中央文史研究館與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聯合制作電視片《文之脈國之魂》。我請中石先生題寫片名,他欣然接受。六個字兩個“之”,不容易寫好。待到先生的字拿來,端莊秀美、生動活潑,人們豎起大拇指齊聲稱贊。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任漳州知州時創辦了白雲岩書院,并為書院撰寫了楹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表達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我請中石先生書寫這副楹聯,制成銅鎮尺送給館員先生,中石先生把這副楹聯寫得風流潇灑,制成鎮尺後鍍成綠字更顯漂亮。先生隻提一個要求:多拿幾副送給他學業有成的博士生。

我的朋友張新寬是一位漢畫像磚收藏家,想請中石先生題寫《崇漢軒藏中國漢畫像磚精拓》,問我需要多少錢?我回答:不用錢。随手從一疊拓片中選了一幅不大的龍形拓片。後來去中石先生家取題字,他看我展開一張龍形拓片,高興地說:“好啊,我正好屬龍!”。

歐陽中石老師評價季羨林(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8

中石先生文如其人、詩如其人、字如其人,格調高雅,端莊大方,俊朗飄逸,古樸華美。先生以深厚的國學功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留下的思想理念和書法佳作,連同已出版的《歐陽中石書沈鵬詩詞選》《中石夜讀詞鈔》《當代名家楷書譜·朱子家訓》《中石鈔讀清照詞》《老子道德經》等多部作品集,都堪稱傳之後世的寶貴文化遺産。

來源: 中國封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