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7 06:14:38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1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史記》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況且,《史記》曾經做過文言文閱讀的命題材料。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2

《史記》在高考中

《史記》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别是曆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叙述曆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個曆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叙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别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别叙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貴族侯王的曆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叙述國外和國内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曆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叙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曆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曆史的偉大總結。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開了傳記文學的先河。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是對《史記》在史學和文學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評價。《史記》标志着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對史學界,文學界都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而,在曆年高考中,不乏《史記》的身影。

從高考文言文閱讀選材看,2009年前的高考試卷中,《史記》很少缺席過。2001年的《史記•田單列傳》,2002年的《史記•李将軍列傳》,2004年福建卷的《史記•張丞相列傳》,2005全國卷Ⅱ《史記•滑稽列傳》,2006年的文言文選材仍以人物傳記為主,範圍進一步擴大。17套試卷中有9套從二十四史中取材,其中《史記》就占了3篇:全國卷Ⅱ《史記•季荀栾布列傳》,福建卷《史記•伯夷列傳》,山東卷《史記•儒林列傳》。2008年浙江卷給文言斷句的材料選自《史記·刺客列傳》。2009年北京卷選了《史記•叔孫通傳》。此後,《史記》才逐漸從各地考卷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史記》除外的二十四史和《新元史》《清史稿》,以及經、子、集部中的文章。但2013年高考安徽卷又選取了《史記·南越前傳》為命題材料。由此看來,高考仍有以《史記》為閱讀材料的可能。

《史記》在史學界開紀傳體之先河,讓人們能夠更準确地把握曆史人物和事件,還有司馬遷在考證時的嚴謹性和纂寫時的公正性,都對後世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史記》在史學界開紀傳體之先河,首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體裁形式。《史記》紀傳體的創造,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編纂樹立了楷模,對中國史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後來的史學家撰寫紀傳體史書,在體裁上基本都是沿着《史記》的路子走的。因此,盡管眼下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選自《史記》以外的其他典籍,但隻要是人物傳記,多是以《史記》 為寫作藍本的。隻要擅讀《史記》的人物傳記,就不愁其他斷代史上的人物傳記讀不了!

其二,《史記》是傳記文學的典範,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寫作技巧、文章風格、語言特點,都為後代散文家所效法、學習。從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後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對《史記》推崇備至,他們的文章也深受司馬遷的影響。《史記》将我國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難以企及的高峰。一是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運用時代語言刻畫曆史人物的性格、特點,生動而簡練。如《項羽本紀》中“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刻畫出了項羽的強悍鹵直。又如《高祖本紀》中“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詐。二是善于引用民謠和諺語,如《李将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極富表現力。

此外,《史記》的許多傳記情節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史記》塑造人物形象,常通過典型化的細節、借助個性化語言、選擇重大的曆史事件、利用尖銳的矛盾沖突等基本手法對後世無不起着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後代散文家大多效法、學習《史記》進而寫出自己的傳世之作。所以,我們閱讀《史記》就是在閱讀傳記文學的典範,學習古代散文的楷模。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3

考點解析

高考考點的設置的依據是考綱,多年來,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三個方面。

1.“理解”包括的考點有:(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包括的考點有:(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态度。

3.“鑒賞評價”包括的考點有:(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觀點态度。

在此,我們以2009年高考北京卷為例(近幾年沒有考《史記》),看看命題者是如何借助于《史記》的一則材料來設置閱讀考點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叔孫通者,薛人也。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候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馀人習之月馀,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儀:先平明,谒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夾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将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胪傳。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複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觞九行,谒者言“罷酒”。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辄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取材于《史記•叔孫通傳》)

注:肄:學習、練習。 谒者:官名,掌接待賓客及贊禮。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 益:漸漸

B.度吾所能行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終了

本題考點】考查對文中實詞的理解。

本題答案:C。須聯系前後文意理解文言實詞。據第三段,C項“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和叔孫通笑着說:“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衆儒生被征召的情況來看,叔孫通此處斷不會認為他們“品德低下”,應當譯為“見識淺陋”。如初中課文《曹刿論戰》有“肉食者鄙”,《出師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答題指津】文言文實詞的推斷,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據上下文的文意進行排除或篩選,再從文言文閱讀積累中找到實例予以印證。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本題考點】考查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

本題答案:A。經對比分析可知,A項均為介詞“趁機”。B項:到(動詞)/的(助詞)。C項:按照(介詞)/在(介詞)。D項:所字結構,助詞,可譯為“的”或不譯/被(介詞),被動句固定句式“為……所”

答題指津】該題所考查的虛詞均出自大綱規定的18個文言文虛詞。相應的對照句出自教材或選文。對于出自教材的可以此句中該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是否講得通。對于出自選文的,就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個句子乃至整段文字的意思而定。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

諸侯一起擁戴漢王在定陶即位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

您所侍奉過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憑當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貴

C.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幟

擺開戰車騎兵步兵以拱衛皇宮,設置士兵的隊列,并豎起旗幟

D.以尊卑次起上壽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為皇帝祝壽

本題考點】考查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

本題答案:C。C項将“車騎”理解為“戰車騎兵”有誤。正确的理解是“廷中排列着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着各種兵器,樹立着各式旗幟。”

答題指津】用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翻譯,難度不是很大,但答題時一定要據上下文仔細辨别其翻譯中的細微之處,還要結合古代文化常識進行。

9.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叔孫通有眼光、識時務的一組是( )

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辄引去

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A. B. C. D.

本題考點】考查對文章信息的篩選。

本題答案:B。解答本題要善于運用排除法,一定要緊密結合文意進行。寫的是高帝的做法,據此可排除A、C兩項;寫的是叔孫通幫助恢複古禮後的效果,不能說明其“識時務,有眼光”,據此可排除D項。

答題指津】答題時一定要有原文意識,首先要找到備選項在原文中的具體所在,然後根據上下文讀懂文章大意,最後才能根據題幹逐項進行篩查。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劉邦初即位,不喜歡繁文缛節,崇尚簡易

B.跟随劉邦征戰的将軍們不懂禮儀,表現粗魯

C.叔孫通幫助朝廷建立了一套莊重威嚴的禮儀

D.魯地儒生皆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

本題考點】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題答案:D。答題時人妖運用排除法,注意與原文對應。請看文章第三段:

“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吾不忍為公所為,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原文說“魯有兩生不肯行”,而D選項說“魯地儒生皆固守氣節”,不當。同時依據第二段也可看出,是“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後,群臣才沒有了尊卑禮法。

答題指津】對于需要讀懂幾個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這類概括題,難度較大,但也不足犯難,隻要牢牢把握一點,就是找到信息源,進行比較、歸納、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1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猶 張 弓 與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舉 之 有 馀 者 損之 不 足 者 補之 天 之 道 損 有 馀 而 補 不 足 人 之 道 則 不 然 損 不 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聖 人 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處。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本題考點】考查文言文的斷句。屬于分析綜合類。

本題答案: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補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答題指津】文言文的斷句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與翻譯相關的題型,其難度低于翻譯,但讀不懂文句,斷句也是很困難的。文言斷句應以理解文意為主,注意标志性語句,兼顧文言句式、前後照應。可在讀懂大意的基礎上,據标志詞進行輔助斷句。如據實詞“補不足”、“人”、“損”,據虛詞“之”、“是以”等可輔助判斷。

特别說明:文言文斷句,是近幾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點,且考查斷句的一段文字,都是試題閱讀材料中的一段話,而本題則是另選的一段文字。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4

備考學案

文言文閱讀備考,首先要明确考試範圍和要求,《考試說明》明确提出要能閱讀淺易的古文,所以近年來高考所選材料并不艱深。所選多為史傳類文章,且以記人記事為主,考

查的重點是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态度等。

1、理解文言實詞含義

“常見文言實詞”是指考查範圍,包括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新大綱中列出了120個重點實詞,特别是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是考試的重中之重。複習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結合教材和查閱古漢語詞典,弄清所列每個實詞的基本含義,并對多義詞進行歸納整理,要特别留心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義項,避免形成思維定勢,望文生義,如“愛”,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兩個含義與今不同,“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作“因為”解;“何坐?坐盜”中的“坐”當“犯……罪”解,也可以引申為“治……罪”、“觸犯”等。二是根據上下文,即詞的語言環境和語言結構确定詞義,要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

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有三:一是注意聯系教材;二是注意分析語法結構;三是利用構詞特點。

備考要點:

(1)重點是古今詞義有差異又有關聯的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2)要将知識積累和語意推斷結合,不能單憑知識積累,也不能隻靠語意推斷;(3)備考中,要對選項逐個甄别,目的是鞏固相關知識并且強化聚焦判斷意識;(4)考試中,不必逐一推斷,根據題目要求,首先對最有把握的選項快速判斷。

2、理解文言虛詞用法

所謂“用法”,包括弄清(1)虛詞的詞性,(2)語法作用,(3)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考綱中列出了18個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結合教材,認真歸納其各種義項和用法,從常用義和非常用義方面進行比較區别,掌握常用義,照顧特殊義。例如“之”字,作代詞、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用于主謂之間,表前置賓語)是通常用法,而作動詞“到”、“用”

(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講則是特殊義用法。

理解文言虛詞用法的方法也有三點:一是對照教材例句區别用法;二是分析虛詞語法特點;三是分析虛詞所處的位置。

總之,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搞清楚詞性是第一位的。詞性不同,哪怕意義相同,用法也不會相同。而詞性是複雜多變的,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句環境才能準确判斷。因此,對句子的語法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

備考要點:

(1)考查範圍為常見文言虛詞,重點是常見虛詞比較特殊的用法;(2)考查的實質不是羅列虛詞知識,而是理解相關文意的切入點;(3)備考中,要對選項逐個甄别判斷,明确強化語意判斷的意識;(4)考試中不必逐一推斷,依題目要求快速判斷最有把握的選項。

3、翻譯文中句子

翻譯,是以全面準确理解句子的含義為基礎的,高考試卷要求直譯,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實,這一點在平時訓練中尤應注意。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與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活用詞等,并做準确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

氣。翻譯時,要特别注意對關鍵詞語的把握,否則很難準确譯出文意。

翻譯的要訣是:通讀全文,領會大意;句不離文,詞不離句;聯想推敲,辨别仔細;字字落實,堅持直譯;補充省略,調整詞序;專門名詞,不必翻譯;語句通暢,忠實原意。

備考要點:

(1)考查範圍是對選文思想内容的真題把握,句子選自閱讀材料中;(2)考查的實質是一些重要語句的正确理解,翻譯是考查的一種方式;(3)備考中,須掌握諸如擴、換、增、減、移、襲的文言文翻譯方法。(4)考試中,要緻力于對文句的準确理解,以“信、達、雅”為标準。

4、篩選文中信息

近幾年來,主要考查的是以寫人為主的史傳文,且題目一般是用6個句子分别編為四組的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人物某一方面品質的一組。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是,将6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幹要求的句子,然後再對照編組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是寫事的文章,則要求從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關系、事件的發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閱讀對象。

高考文言文中的“信息”篩選,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實的基礎上對相關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信息篩選題大多是對人物性格的篩選,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對人物一種性格的篩選,常為五六個信息句中選其三個分别編為一組;二是對人物雙重性格的篩選,每兩個信息句編為一組。

信息篩選的方法有四點:一是審清題幹,排除幹擾;二是回歸原文,揣摩用意;三是比較遴選,去僞存真;四是注重方法,排除為先。

備考要點

(1)考查範圍是對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隻是幹擾;(2)考查的實質不是篩選的方法,而是理解相關文意的切入點;(3)備考中,要緻力于把握文意,不要緻力于瑣細方法的鑽營;(4)考試中依題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誤點,快速判斷。

5、歸納内容要點

這是在信息篩選的基礎上對文章材料和思想的進一步把握。設計這類題,一般将閱讀材料的内容分為幾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試題中拟設了四個選項對相關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确的一項。這類題目中的錯誤選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确的表述作為幹擾。因此,一定要讀懂全文,不要出現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必須從細微處仔細核對原文,将選項中的每句話認真與原文對号,看是否對文意有所改動,切不可粗心大意。

如果是叙事類文言文,就要讀懂作者叙述的是怎樣的一件事,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要把握事情或事件的關鍵情節,要理解作者對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若是記人類文言文,要讀懂作者寫了哪個或哪些人物,寫了人物的哪些特點或品質,表現了人物之間怎樣的關系,要理解作者對人物的評價。若是策論類文言文,要正确概括作者的觀點,弄清文中用了哪些材料證明了作者的觀點,分析文章中觀點與觀點、觀點與材料、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這類題最容易在以下方面出錯:一是誤用因果。原文上下兩件事不構成因果關系,而選項卻以因果關系處理。二是事件雜糅。把兩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狀語、定語或其他條件。三是無中生有。原文無此意,而選項中虛添了内容。四是颠倒是非。原文有相關的表述,但選項中的表述恰恰與原文相反。五是誤解詞語。這類錯誤很細小,因為往往僅是一個詞解錯了,而其他表述完全無誤。

備考要點:

(1)考查範圍是對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錯項的誤點是明确的;(2)考查的實質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關文意的切入點;(3)備考中,要逐項擇定選項在文中的對應句,逐一做比較判斷;(4)考試中,擇定選項的文中對應句,快速突破選項的一處誤點。

6、文言文斷句

這是考查分析理解的綜合能力。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标志。答題時首先要正确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其大緻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确其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确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對于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标點;對于難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請大家牢記以下要領: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隻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标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複,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更要反複練。

備考要點:

(1)考查範圍是對淺易文言文的斷句,所用材料多為獨立文言語段;(2)考查的實質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斷句隻是考查的一種方式;(3)備考中,要以解讀文本為主,斷句标志為輔,将二者結合起來;(4)考試中,要緻力于對文本的解讀,适當注意斷句的一般性标志。

此外,還須關注——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5

人物傳記的文體特點

作為史傳文中的人物傳記,在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成了閱讀命題材料的首選,其次是少量的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議論文)。綜觀這些文言選文,文字多較淺易,一些疑難生僻字句都有适當處理,或加注解。選材多為廉吏、義士、忠臣、勇将等;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于傳統的道德規範,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然而,由于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相距較遠,語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失分也較多。問題在于閱讀沒過關。在閱讀中,考生弄不清傳記中的人物、事件、評價等,對實、虛詞的推斷,對内容的理解就可能不符合文意,以緻錯誤。

人物傳記一般分為三個部分

一、人物的基本情況。這是開頭的簡介。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籍貫;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及祖父、父親等的學識、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況;4.學識;5.性情;6.舉薦或科舉功名情況;7.最初任職情況等。這部分内容多在開頭。如果寫到事件,多與家庭、學識、性情有關。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閱讀時可以按事情分層,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時間,注意年号及相關的具體年代,古代紀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紀年法和幹支紀年法。年号紀年的标志是:年号 初,如:乾元初;年号 具體年代,如:泰始九年;年号 中,如:天監中;年号 末,如:建安末。幹支紀年要注意天幹地支那些詞兒。

2.地點,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裡做官,除一些地點明确介紹出來外,要注意“知、守、除、遷、貶、改”等詞語後面所帶的地點,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陽,即為擔任襄陽太守。

3.官職,主要注意擔任什麼官職,擁有什麼爵位,握有什麼權力,具體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遺,是谏官,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進谏方面的事,因為事情與職權密切相關,擔任什麼職務,就會做什麼事情,亦即“賣什麼,吆喝什麼”。這“時、地、職”是事情分層的“三标志”,一般來說,“時、地、職”有一點發生變化,事情就會随之發生變化,因為“時、地、職”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會不同,據此,可以把事情分開層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人物傳記中,因為許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員,所以,他們涉及的關系主要有: 與皇帝及上級之間的關系;與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間的關系; 與下屬之間的關系;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關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會涉及到與其直接相處之人及間接影響之人的關系,很多與家庭背景有關系,比如受祖父、父親影響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麼事件,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人物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觀點,處理後的反映與效果,得到的評價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三種情況,多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評價。如:史遷曰:……;太史公曰:……

2.注意對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作者也會按照人物性格、作風去組織人物事迹,以此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這就要求閱讀時把人物的性格、作風與人物事迹聯系起來,讀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現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風。

事實上,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隻有篇幅長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麼,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寫法,就會尋蹤覓迹,把人物事迹讀個清清楚楚,這樣就能夠作好信息判斷題和内容概括與分析題,再能夠把實詞、虛詞放到語境中加以推導,也一定能夠準确的判斷出實詞、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正誤,進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會比較準确地翻譯好文句。

解答閱讀題的關鍵是閱讀,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題技巧上下力氣。一定要在閱讀方法上下功夫,隻有真正讀懂了文章,技巧才能起到作用。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6

提高遷移閱讀能力

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不是課内的文言文,因此,不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遷移,難以取得好成績。如何讀懂課外文言文,如何由課内遷移到課外,跨越課外文言文閱讀這道坎呢?

那就是,積累文言詞彙,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掌握文言文語法規律,把學過的文言知識梳理到位,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機構,形成知識網絡,考試時就能根據知識網絡随時喚醒與新問題相關的内容。加大文言文閱讀量,增強語言感知能力,做到熟能生巧,知識便可轉化為能力,就能舉一反三,增強由課内遷移到課外的能力。

1.注重背誦積累,夯實基礎。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幹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 ……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幹篇文言不可。” 在反複誦讀的基礎上,還要盡可能地多背誦一些文言文, 減少機械記憶,多進行理解記憶。 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 高考考綱要求背誦的古詩文共有 39 篇,這些篇目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 是值得用心學習和背誦的。雖然高考不考課内文言文,可選自課外的高考文言文閱題材料的很多知識點卻能在課内文言文中找到對接點。

2.注重知識積累,總結規律。注重文言知識的積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言字詞、 句式的積累。 要由課内向課外遷移, 文言字詞和句式積累得越多越好, 而且要善于梳理文言字詞,對文言語法規律進行總結,力求舉一反三。實詞的整理應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一詞多義等方面着手,對一些字詞的意義用法進行歸納總結,并不斷回顧、強化。 二是注意對古代曆史文化知識的積累。閱讀文言文,僅積累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詞彙和語法還不夠,如果對古代的曆史文化知識不了解,文章理解就可能出現問題,甚至鬧笑話。如那些與官職的升降任免有關的詞,要進行歸納積累: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将學過的古代文化知識及時進行歸納整理, 積累掌握好課内所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識,可以為課外遷移閱讀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

3.注重遷移訓練,提高能力。想僅靠課内學的幾篇文言文來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必須增加課外文言文閱讀量。可閱讀一些與課文在思想内容、結構編排上有相似之處的文章,比如學完《廉頗蔺相如列傳》後,可自主閱讀《史記》上的一些傳記文,并比較其思想内容異同,比較其觀點的異同。在比較閱讀中,努力把課堂上學到的文言知識遷移到閱讀實踐中,久而久之,文言文的遷移閱讀能力就能真正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閱讀《史記》就很有意義,即使高考的閱讀材料不是源自《史記》,也是大有裨益的。

關于史記的高考題(高考文言文閱讀)7

(文中圖片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