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湯溪方言文化書

湯溪方言文化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0:45:10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1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2

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二)

文丨王淑玲

(三)

21、賒: 普通話讀音為shē;清澗話讀shǎ。“我年前跟老張家買了10斤豬肉,錢還賒着哩。”“前些年有好些飯館,光賒賬就賒倒塌咧。”“兀慫老在外賒賬哩,爾格沒人敢給兀借錢咧。”

南朝·梁·何遜《秋夕仰贈從兄寘南》:

階蕙漸翻葉,池蓮稍罷花。

高樹北風響,空庭秋月華。

寸心懷是夜,寂寂漏方賒。

撫弦乏歡娛,臨觞獨歎嗟。

凄怆戶涼入,徘徊檐影斜。

無為淹戚裡,見就還田家。

唐·韓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卧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唐·白居易《憶微之傷仲遠》 :

幽獨辭群久,漂流去國賒。

隻将琴作伴,唯以酒為家。

感逝因看水,傷離為見花。

李三埋地底,元九谪天涯。

舉眼青雲遠,回頭白日斜。

可能勝賈誼,猶自滞長沙。

從南朝·梁到唐,“賒”字與“花、華、涯、家、沙”等字韻母相同;在平水韻中,“賒”字與“花、華、涯、家、沙”都是“麻”韻裡的字。這說明“賒”字在古代或者說在當時的主流語言中确實是讀“sha”的。

22、野:普通話讀音為yě;清澗話讀yà。“早些年,兀幾個人常在山裡打野雞,這些年不打了,公家不讓打咧。”“我種的那一把莊稼都叫野物給浩劫了。”“你人大了,心也野了,我管不下你咧。”“你爸兀腿巴子就是野的,窯裡一滿盛不住。”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籠蓋四野”的“野”字,現行中小學教材均注音為“yǎ”,與清澗話隻是聲調不同而已。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3

23、車:普通話讀音為chē;清澗話讀chǎ。“我奶奶的紡線車現在還保存着,成為紀念咧。”“爺爺就靠他的獨轱辘車,推出了兩孔土窯洞。”

《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北宋·蘇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缫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在平水韻中,“車”字與“花、瓜、茶、家”都是“麻”韻裡的字。這說明“車”字在古代或者說在當時的主流語言中确實是讀“cha”的。“車”字随着普通話的普及,cha音正在漸行漸遠。

24、孝:普通話讀音為xiào;清澗話中xiào hào并存,有的詞語中讀xiào,有的詞語中讀hào,切換自如。孝子說xiào子,戴孝說戴xiào也說戴hào,孝衫、孝帽說hào衫、hào帽。

元代以後漢語聲母中舌根音h的一支,演變為舌前音x,如,下:hà——xià;瞎:hà——xiā;閑:hán——xián;漢:hàn——xiàn;鹹淡的鹹:hán——xián;巷子的巷:hàng——xiàng等,孝字讀音也應該是一樣的情況,hào應為古音,xiào是今音。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4

25、耤:jí。清澗人不說耕地、犁地,說耤地。“你家地耤了沒?”“兀牛可足勁哩,一天能耤六畝地。”清澗流傳一民間故事叫《白狗耤地》;清澗童謠《搖籃曲》:……喂得老牛肥肥的,耤地耤得勻勻的,麥子打得多多的,馍馍蒸的和鬥的……

耤田,也寫作藉田,由皇帝親自耕種的田地。《漢書·文帝紀》:“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26、衿:jīn,清澗方言讀jǐnɡ。清澗方言環系的動作叫衿,屬高頻詞。“你做飯衿上個圍裙麼。”“吔,你衿根好褲帶。”清澗童謠《搖籃曲》:山裡下來個老道道,腰裡衿一根草腰腰。

西漢·揚雄《反離騷》“衿芰茄(荷)之綠衣兮,被夫容(芙蓉)之朱裳。”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5

27、聒(guō):清澗人把“吵” “鬧”聲叫“聒”,“ 聒死人了。”“聒得人一滿不行麼。”“你成天叽哩哇啦的,能把人吵聒死。”

《說文》 :聒,歡語也。《蒼颉篇》:聒,擾亂耳孔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聒而與之語。疏:“聲亂叫謂之聒。”《楚辭·疾世》:鸲鹆鳴兮聒餘。注:“多聲亂耳為聒。” 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複一一自辨。

清·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這裡的“聒”即此音此意。

28、熥:tēng,清澗人把已經蒸熟的涼了的幹糧再次加熱,叫“熥”,猶如關中人說的“餾”。“把馍馍放到甑箅上熥一熥。”“粽子冷了不敢吃,傷胃,熥熱了吃。”

宋代《集韻》有“熥”字,“他東切,音通。以火暖物也。”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6

29、剺:lí,《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用刀劃;割。陝西有一種面食叫“刀剺面”。清澗人說:“我不小心,手叫刀子剺了一口子。”“感冒了,用刀把背剺一下,缽缽一拔,放上點血,可管用哩。”

《說文解字》:剺,剝也,劃也,從刀口聲,裡之切。漢·揚雄《長楊賦》:“分剺單于,磔裂屬國。”元·關漢卿雜劇《單刀會》第二折:“我則怕刀尖兒觸抹着輕剺了你手,樹葉兒提防打破我頭。”唐·杜甫《哀王孫》詩:“花門剺面請雪恥。”

30、科:普通話讀kē,清澗人讀kuō,除科舉、科學等名詞外,還做動詞。其一“科樹”,砍樹、鋸樹、修剪之意,砍掉枝條,便于樹木生長。“兀二大的勤儉的一滿盛不下,正月初一吃了扁食,就到溝裡科樹嗑了。”“你家的柳樹今年科了沒?”“人和樹一樣,要不斷科掐哩,不能信天遊,由着他長。”其二用樹枝、棍子之類的東西打人,“我真想狠狠地科你兩棍子。”“我瞅溝子科你兩把子,看你服不服?”

唐·薛能《寄終南隐者》:“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宋《太平廣記》五十一《侯道華》:“一旦,道華執斧,科古松枝垂且盡,如削,院中人無喻其意。”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7

(四)

31、鄉飲:在清澗話中有得便宜、占上風、撈好處等意思,也用于罵人或開玩笑。“沒見過你這來愛占鄉飲。”“你占了鄉飲多長下肉了沒?” “狗鄉飲。”“吔,這下又叫這狗兒的占鄉飲了。”

清澗話中的“鄉飲”其實是由古代的禮儀鄉飲引申而來的。

鄉飲,是鄉飲酒禮的簡稱。鄉飲酒禮是周代流行的宴飲風俗。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國家推薦賢者。由鄉大夫作主人設宴,後演為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此宴為“鄉飲酒”。

《儀禮》中有一篇名就叫《儀禮·鄉飲酒禮》。《禮記·射義》說:“鄉飲酒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秦、漢以後,鄉飲酒禮長期為士大夫所遵用。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賢養老的思想,使一鄉之人在宴歡飲聚之時,受到教化。明、清制,每歲由各州、縣遴選德高望重的士紳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衆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直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決定将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饷,才被下令廢止。

32、水火:清澗人用“送水火”代稱“大小便”。“你家老人身體怎樣?能送了水火不?”“老人能自己送了水火就好。”“兀家老人老的連水火也送不了了。”

“水火” ,舊時指監牢中放犯人大小便,後用為大小便的隐語。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張千入牢科雲)那個是大的?(王大雲)小人是大的。(張千雲)放水火。(王大做出科)……( 張千雲)起來,放水火!(做放出科)”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傳》第八十四回:“ 石秀說道:‘我教他去寶藏頂上躲着,每日飯食,我自對付來與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間爬下來浄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衆牢子到次早放衆囚水火。”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8

33、滾水:清澗人把開水叫“滾水”,水開了叫“水滾了”“水煎了”。“我喝了一口滾水。”“不敢喝冷水,等水滾了再喝。”“水滾了再下扁食。”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小丫頭笑道:“姑娘瞧瞧這個天,我怕水冷,巴巴的倒的是滾水,這還冷了。”正說着,可巧見一個老婆子提着一壺滾水走來。小丫頭便說:“好奶奶,過來給我倒上些。”

34、惡水:清澗人口語中的“惡水” 有三個意思:一清澗人把衣服、被褥、床單等髒了、污垢了叫“惡水了”,洗衣服等叫洗惡水。“看你兀衣裳惡水的,能打擦擦了。”“我到河裡洗惡水去,你去不?去了咱相跟上。”二指污水。“你不要把惡水亂倒麼,看兀髒的。”三泛指一切侮辱人的言行。“我叫兀慫人給我潑了一身惡水。”“你不要動不動就給人潑惡水。”

很早,“惡”就有“污穢”的意思,《左傳》成公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惡。”晉·杜預注:“惡,垢穢。”宋元時期,“惡水”的意思就是“污水”。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翠微無學禅師》:“師曰:更要第二杓惡水那?”元·石君寶雜劇《秋胡戲妻》第二折:“自從秋胡去了,不覺十年光景,我與人家擔好水換惡水,養活着俺奶奶。”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9

35、 圐圙:普通話讀kū lüè,清澗話讀kù làn或hùo làn(也寫作胡闌)。清澗人把圓圈或圍起來的一塊地方、圈子、圓形物等叫“圐圙”;也作範圍講。

清澗人把一種發酵後油炸的環形食品叫“油圐圙”。“你媽做的油圐圙可好吃哩。”

“孫悟空走時給唐僧畫了個圓圐圙,叫他不要出這圐圙,唐僧沒聽,叫妖怪給捉去了。”“大大的畫個圐圙,把命交給老天。”“看你眼瞪的跟個圐圙似的,想吃人吔是怎的?”“月亮四周套了個圓圐圙兒,刮風吔。”“你不要小看我這一圐圙地,種的菜水盡夠我一家子吃了。”“清澗城就這大的一圐圙地方,誰不認識個誰麼。”

也做動詞,“你把這個地方給咱圐圙一下麼。”“你把豬圈給咱圐圙一下,嫑叫豬跑了麼。”

“圐圙”本為蒙語,《現代漢語詞典》:指圍起來的草場,現多用于村鎮名稱,也譯作庫倫。

36、話靶:“話靶”一詞,清澗方言中指“說話時攻擊、譏諷或嘲笑的靶子”。“兀小時候偷了幾顆棗,就成了人的話靶了。”“嗨,那些年康旺山說的話成了人茶餘飯後的話靶,你嫑說,如今還都實現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不是實現了嗎?‘挂面滴雞蛋,看也不想看’ 不是真的嗎?”“咱說話做事操心些,嫑給人留下話靶了。”

馮夢龍的話本小說《杜子春三入長安》中,有這麼一段:

我生來是富家,從幼的喜奢華,财物撒漫賤如沙。觑着囊資漸寡,看看手内光光乍,看看身上絲絲挂。歡娛博得歎和嗟,枉教人作話靶。

待求人難上難,說求人最感傷。朱門走遍自徬徨,沒半個錢兒到掌。若沒有城西老者寬洪量,三番相贈多情況;這微軀已喪路途傍,請列位高親主張。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10

37、黉(hóng)門:清澗人讀作huáng men,學宮之門,借指學宮、學校,泛指學府和官府。清澗人說:“黉門難進啊。”“進了黉門就什麼也不用愁了。”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必須得個子弟,在黌門出入,方能結交斯文士夫,不受人的欺侮。”《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裡中那些富家兒郎,一來為他是黌門的貴公子,二來道他經解之才,早晚飛黃騰達,無不争先奉承。”《鏡花緣》第二十七回:“況令郎身入黌門,目前雖以舌耕為業,若九公刻了此方,焉知令郎不聯捷直上?”

38、骨殖:gǔ shi,《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屍骨。但普通話口語中已很少用這個詞,清澗人口語中卻大量運用:“xxx大的那會鬧革命出去了,骨殖都不曉得埋在哪裡了。”“那些年打壩修梯田,動不動就刨出死人骨殖了。”“兀大的和兀媽的遷墳時,骨殖還是兀兒背上去的哩。”

“骨殖”除了屍骨、遺骨之外,清澗人口語中的義項更多,誇人是條硬漢,仗義、豪爽,有骨氣:“兀人可是一條骨殖漢!” 貶人為人、做事差勁,“兀可不是一副骨殖!”

晉·葛洪 《抱樸子·勤求》:“非老莊之學,故無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於不然之説,而不能自返也。” 元·朱凱 《昊天塔》第一折:“被番兵将我屍首焚燒了,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塔尖上。”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傳》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叔送喪 供人頭武二郎設祭。明·湯顯祖 《牡丹亭·怅眺》:“果然後來退之公公潮州瘴死,舉目無親。那湘子恰在雲端看見,想起前詩,按下雲頭,收其骨殖。”

39、先後:《辭源》“妯娌”條注釋:“兄弟的妻合稱妯娌。”陝北人稱呼妯娌為“先後”,一先一後,邂逅相逢,既有偶然因素,又有必然因素。

“先後”至少有兩千年的曆史了。《爾雅》稱“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稚者,幼禾也,稚婦即弟之婦,所以為娣婦;稙者,早禾也,稙婦即兄之婦,所以為姒婦,妯娌,最早的稱呼是娣姒,因為既是娣姒,即有先有後,古人就稱娣姒(妯娌)為先後。《史記·孝武本紀》:“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于先後宛若。”《集解》孟康曰:“兄弟妻相謂為先後。”

40、合(hé)西遊、說古今:清澗上了些年紀的人把講故事叫“合西遊”“ 說古今”,當然說的不僅僅是《西遊記》《今古奇觀》裡的故事,泛指一切故事。“走,咱聽二叔合西遊去。”“二叔,你今再給咱說古今嘛。”這大概和《西遊記》《今古奇觀》等書籍名稱有關。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11

參考資料:

1、《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2、《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3、《辭海》1999年縮印本

4、史鐵生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5、王克明著作《聽見古代·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産》 中華書局 2007年

6、王六著作《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前言》,故宮出版社, 2013年5月

作者:王淑玲,清澗縣籍人。鹹陽市三原縣南郊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本文來源于夢回陝北

湯溪方言文化書(清澗方言中的古語音和古詞語例舉)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