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祭祖的節日。但很少人知道這個節日其他的兩個名字,一個是中元節,一個是盂蘭盆節。
中元節是道家的說法,而盂蘭盆節,是佛教的說法。而祭祖,是儒家的說法。其中盂蘭盆節,一般人知道得很少,所以今天主要分享一下關于盂蘭盆節的常識。
“盂蘭”是梵語音譯,翻譯為漢語就是倒懸(人被倒挂起來),是極其痛苦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惡道的衆生。“盆”,就是盛裝食物的容器,泛指所有盤、盆、碗、桶、筐、杯之類的清淨容器。衍生出來的意思,就是用百味五果的盆子,供養給佛陀和僧侶,以求拯救苦難的衆生。
在佛教傳統中,農曆七月十五,是僧衆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叫作“解夏”,也叫“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更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節日——盂蘭盆節。
盂蘭盆會的起源,源于《佛說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所有弟子中神通第一,簡稱目連。目連在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就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他用天眼觀察世界時,看到母親因生前造作惡業而在餓鬼道道中受苦,幾百幾千年都吃不到一口飲食,并且口吐火焰,痛苦萬分。
目連見此情景,心中非常難過,就急忙用自己的缽盛滿飯,運用神通送到母親跟前,讓母親充饑。
他母親迫不及待地接過缽,剛準備吃飯時,突然口中吐出火焰,整個缽的飯刹那間就變成了焦炭,無法食用。
目連雖然神通第一,但他用盡辦法,也不能解救母親,不能讓她吃上一口飯,于是就去請教佛陀。
佛陀告訴他,應該在七月十五日,用種種水果飲食,虔誠供養佛僧,仰仗三寶威德福力,才能救拔他的母親脫離餓鬼道。
于是,目連便遵照佛陀所說,在七月十五日準備了種種水果飲食,盛于盆中,虔誠供養佛僧,并以此功德,終于救出餓鬼道中的母親。
佛陀由此因緣,便講了《盂蘭盆經》,自此以後,七月十五就成為盂蘭盆節了。
依據《佛祖統紀》記載,在我們中國,盂蘭盆會開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
因為盂蘭盆會提倡報答父母恩德,與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相符,所以普遍受到君王的重視和支持。自此以後,曆代帝王多遵佛制,興辦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的恩德,這個節日一直盛行于今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