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特質和内涵?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是《彖傳》中的一段話,是我們“老祖宗”關于中華文明與文化本質最“簡潔直觀”的論述隻是許久以來,這段話的深層内涵沒有被說透,我們将結合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政治學等加以深入剖析 一、“文明以止” 2008年,劉老師站在教育的角度給“文明以止”做了一個類比:給孩子上課,防止他們無知;給孩子講道理,防止他們犯錯;給孩子講曆史,幫他們立志;放學時和前來接送孩子的家長“聊天”,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性格以及學習狀态與習慣;當着孩子的面,用門夾斷粉筆、鉛筆,一次又一次,直到他們不再圍着教室門追逐嬉戲…… 所以,劉老師認為,“文明以止”的本來意義,是以語言、文字、行為(展示)等方式,昭告天下(不廣而告之,不成其為明),以防止人無知、犯傻、鬥狠、犯錯、犯罪…… 雖然劉老師的出發點是教育,但這個解釋契合古代國人的“道德觀”,以及當時社會“德治”與生存的需要 按照這個解釋,“老祖宗”所認為的“文明”,是以不斷創造的知識、技巧、工具、思想、秩序、法則等普及天下,以防止生活變壞、社會變壞、世界變壞即中華文明的本質是為了人、社會、世界更加文明這個釋義既包含了西方關于文明的定義,又多了一層深刻的内涵——“以止”,防止變壞,以“更文明” 二、“剛柔交錯,天文也” 2012年以前,我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剛柔兩個屬性其交替出現,非人力可控,所以對人來說是雜亂的(交錯),對老天爺來說,這是他賦予事物的内在規律,即“天文”對此,我想大多數國人都持有相似的觀點 2012年,一位老爺子專門從中醫角度和我們一起梳理了對“陰陽”的認識:為什麼陰陽圖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彼此緊密靠在一起?因為“老祖宗”的“陰陽”可以相互轉化、相互消磨(所以将“陰陽”比之于“對立統一”是錯誤的)——“相生相克”,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成長——“相輔相成”在“老祖宗”眼裡,“陰陽”是貫穿萬事萬物的,這樣說不是“陰陽”統一了萬事萬物,而是像某種能量、法則,彌漫在萬事萬物裡比如人自身陰陽不斷此消彼長,同時又與宇宙萬事萬物的陰陽不斷此消彼長…… 這樣說有點統一場論的調調但中醫在實踐運用中所取得的療效,好些是當前科學知識解釋不了的,而中醫藥理藥性又是在“陰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萬一真的是,“老祖宗”就恐怖了,跑題了 2014年,再次聊到文明的話題,以經過陰陽理論洗禮過的思維重新看“剛柔”: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柔中帶剛、剛中有柔,且在自身此消彼長的同時,與外在也此消彼長,所以“剛柔交錯”,又因這是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所導緻,故曰“天文也” “老祖宗”通過觀察“天文”,獲得“知識”,于是“文明以止”,而有“人文”即人文是通過不斷觀察天地運行規律并順應規律而來所以,“老祖宗”說的“文明”、“人文”是講規律的 再做個延伸:“剛柔交錯”是“天文”,“陰陽交錯”算不算“天文”?當然,“天文”是規律所導緻的各種現象的總和 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既然“天文”是總和,“觀天文”就包括觀察人的發展變化那麼,“時變”不僅僅指天地運行因時間變化而産生的變化,也指人在生存中要面對的種種“時事”的變化…… 四、“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許久以來,關于這句話的内涵,僅一個“化”字,就讓我們在“教化”、“德治”、“文治”、“法治”、“普世價值”、“共同願景”等話題上争論不休但不管什麼人講什麼道理,要達到“化天下”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人性(人有主觀意志)何況還多了一個看起來很多餘的“成”字 直到這場疫情發生,我們意識到忽略了一個常識性問題,“老祖宗”的生存質量遠比現代人差太多了,随便一場狂風暴雨都可能帶給他們巨大的損失而偉大的中國人民在疫情中自覺地互通有無,互幫互助,更讓我們意識到——隻有“老祖宗”在生存發展中,由規律的角度看待善與德,才會在典籍中一再記錄、贊頌、陳述,而不是因為發現人性的醜惡才去宣揚 想象一下,風大點、雨多點,就要讓“老祖宗”的生活艱難點幹旱、水澇、飓風、暴雪、狂雷、蟲災、鼠禍、病毒、地震等,動不動出現,“老祖宗”怎麼玩? 隻有觀察、發現,再觀察、再發現,自覺給大夥普及知識,自覺團結起來共抗“時艱”改變不了自然,順應自然,減少不必要損失總可以吧于是,農曆有了,中醫有了,各種思潮來了,各種科技發明來了…… 所以,“老祖宗”說的“文化天下”其實包含三個部分: 1、知識的創造、普及、應用——不斷觀察生存與生活中的規律而獲得各種知識,而後将知識普遍應用于生存與生活,再觀察,如此循環往複即“人文”(這個過程中所創造的知識、技巧、工具等也歸于人文,以這個角度看,西方關于文明與文化的定義,其實隻相當于我們“老祖宗”關于“人文”認識的表象); 2、自覺性——自覺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自覺互幫互助(生存驅動,且人性本善,百姓在疫情中的表現是最好的證明); 3、人民的“善心”、管理者的“德施”、知識的有效創造與應用,讓大家團結一心,才有所謂“化”“天下”,才“成”其為“天下”,才能讓天下人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所以,中華文化的本質是在尊重規律、順應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己身、推己及人人人如此,天下成也 結 “老祖宗”說得簡潔直觀,我們今天理解起來卻要千折百轉說明在傳承與發展上,我們有諸多脫節的地方,這需要教育與時間來彌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華文化的特質和内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是《彖傳》中的一段話,是我們“老祖宗”關于中華文明與文化本質最“簡潔直觀”的論述。隻是許久以來,這段話的深層内涵沒有被說透,我們将結合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政治學等加以深入剖析。 一、“文明以止” 2008年,劉老師站在教育的角度給“文明以止”做了一個類比:給孩子上課,防止他們無知;給孩子講道理,防止他們犯錯;給孩子講曆史,幫他們立志;放學時和前來接送孩子的家長“聊天”,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性格以及學習狀态與習慣;當着孩子的面,用門夾斷粉筆、鉛筆,一次又一次,直到他們不再圍着教室門追逐嬉戲…… 所以,劉老師認為,“文明以止”的本來意義,是以語言、文字、行為(展示)等方式,昭告天下(不廣而告之,不成其為明),以防止人無知、犯傻、鬥狠、犯錯、犯罪…… 雖然劉老師的出發點是教育,但這個解釋契合古代國人的“道德觀”,以及當時社會“德治”與生存的需要。 按照這個解釋,“老祖宗”所認為的“文明”,是以不斷創造的知識、技巧、工具、思想、秩序、法則等普及天下,以防止生活變壞、社會變壞、世界變壞。即中華文明的本質是為了人、社會、世界更加文明。這個釋義既包含了西方關于文明的定義,又多了一層深刻的内涵——“以止”,防止變壞,以“更文明”。 二、“剛柔交錯,天文也” 2012年以前,我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剛柔兩個屬性。其交替出現,非人力可控,所以對人來說是雜亂的(交錯),對老天爺來說,這是他賦予事物的内在規律,即“天文”。對此,我想大多數國人都持有相似的觀點。 2012年,一位老爺子專門從中醫角度和我們一起梳理了對“陰陽”的認識:為什麼陰陽圖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彼此緊密靠在一起?因為“老祖宗”的“陰陽”可以相互轉化、相互消磨(所以将“陰陽”比之于“對立統一”是錯誤的)——“相生相克”,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成長——“相輔相成”!在“老祖宗”眼裡,“陰陽”是貫穿萬事萬物的,這樣說不是“陰陽”統一了萬事萬物,而是像某種能量、法則,彌漫在萬事萬物裡。比如人自身陰陽不斷此消彼長,同時又與宇宙萬事萬物的陰陽不斷此消彼長…… 這樣說有點統一場論的調調。但中醫在實踐運用中所取得的療效,好些是當前科學知識解釋不了的,而中醫藥理藥性又是在“陰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萬一真的是,“老祖宗”就恐怖了,跑題了。 2014年,再次聊到文明的話題,以經過陰陽理論洗禮過的思維重新看“剛柔”: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柔中帶剛、剛中有柔,且在自身此消彼長的同時,與外在也此消彼長,所以“剛柔交錯”,又因這是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所導緻,故曰“天文也”。 “老祖宗”通過觀察“天文”,獲得“知識”,于是“文明以止”,而有“人文”。即人文是通過不斷觀察天地運行規律并順應規律而來。所以,“老祖宗”說的“文明”、“人文”是講規律的。 再做個延伸:“剛柔交錯”是“天文”,“陰陽交錯”算不算“天文”?當然,“天文”是規律所導緻的各種現象的總和。 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既然“天文”是總和,“觀天文”就包括觀察人的發展變化。那麼,“時變”不僅僅指天地運行因時間變化而産生的變化,也指人在生存中要面對的種種“時事”的變化…… 四、“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許久以來,關于這句話的内涵,僅一個“化”字,就讓我們在“教化”、“德治”、“文治”、“法治”、“普世價值”、“共同願景”等話題上争論不休。但不管什麼人講什麼道理,要達到“化天下”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人性(人有主觀意志)。何況還多了一個看起來很多餘的“成”字。 直到這場疫情發生,我們意識到忽略了一個常識性問題,“老祖宗”的生存質量遠比現代人差太多了,随便一場狂風暴雨都可能帶給他們巨大的損失。而偉大的中國人民在疫情中自覺地互通有無,互幫互助,更讓我們意識到——隻有“老祖宗”在生存發展中,由規律的角度看待善與德,才會在典籍中一再記錄、贊頌、陳述,而不是因為發現人性的醜惡才去宣揚! 想象一下,風大點、雨多點,就要讓“老祖宗”的生活艱難點。幹旱、水澇、飓風、暴雪、狂雷、蟲災、鼠禍、病毒、地震等,動不動出現,“老祖宗”怎麼玩? 隻有觀察、發現,再觀察、再發現,自覺給大夥普及知識,自覺團結起來共抗“時艱”。改變不了自然,順應自然,減少不必要損失總可以吧。于是,農曆有了,中醫有了,各種思潮來了,各種科技發明來了…… 所以,“老祖宗”說的“文化天下”其實包含三個部分: 1、知識的創造、普及、應用——不斷觀察生存與生活中的規律而獲得各種知識,而後将知識普遍應用于生存與生活,再觀察,如此循環往複即“人文”(這個過程中所創造的知識、技巧、工具等也歸于人文,以這個角度看,西方關于文明與文化的定義,其實隻相當于我們“老祖宗”關于“人文”認識的表象); 2、自覺性——自覺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自覺互幫互助(生存驅動,且人性本善,百姓在疫情中的表現是最好的證明); 3、人民的“善心”、管理者的“德施”、知識的有效創造與應用,讓大家團結一心,才有所謂“化”“天下”,才“成”其為“天下”,才能讓天下人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所以,中華文化的本質是在尊重規律、順應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己身、推己及人。人人如此,天下成也。 結 “老祖宗”說得簡潔直觀,我們今天理解起來卻要千折百轉。說明在傳承與發展上,我們有諸多脫節的地方,這需要教育與時間來彌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