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1:38:00

本文節選自《過好這一生》,是季羨林先生在晚年寫的随筆,平易地聊着人生與人性的問題。

芸芸衆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談起?先生娓娓而談,使人安心,也讓許多人從渾渾噩噩中驚醒。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季羨林不完美才是人生)1

季羨林(1911.8.6 — 2009.7.11),山東省臨清人,東方學大師,文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通多種語言,是世界上少數精于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其著作彙編為《季羨林文集》,共二十四卷。

文 | 季羨林

01.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争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關于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嶽(根據吳小如先生考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出成百上千個。

這種說法适用于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裡面。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小事一端,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争,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俨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雖然捏造了“龍禦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并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借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是“龍禦上賓”,嗚呼哀哉了。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人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絕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隻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并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闆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過,談不上什麼完滿的人生。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季羨林不完美才是人生)2

至于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了。建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僞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曆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隻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獨木橋”,要上進,隻有科舉一途,你隻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盡緻地了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範進為代表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态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于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災難并不限于知識分子,“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寬容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02.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刮起一陣讨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雲,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讨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幹幾件事好。

時光流逝,一轉眼,自己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我的預算。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衆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歎息時多。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淨。

那麼,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過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籲短歎。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過一生。

對這樣的芸芸衆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處談起呢?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季羨林不完美才是人生)3

我自己也屬于芸芸衆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絲一毫。如果想勉強找一點區别的話,那也是有的:我,當然還有一些别的人,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

我有些什麼想法呢?話要說得遠一點。當今世界上戰火紛飛,物欲橫流,“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但是,對于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曆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絕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鍊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隻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鍊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裡。

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隻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種人。對于那些肚子裡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話說到這裡,我想把上面說的意思簡短扼要地歸納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03.再談人性

人生這樣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用千把字來談,是談不清楚的。所以來一個“再談”。

這一回我想集中談一下人性的問題。

大家知道,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争論問題:人是性善,還是性惡?這兩個提法都源于儒家。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惡。争論了幾千年,也沒有争論出一個名堂來。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記錯了,由我負責。)這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精神完全是一緻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季羨林不完美才是人生)4

我看,這不僅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一切動植物的本性。試放眼觀看大千世界,林林總總,哪一個動植物不具備上述三個本能?動物姑且不談,隻拿距離人類更遠的植物來說,“桃李無言”,它們不但不能行動,連發聲也發不出來。然而,它們求生存和發展的欲望,卻表現得淋漓盡緻。桃李等結甜果子的植物,為什麼結甜果子呢?無非是想讓人和其他能行動的動物吃了甜果子把核帶到遠的或近的其他地方,落到地上,生入土中,能發芽、開花、結果,達到發展,即傳宗接代的目的。

你再觀察,一棵小草或其他植物,生在石頭縫中,或者甚至壓在石頭塊下,缺水少光,但是它們卻以令人震驚得目瞪口呆的毅力,沖破了身上的重壓,彎彎曲曲地、忍辱負重地長了出來,由細弱變為強硬,由一根細苗甚至變成一棵大樹,再作為一個獨立體,繼續頑強地實現那三種本性。“下自成蹊”,就是“無言”的結果吧。

你還可以觀察,世界上任何動植物,如果放縱地任其發揮自己的本性,則在不太長的時間内,哪一種動植物也能長滿,塞滿我們生存的這一個小小的星球——地球。那些已絕種或現在瀕臨絕種的動植物,屬于另一個範疇,另有其原因,我以後還會談到。

那麼,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哪一種動植物——包括萬物之靈的人類在内——能塞滿了地球呢?

在這裡,我要引老子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是造化小兒——誰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沒有?他究竟是什麼樣子?我不信什麼上帝,什麼天老爺,什麼大梵天,宇宙間沒有他們存在的地方。

但是,冥冥中似乎應該有這一類的東西,是他或它巧妙計算,不讓動植物的本性光合得逞。

04.難得糊塗

清代鄭闆橋提出來的亦書寫出來的“難得糊塗”四個大字,在中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一直到今天,200 多年過去了,但在人們的文章裡,講話裡,以及嘴中常用的口語中,這四個字還經常出現,人們都耳熟能詳。

我也是難得糊塗黨的成員。

不過,最近幾個月,在經過了一場大病之後,我的腦筋有點開了竅。我逐漸發現,糊塗有真假之分,要區别對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什麼叫真糊塗,而什麼又叫假糊塗呢?

用不着做理論上的論證,隻舉幾個小事例就足以說明了。例子就從鄭闆橋舉起。

鄭闆橋生在清代乾隆年間,所謂康乾盛世的下一半。所謂盛世曆代都有,實際上是一塊其大無垠的遮羞布。在這塊布下面,一切都照常進行。隻是外寇來得少,人民作亂者寡,大部分人能勉強吃飽了肚子,“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了。最高統治者的宮廷鬥争,仍然是血腥淋漓,外面小民是不會知道的。曆代的統治者都喜歡沒有頭腦沒有思想的人;有這兩個條件的隻是士這個階層。所以士一直是曆代統治者的眼中釘。可離開他們又不行。于是胡蘿蔔與大棒并舉。少部分争取到皇帝幫閑或幫忙的人,大緻已成定局。等而下之,一大批士都隻有一條向上爬的路——科舉制度,成功與否,完全看自己的運氣。翻一翻《儒林外史》,就能洞悉一切。但同時皇帝也多以莫須有的罪名大興文字獄,殺雞給猴看。統治者就這樣以軟硬兼施的手法,統治天下。看來大家都比較滿意。但是我認為,這是真糊塗,如影随形,就在自己身上,并不“難得”。

季羨林人生是不完美的(季羨林不完美才是人生)5

我的結論是:真糊塗不難得,真糊塗是愉快的,是幸福的此事古已有之,曆代如此。楚辭所謂“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醉”,就是我說的糊塗。

可世界上還偏有鄭闆橋這樣的人,雖然人數極少極少,但畢竟是有的。他們為天地留了點正氣。他已經考中了進士。據清代的一本筆記上說,由于他的書法不是台閣體,沒能點上翰林,隻能外放當一名知縣,“七品官耳”。他在山東濰縣做了一任縣太爺,又偏有良心,同情小民疾苦,有在濰縣衙齋裡所作的詩為證。結果是上官逼,同僚擠,他忍受不了,隻好丢掉烏紗帽,到揚州當八怪去了。他一生詩書畫中都有一種憤懑不平之氣,有如司馬遷的《史記》。他倒黴就倒在世人皆醉而他獨醒,也就是世人皆真糊塗而他獨必須裝糊塗,假糊塗。

我的結論是:假糊塗才真難得,假糊塗是痛苦,是災難

現在說到我自己。

我初進三〇一醫院的時候,始終認為自己患的不過是癬疥之疾。隔壁房間裡主治大夫正與北大校長商議發出病危通告,我這裡卻仍然嬉皮笑臉,大說其笑話。在醫院裡的46天,我始終沒有危機感。現在想起來,真正後怕。原因就在,我是真糊塗,極不難得,極為愉快。

我虔心默禱上蒼,今後再也不要讓真糊塗進入我身,我甯願一生背負假糊塗這個十字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