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第64期 徐潔 徐潔本真教育
作者單位:齊魯師範學院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由于工作原因,我經常與校長、老師們面對面交流,在很多場合,大家都喜歡問同一個問題:如何消解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引領老師走上寫作之路是有效途徑之一。
一、“讀寫結合”讓教師真正成為讀書人
深入學校調研時,筆者常聽中小學校長倡導教師讀書,并把讀書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然而,細緻地與老師們談一談,卻發現校長的這些做法收效甚微,老師們或者說沒讀多少書,或者走馬觀花,讀了之後沒留下什麼印象。到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去看一看,發現很多書都是嶄新的,大抵是為了應付驗收、檢查之類大量購入。翻看一下借閱記錄,發現很少有人借書讀,所借的無非教輔資料居多。到某校時,聽校長說,買了某書,老師們人手一冊,好像如此老師們就能讀好書了。其實,這種校長替老師作主買書的方式,即使老師讀書也是處于被動地位。書是别人替自己買的,喜歡不喜歡是一回事,是不是需要也是一回事。在讀書這件事上要發揮教師的主動性,讓教師有所選擇,自覺自願從内心認為書是應該讀的、是需要讀的,效果才會好。種種迹象表明,教師讀書的事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使得教師中真正的讀書人并不多。
如何真正引領老師們讀書呢?據筆者親身實踐與深度觀察,認為讓教師讀書的最好辦法就是“讀寫結合”。 “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寫”則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單純的“輸入”,接受者是被動的,是“填鴨式”的,往往缺失目的,沒有任務驅動,使教師的“讀”陷入茫然與無序。“寫”會“讀”成為教師的自我需求。當老師要動手寫東西時,就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這是古人告知我們的,也是實實在在的道理。“寫”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如何選題,如何布局謀篇,如何運用筆墨……非要經過大腦思考才行。如果對某方面認識不清晰,怎麼辦?書就成為最好的老師。這時再讀書,效果自然會不一樣。同時,通過讀書,又會進一步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從而讓教師的讀書生活走上良性循環軌道。
二、降低寫作門檻,打破不會寫作的堅冰
老師們不能找到寫作樂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畏難情結,是感到自己不會寫作,由此,首先打破不會寫作的堅冰顯得尤為重要。
剛開始練習寫作時,教師可以不設框架随心寫。2013年暑假,我到利津縣實驗學校與老師們交流教師專業成長的話題,曾與一位老師閑聊。這位老師說自己怕寫出的東西讓人笑話,因而有膽怯心理,不太敢寫。我報告中講的内容她深有同感,隻是有時候不知道表達的突破口在哪。我說,首先要克服怕醜的心理,其次就是大膽寫,随意寫什麼。一開始不見得就寫教育類的,什麼都可以,詩歌、散文、小故事都行。我給她講起自己剛參加工作不久時的溴事:當時下班路上捎點菜帶回家,我信口謅出一首所謂的詩:《買菜回家》,後來,這首“詩”被當時的男友現在的丈夫看到了,他很是嘲笑了我一番,哈哈笑着說:“以‘買菜回家’作題目寫出來的也能叫詩?”直到今天,他還記得我那首《買菜回家》,時不時搬出來調侃。我沒有被這種打擊丢掉熱情,照寫不誤。“三句話不離本行”,寫着寫着,就自然寫到了教育。不等我寫到第一百篇,我的文字早就印成了鉛字。現在更是成了“碼字”愛好者。
我曾多次遇到老師談及自己寫作的困難。在參加課題鑒定活動時,我發現老師們送交上來的結題報告有一個通病——内容很多,但是“幹貨”很少,貌似網上下載的理論論述填充着篇幅。我知道承擔課題的老師大多是認真的,他們實際上做了很多工作,報告中沒有呈現出來完全是因為他們不善寫作所緻。這個觀點很快就在答辯環節得到印證。幾個體育老師基于農村學校“體育器材缺乏,學生愛體育,不愛上體育課”的現狀,開展了“傳統體育遊戲的創新和實施研究”,如,教師用廢舊礦泉水瓶子排成各種形狀,學生環繞進行跑步比賽;兩根竹竿一綁,做成可供一組學生扶着前行的簡易器材,分組比賽;四個廢舊輪胎綁在一起,讓四位學生向不同方向拉動……這些做法能夠為同行提供借鑒,寫出來極有價值。然而,這些在結題報告中沒寫一字,全是我與他們的口頭交流中得到的。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一位語文老師在課題答辯時給我們講了她的教育故事:她是一位演講能力強、闆書漂亮,基本功過硬的老師,因此,在她的課堂上,起初她特别喜歡展示自己,自己朗讀課文,自己講解文本,自己寫闆書……當承擔了課題“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逐漸放手,讓位給學生。課文讓學生讀,讓學生上講台講課,讓學生闆書等,自己僅作指導和示範。她欣喜地看到,她的學生越來越不怕站在講台上說話,能力越來越強。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中,她所教的好幾位學生都得到了一、二等獎。
我聽了她的故事,感慨萬端:“這麼好的題材,為什麼不寫進結題報告呢?”
她若有所思地笑笑說:“沒想起來。”
我告訴這幾位老師,可采用“先說後寫”的方法。先把自己身上發生的教育故事用嘴講出來,講時錄音,再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開始文字粗糙些不要緊,慢慢地學着改。可以先放一段時間,再回過頭來精心改。另外,寫的同時要讀書,别人寫的東西,或許正是自己想寫而沒寫出來的,以資啟發、借鑒。
不論寫什麼,堅持寫,但要原創,這意味着要動腦思考,寫作與思考是孿生姐妹。“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越是本真的東西,越是有生命力的。我手寫我心,隻要堅持原創,時間長了,自然就會發現一些寫作的門路,思考力會增強,捕捉寫作素材的能力就會上升。
三、“寫”與“做”結合,品味職業幸福
“寫”不是目的,寫的作用是讓行動更有成效。是對“做”的梳理、反思,然後更正确地去行動。
我所聽過的老師的課,我喜歡讓他們寫出教學實錄與教後反思,上課之前,我就提醒老師做好錄像或錄音準備。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讓老師們通過“寫”來“反刍”自己的課堂,進而達到改進課堂的目的。
我到濟南的勝利大街小學與老師們進行交流、研讨,老師們正在完成王念強校長教給自己的任務——寫出自己的教學主張。王校長要求老師們要寫出自己的教學最核心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操作步驟是什麼,教學方法有哪些,特點是什麼等。這一招着實将了老師們一軍,一下子把他們逼上了研究之路。大家開始揮動手裡的筆,把自己的做與思結合起來,進入了理性思考的境界。我在學校先是聽課,後是面對面解答了老師們提出來的問題,再手把手地教老師們修改各自的教學主張和教育随筆。“浸潤式”英語教學、“萬緣整合”式教學法、“互動和諧”課堂等紛紛誕生了,看着一篇篇越修改越完善的作品,老師們自己也有了自信與成就感。
我到泰安市實驗學校,該校的“思維碰撞”課堂教學改革正處于轟轟烈烈的研究階段,已得到教育同仁們的一緻認可。學校教物理的王志剛老師告訴我,為了研究小組合作學習,他先後閱讀了大量資料,寫出了幾萬字的反思文章,這使他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有效地指導了自己的教學行動。進入初四總複習以後,由于複習課和新授課的區别,王志則老師重新對小組劃分方法做了調整。劃分的原則與原來也有了較大的不同。先前的小組,基本是組内異質,組間同質,不把好朋友放到一組内。總複習階段王老師采取的則是組内同質,組間異質,以好朋友為原則組建小組。首先設立六個六人小組,坐在教室的後面。讓學習水平高、自制能力強,有管理組織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然後自選三位組員,喜歡誰選誰,覺得誰能幫助自己學習選誰,再在征得組長同意的基礎上,王老師再給他們搭配兩名自己覺得合适的組員。其次,設立9個三人小組,讓自制能力相對較弱以及對老師講解和管理相對較為依賴的同學搭配,坐在教室的前排。這樣的優點在于,學習水平高的同學獲得了深入研究問題的氛圍,學習能力弱的同學獲得了鞏固基礎知識的機會,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幫助,都能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學習。反饋結果表明超過90%的同學和家長對在新位置上的表現和進步表示滿意。
寫自己的教育故事,通過寫字來修正自己的行動路線,老師的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邊思邊寫邊做,就一定會有豐碩的回報,這在很多一線老師身上已成為事實。
四、把寫作成果發表,品嘗成功的快樂
不少學校倡導老師寫教育博客,給了老師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台,讓很多寫手脫穎而出。博客是一個最簡便的“發表”平台,當經過自己的手創作的文章得到同行的稱贊時,老師們的幸福指數自然會上升。
除了博客發表,正規期刊的發表會讓老師品嘗到更多快樂。山東省實驗中學的呂秀亭老師通過寫自己的課堂教學,把勞動成果物化出來。呂老師反複研究了自己的課堂,發現基于學情進行教學設計是很多老師知曉的課堂教學理念之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容易學情分析簡單化。如果教師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對學生的困難與障礙預設不足,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理念就很難在課堂教學中落到實處,以緻影響課堂教學效率。仔細揣摩«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内阻»這節教學,他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基于學情分析預設課堂的重要性,就結合這一課例談了自己的體會,撰寫了一篇以《“為學習者設計教學”讓課堂更有效》為題的文章,并在省級刊物發表。
山東東營市利津縣實驗學校(原利津縣北宋一中)雖然是一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學校,但這所學校老師的寫作水平卻相當可觀,令人佩服——經常在雜志報端看到這所學校老師正式發表的作品,老師們正式發表的數量足以結集成幾本書出版。這與學校的當家人——李志欣校長常年筆耕不辍,不斷發表論文、論著有關。校長的積極倡導與以身作則讓老師們悄然走上了寫作、發表之路,為教師的職業生涯塗抹上了亮麗色彩。
筆者認為,寫作是引領教師尋找職業幸福的一個門徑,但絕不是唯一的門徑。需要說明的是,“寫”得好而“做”不好的教師,并不是真正的好教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