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雄才大略的後周世宗柴榮不在前一年去世,那麼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那天陳橋兵變肯定不會發生,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終于黃袍加身。很慶幸的是,趙匡胤和柴榮一樣雄才大略,他和柴榮一樣充滿理想并付諸行動,他建立的宋朝是一個偉大的王朝。
一心想恢複華夏漢唐雄風的趙匡胤,原本想将都城定在長安,但為何最終選擇了汴梁(今開封)呢?總結下來,大約有如下十個原因。
其一、沿襲前代舊址。大宋所代的後周,都城在汴梁,遷都是大事,何況趙匡胤從婦女兒童手中奪權多少讓前朝群臣有些不服。所以沿舊制,有利于安定人心。
其二、弟弟趙光義和群臣的勸說。
和哥哥相反,趙光義主張按照舊制定都汴梁,再加上趙匡胤基本上是和平奪權,群臣的利益也都基本上是在汴梁城内。所以絕大多數文臣武将也都不主張西遷。趙匡胤有聽取大臣意見的胸懷,最終他接受了意見。而這種尊重大臣意見的基因基本上延續了兩宋三百年曆史。
其三、唐朝至宋朝之間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所謂五代十國的的五代)中有四個是定都在汴梁。唐朝之後中原地區分别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更叠的政權。除了沙陀人李克用建立的後唐定都在了洛陽,其餘四朝均定都汴梁。這也算一個更長時間線的曆史沿革。
此外,開封的建都史可追溯到夏朝和戰國時的魏國。
其四、長安在唐末破壞嚴重,已不适合作為國家首都。
唐末戰亂不斷。叛軍、吐蕃軍多次攻陷長安,造成嚴重的破壞。黃巢起義占領長安,李克用率領的唐軍反攻,他放縱手下士兵劫掠焚毀,深度破壞了唐朝統治的根基。這之後朱溫篡唐,長安城終于淪為一片廢墟。
再加上唐宋之間又隔了50餘年的五代亂世,到960年,被破壞的長安城百廢未興,已不太适合作為國家都城。
這不禁讓人唏噓:長安在唐朝之前,曾是十三朝古都。唐朝之後,卻再無政權在此建都。
其五、氣候和自然環境的變化,使得關中地區不複“天府之國”的美譽。中國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不是成都平原而是關中平原。西周秦漢時期,氣候濕潤溫和,北方降雨較多,從渭河平原到河西走廊沃野千裡、水草豐美,從黃土高坡到祁連山都是森林密布。這種環境下,西北的農業發展非常好。
到了東漢,氣候變冷,西北荒漠化逐漸嚴重,西北的農業區大量萎縮,于是出現了“關中戎狄居半”的情況。随着時間的推移,在唐朝時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轉移到了華北平原。
其六、黨項和吐蕃的崛起阻斷了絲綢之路同時使得長安不再安全。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但唐亡之後,絲綢之路也被阻斷,長安失去了對外交流的樞紐地位。同時也使得長安不再安全。
其七、大運河的開通導緻的隋唐及之後經濟中心的東移南下。隋唐之後,帝國的經濟東移南下,東都洛陽成了經濟和交通中心,這裡還儲備了全國的大量糧食。南方的揚州經濟也非常繁榮,帝國龐大的人口需要南方的供養。定都開封可以控制天下财政。如此,維系南北經濟聯系的運河也就成為了國家的重中之重。所謂“汴水橫亘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财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其八、解決唐朝後期的藩鎮問題。
唐朝後期的華北平原分布着大量的藩鎮,他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時時刻刻對唐朝的經濟命脈形成威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幹脆直接遷都于運河之側,自己控制運河。
其九、此時的北方邊患還不限于西北,東北的邊防壓力更甚。契丹崛起後,建立了疆域廣闊的遼國。如果選擇長安定都,一旦遊牧民族勢如破竹進入華北平原,關中地區的長安猶如被關門被打的狗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關中是盆地地形,用軍事力量封鎖隘口之後,關中也可能變成“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如果關中被封鎖,帝國的絕大多數财富、人口和國土都将拱手讓人。
遊牧民族的鐵騎不但可以在華北平原馳騁,而且兵鋒會以極快的速度掃蕩江南富庶之地。帝國必須陳兵中原,才能捍衛華夏!
其十、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的信心。承上一點,既然中原在遼國鐵騎的直接打擊下,那不是很危險嗎,為何還要定都汴梁呢?
這緣于趙氏兄弟的信心,在定都之時,兩兄弟對收複燕雲十六州是非常有信心的,隻要能拿回華夏的燕雲十六州,就有了天險守衛華北大平原。
哪知世事難料,不但兩兄弟自己遇到了挫折,後人更是無法繼承其事業。
北宋放棄漢唐的雄都長安,選擇汴梁定都的原因大約也就是這十點,這十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北宋之後,遊牧王朝建立起來,處于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過渡地區的燕京就成了最佳選擇。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開封,最後到北京,幾千年都城變遷曆史,都反映了中華曆史大背景的變遷。
滄海桑田英雄盡,長安汴梁彈指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