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鑒賞題的選擇題設錯角度五個
一、詩歌水平自我定位
一等:能弄懂詩歌所涉時、地、人、事、景、物,明白表層意思,翻譯出詩歌大意;
二等:能夠領會深層意思,弄清楚詩歌寫的内容(包括人物)、營造的意境、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運用的表達技巧;
三等:能夠借題解詩,聚焦詩中的關鍵詞句,熟練應對各類題型。
四等:能夠品鑒詩歌,寫出品鑒文段。
二、詩歌盲區自我檢測
1.望而生畏(逃兵):遠觀畏懼,輕易放棄
2.囫囵吞棗(莽夫):整體理解不準确,盲目解答
3.蜻蜓點水(懶漢):理解太淺,把握不住詩意和情感傾向
4.支離破碎(無頭腦):解讀、作答支離破碎,無序混亂
三、小試牛刀自我評分
1. (2021·新高考全國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阙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雲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即慧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根據内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阙。
D.詩人最後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谪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四、突破詩歌閱讀障礙的最快捷路徑
最快捷的路徑:看選項
合理利用選項信息,選項一般有一兩個錯誤選項,所以選項相當于帶有“瑕疵”的詩歌賞析
A.根據内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此選項判斷本詩的寫作時間。借助注釋①和《琵琶行》中“湓浦”“江州司馬青衫濕”等信息可判斷。)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此選項考查對詩歌第三句内容及典故的理解。第三句是說,詩人曾經聽說湓水回環萦繞像衣帶,是對此地景物的描繪,無“用典”手法,也沒有表現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的情誼。此項為錯誤項,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阙(此選項考查對詩中重要意象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D.詩人最後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谪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此選項考查對尾聯含意的理解)
2.最直接的路徑:看長相(逐步看高考詩歌的長相)
看标題、看作者、看文本(意象詞彙、情感詞彙)、看注釋、看題目(已知積累)
看标題:寄江州白司馬,從題目看 ,是一首寄給好友白居易的詩歌。
看作者:楊巨源 ,不是知名詩人,無有效信息
看文本:意象詞彙:湓浦、廬峰兩處景色不錯;“病鶴孤”說白居易身似病鶴一樣孤單;東林、雨花社都是和佛教有關的意象。 情感詞彙:“孤”白居易孤單寂寞;“青雲”,指的是青雲之志,追求理想。
看注釋:太珍貴,看不懂的都看這裡。
看題目(已知積累)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明确寫信的對象。②惠遠:即慧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②③指向佛教。
五、強化練習
2.(2021·山東濱州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送項判官
王安石
斷蘆洲渚落楓橋,渡口沙長過午潮。
山鳥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對馬蕭蕭。
十年長自青衿②識,千裡來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強飯,華簪常得從雞翹④。
注①泥滑滑:鳥鳴聲。②青衿:學子的服裝。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雞翹:鸾旗車的俗稱,指天子儀仗中載有鸾旗的前導車。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送别詩,前四句借景抒情,後四句叙事抒情,全詩脈絡清晰分明。
B.首聯“斷蘆”“落楓”“過午”點出送别的時間,“渡口”點明送别的地點。
C.颔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泥滑滑”“馬蕭蕭”渲染出了離别的氛圍。
D.頸聯寫與項判官的交情以及項判官的為人,尾聯是臨别贈言,全詩感情真摯。
(答案 C 解析 “動靜結合”錯,,寫的都是動景。)
3. 将入關行次湘陰
曹 松
背顧秦城①在何處,圖書作伴過湘東。
神鴉亂噪黃陵②近,候雁斜沈夢澤空。
打槳天連晴水白,燒田雲隔夜山紅。
也知漸老岩栖穩,争奈文闱有至公。
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黃陵:指黃陵山,在湖南湘陰縣北,洞庭湖邊。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首聯交代了詩人入關前經過秦城、湘東到達湘陰的行程,照應詩歌的題目。
B.詩歌的第二句“圖書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與末句“文闱”相呼應。
C.颔聯的“空”字含義豐富,既指夢澤之地寥落空曠,也指自己濟世理想落空。
D.頸聯對漁民和農夫的勞作圖景進行了描繪,色彩鮮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答案 C解析 C項,“也指自己濟世理想落空”理解錯誤。“候雁斜沈夢澤空”是說自己如同這候雁一樣滞留在寥落空曠的夢澤之地,是多麼渺小;詩人巧妙地使用了鴻雁南飛不過衡山回雁峰的傳說,有嗟歎客居過于僻遠之意。從後面的“争奈文闱有至公”可看出,詩人夢想着一朝中試,為官做宦,報效朝廷。并無“自己濟世理想落空”之感。)
六、總結鑒賞題的選擇題設錯角度:
翻譯句子,某一細微處故意錯解。
形象、意境特點概括不當。
語言風格概括不當。
表達技巧和效果似是而非。1題、2題
情感分析拔高或貼标簽。1題、3題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備考:
王安石《讀史》拓展閱讀
讀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纭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①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曆史記載與曆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②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王安石,北宋一代名相,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
王安石是當時少有的有着曆史和現實清醒的人。他22歲考中進士,按道理他應該和大部分進士一樣,醉心仕途,想辦法往上爬,這才是官場的常态和生态。但是他不屑這麼做。倒不是因為他清高,是因為他和父親都是在基層的生活裡,和現實的百姓打交道,他覺得那些靠錦繡文章進入仕途的人都是繡花枕頭。而正是這些繡花枕頭把持着官場,沉醉在自己的小富貴小憂患裡,不知道真實的社會,也不知道真正的愛國。
王安石時代,北宋已經運行接近百年,看起來表面太平,但是已積壓了很多社會矛盾。
王安石選擇了下基層做縣官,堯舜時代那種太平安樂,人人有飯吃的太平景象是他的追求,所以每到一地,效仿先賢,親自勘察,興水利,辦學校,強勢鮮明,政績卓著。如果每個地方做官都像他一樣紮實勤懇,如此皇天厚土,國家怎麼會不富?但是他看到的,是貧富的兩極分化,官員的不作為。災荒由于赈濟糧的分配不到位,造成流民暴動。而且在掌管國家馬政的工作中,他深入了解了北宋軍營的運作狀況,那不是打不赢仗,那根本就是一個無法稱為軍隊的散攤子。難怪屢戰屢敗。
實際上此時王安石并不知道北宋實際的财政狀态,但是作為一位愛國的心有憂患的官員,他在37歲那年,以10多年深刻的社會觀察寫下《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要系統性的改革現在因襲的制度。以更好适應現實的發展和變化,達到國富軍強民強太平天下的目的。
不過仁宗之所以叫仁宗,乃是他性格優柔寡斷,大事都和臣子們互相商量,說穿了就和群臣同治天下,好處就在于,有更多官僚效忠這個核心團體,壞處就在于,一旦尾掉不大,大家都沒有責任,而财富越來越集中在打的官僚地主手上,造成假太平。
之前範仲淹的改革,隻進行了一年零四個月,因為均公田觸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就推行不下去,何況王安石這簡直洗牌的言論。宋仁宗倒也不說什麼,不支持,也不反對。
十年之後,仁宗駕崩,20歲的神宗即位,吹湯現米,财政虧空在他上位前兩年就高達 1750餘萬兩銀子。這樣的虧空,既不能救災又不能強兵還要看朝廷官員的臉色,還經常傳來邊境西夏 和遼騷擾邊境的消息,錢糧不足,士氣低迷,難道在他手上繼續割地賠款?
他想到了王安石。此時的王安石,應該才真正了解北宋真實的财政狀況,他愈發厭惡官場上那些繡花枕頭,給神宗提出了一個非常系統完善的國家設計藍圖,推倒從前運行的腐朽的制度,全方位進行改革。而皇帝有這個權力,他王安石不沾親帶故,雅有清望。
宋神宗拜王安石為相,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因為實在還有一個最現實的壓力,西夏騷擾,随時有戰事,所以人事軍事經濟多管齊下,在宋神宗的強力支持和王安石的鐵腕下進行。
光軍事這塊效果顯著,打了幾十年敗仗的北宋在王安石的調度指揮下,開邊2000兩千餘裡,收複了很多失地,國人為之一振。
那麼王安石的改革重要的内核就是财富的再分配。比如土地重新丈量,按實際土地的占有面積好壞納稅,那麼就暴露了大地主瞞報少報田産的問題,幾乎所有朝廷中的高官,都是背後擁有大量田産的地主,或者地主階層的代言人。将他們的土地按照實際狀況納稅,都覺得肉疼。
另外王安石讨厭科考那種靠詩詞歌賦和裙帶關系選拔官員的的假大空,廢除詩文考試,改考務實的《春秋》,這更是觸怒了讀書士子階層,他們的存在其實也和上層官僚士大夫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不亞于是廢除科考,讓他們沒有出路啊。
王安石的存在像呼嘯的北風。而對于這些人的流言攻擊,對于王安石來講,同樣的是北風。
但是他不怕,因為他心中有更高的理想,那就是堯舜時代的太平盛世。
木末北山煙冉冉,草根南澗水泠泠。
缲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
(宋) 王安石《木末》
這首詩是寫的秋冬的北風和冬天的玄帝。
站在最高的北山上,風從北山的枝頭起來,一片蒼。煙染染。
此時因為感染寒氣,那山谷裡溫潤發草根都覺得冰冷,難以忍受。
可是正是這樣的風,将雨水變成白雪覆蓋在層層原野之上,是為了桑樹的重新發芽。
正是這樣的風,吹來冬天的黃雲,又逐漸吹去,是為了那田野的麥子長得更青。
王安石是了解這個帝國最深的危機的。他采取的簡直是休克療法,在短時間内,迅速凍結并清理了很多官員的田産,為了讓改革順利進行,年輕的神宗冷酷,罷掉了持反對聲的谏官,就是為了改革的順利進行。
他和王安石目标一緻,擺脫積貧積弱的現狀,重振宋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王安石的改革方向從來沒有動搖過,他要讓宋朝回到強盛時代,回到相對公平人人富足的堯舜時代。他站在飛來峰的高石上,傳說此地可以聽見天上的雞鳴。
在這樣的高處俯瞰河山,視野會更廣闊,那遠處的浮雲也遮不住望眼,因為藍圖在心中,對應着浮雲之外的坐标和遠景。就算眼睛看不見,它就在哪裡,等着你用時光用智慧去靠近。
所以王安石的改革幾乎是沒有太多真正的阻礙的,真正的阻礙來自于年輕的皇帝。
實際神宗沒有王安石這種笃定,他長于深宮,有志氣而無有真實的那種底層的愛國愛土的情懷。他也沒有王安石那種洞察曆史的深刻。
當邊境穩定之後,戰争的警報解除,這位年輕的孤獨的皇帝開始需要更多的和聲,以贊美他。有官員拿着因為災難而流亡的流民圖給神宗看,說,這都是王安石變法的後果,這位皇帝動搖了。
王安石倒冷峻,說,這種事情堯舜時代不免,做好安撫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就行。
王安石倒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年輕的神宗卻沒有勇氣,在衆多的反對聲中,王安石罷相。
但是王安石在短短五年之内,讓北宋面貌一新,這是無可動搖的曆史現實。
如果改革能夠持續深入下去,或者就不會有北宋滅亡的慘痛曆史,至少,王安石的熙河戰役,是延緩了遼和西夏進攻北宋的進程的。
但是這世上沒有如果。
王安石是時代的巨人,至少他精神上看到了一片未來和藍圖,那是傳承堯舜的治理榮光,讓國家千秋萬代繁榮下去。
這首詩在現代仍舊具有現實的意義,提振民族自信,提高自我信心。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纭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宋)王安石《讀史》
晚年的王安石隐居鐘山,布衣簡樸,他本身就有極高的曆史文化修養,此時讀史,更帶着人生真實滄桑的情懷。他本身也是曆史必要記錄的重要一環。但是别人知道的他就是真實的他嗎?
自古以來,功名成就本身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隻是誰能書寫盡一個人真實的曆史和人生?
曆史上那些黑暗暗淡時刻,會有很多記錄的錯誤,在世上的流言紛纭,更會擾亂真相。
流傳下來的所有的曆史和曆史上的人,他們并非有着書上的純粹,那是後人的附會,對于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人和事,那些偉大的人,是文字和畫筆都難以描繪出,他們存在時那種特殊的精神氣質。
我看到曆史書上的記錄,哪裡文字就能夠體會得出他們真實的狀态和本意,我們後來,也隻是憑借着紙張記錄去有限的揣摩吧。
這是寫曆史上的人物,如何不是寫他自己。
在他生前,因為新法,他已經聽到種種流言。說他野心太大,實幹不符,說他欺瞞皇帝,說他擅改祖制禍國殃民,說他好大喜功,排擠忠良。
後人甚至把北宋的亡國都推到他身上,仿佛如果不是他改革和打勝仗,北宋就不會滅亡。
自然皇權者也忌諱王安石,因為他做的是一個皇帝的事情,有人說他是王莽。
但王安石他在意不了,也不在意。因為這個國家,他盡了自己的能力,他活出了該有的精神氣。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王安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