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人才培養計劃?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奕 高雅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華中農業大學人才培養計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奕 高雅晶
“學院設置的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課程真是幫了我大忙!”剛剛過去的暑假,專業成績第一的汪舒又沒閑着,忙競賽、備保研。
汪舒是江蘇大學農業電氣化專業的大四學生。在校期間,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協同”——“學科專業協同讓我們打破了知識的邊界,校企協同讓專業學習接地氣,創新創業協同讓我們具備勇氣,國際化協同則讓我們有底氣。”
在江蘇大學,越來越多的涉農學子擁有了在“新農科”“新工科”建設大背景下對未來的良好适應力。十年來,江蘇大學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以國家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教育教學體系,創建起“以工強農、以融興農”的工科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消除專業“孤島現象”
作為企業導師,上海凱泉泵業有限公司工程師尤保健以一款實際生産的潛水排污泵為藍本,要求江蘇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設計中對産品進行優化。
流體卓越1801班學生唐玉婷接題後,優化的模型泵揚程提高1.01米,水力效率提高1.8%。命題外,唐玉婷利用專業特長增加兩相流數值計算。“目前,樣機正在工廠進行試驗。”唐玉婷非常興奮,“企業導師出的題是要求我們綜合運用知識來解決工程問題,這樣的題目充滿挑戰。”
工科涉農人才需要很強的實踐性,但是培養過程往往存在“孤島現象”。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協同不足,閉路循環往往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引企入教,是江蘇大學工科涉農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江蘇大學11個國家一流涉農專業中,專業導論課程均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開講。學校聘請了68名企業導師,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設25門涉農特色新課程、編寫24部教材、共建15個聯合實驗室,特别是在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卓越工程師班,每年企業導師都會參與指導本科畢業設計110餘項。
培養創新創業“有心人”
創新能力訓練考核成績占比25%,若作業足夠出色占比甚至可以翻倍。在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課上,一項特殊的創新大作業助力食品2019班學生賀卓芳開啟創新創業之門。
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小香蔥尚無完備的一體化清選設備,賀卓芳設計出了一套小香蔥去根清洗和分選分級一體機。課程結束,收獲92分的她還有些意猶未盡。“理論上實現了去根、清洗、分級,但和實際生産應用還有很大距離。”浮力分選以及設備環保性能等創新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問題讓賀卓芳躍躍欲試。
為提升創新素養培育,從頂層出發,江蘇大學全面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優化以“現代農機”為核心的高度交叉融合課程體系,構建适應學校“農科 ”“工科 ”的系列特色課程模塊。
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專業課程體系中專門設置了智能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機械學基礎、農業裝備再制造技術三個方向。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宏宇表示:“全校的涉農專業都在按照新要求對傳統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打破專業間那堵‘看不見的牆’。”
近年來,為引導傳統涉農專業學子“現代轉型”,江蘇大學把握學科前沿與行業發展方向,開設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大課程”11門,“涉農微專業”9個;首創包括企業命題在内的“三命題”競賽模式的智能農業裝備國際創新大賽,已連續舉辦7屆,1.5萬人次參賽;創設中日韓國際暑期創新工程設計競賽等。
根植助農“大情懷”
長期以來,“學農不愛農、學農不擇農”是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痛點難點。如何激發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真正成為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學習設施農業,總是往返奔波于各地溫室、實踐基地,一開始難免會覺得累。後來與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一對比,覺得自己吃的那點苦算什麼。”學校每年定期組織的涉農院士講座,設施農業2019班學生範玉龍從不缺席。除此之外,江蘇大學還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大國三農”類選修課12門,每年舉辦耒耜國際論壇,建設中國農機文化展示館等。
江蘇大學2012屆至2022屆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顯示:江蘇大學畢業生赴涉農行業就業和升學人數從547人增至1868人。
“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高校就應該輸出什麼樣的人才。”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表示,學校教學改革的速度努力要跟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培養涉農工科人才知農愛農、強農興農。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3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