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會解說?2020年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是出家師父們今年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也是盂蘭盆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盂蘭盆會解說?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2020年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是出家師父們今年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也是盂蘭盆節。
說起盂蘭盆會的來源,就不得不提到佛世之時那位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剛剛證得六種神通,就運用神通入定觀察,見到母親堕在餓鬼道中,受盡饑渴之苦。尊者心中不忍,急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飯,以神通力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饑。其母見了白飯便迫不及待地接過捧到面前,當開口吃時,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焰,整缽的白飯都變成焦炭,不能食用。目犍連尊者見此情形,心裡非常悲痛,不忍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而自己又無法救拔,于是懇求佛陀代為設法營救。
佛陀對目犍連尊者說:“你應于七月十五衆僧自恣之日,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母親脫離惡道。”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依教奉行,果然令母親上升忉利享受天福。佛陀也由于這個因緣,為大衆講了一部《佛說盂蘭盆經》。
那麼,與一般世間孝行相比,盂蘭盆會有什麼不同,又究竟殊勝在何處呢?賢首宗五祖圭峰宗密大師所著的《佛說盂蘭盆節疏》圍繞着孝順、設供、拔苦、報恩四個要點,各有一番料揀(也稱為料簡,是指通過比較加以揀擇),層層凸顯盂蘭盆會的殊勝。
一、盂蘭盆會是孝而且順的
我們平日常常很籠統地說“孝順”,事實上孝之與順的含義并非完全相同。因此,以孝、順二字具足與否,有四句不同,分别是:孝而非順、順而非孝、亦孝亦順、非孝非順。
所謂孝而非順,是指雖能以種種衣食奉養父母,卻不順從父母的心意。這種表面上衣食奉養之孝,歸根結底并非真孝。如《孝經》中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醜者衆也)。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兵者兵鬥)。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日用三牲的奉養不可謂不厚,卻仍然被認為不孝,就是因為沒有能夠做到順。
所謂順而非孝,比如父母患病有所忌口,而為人子女不為其身體健康着想,隻是一味順從縱容父母的口腹之欲;又比如父母的做法存在過失,子女雖然知道不應如此,卻為了順從父母而不加勸阻,這些都屬于順而非孝。雖然暫時順從了父母的心意,長遠來看終究是有害于父母的,所以這種順從也稱不上孝。
所謂亦孝亦順,就是指能夠同時兼顧孝和順,既具孝心,又能合理把握順從的尺度,以真實的孝心順從父母合理的要求,對于其他不合理的做法則适時勸阻。
所謂非孝非順,則如世間一般辜負親恩,遺棄父母,甚至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都屬于非孝非順之類。
那麼根據這種分類,盂蘭盆法應屬何種呢?從發心來說,參與盂蘭盆會當然是希望能夠利益現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孝心了。而對于父母來說,無論現世父母還是過去多生不知身在何處的父母,凡在六道輪回之中的衆生沒有不希望離苦得樂的。因此,通過盂蘭盆會使他們現生增長福慧、已堕出離苦趣,這自然也是順從了父母的離苦得樂之心。所以,盂蘭盆會在孝順二字的四句料揀之中,是亦孝亦順的法門。
二、盂蘭盆會是孝順且設供的
根據上面的分析,世間孝行能夠同時滿足孝順二字的似乎不在少數,那麼盂蘭盆會較之一般世間孝行,其方式有什麼不同呢?這就要說到孝順與設供的關系了。同孝順二字有四句揀别一樣,孝順與設供相對,也有四句料揀:
孝順非設供——如後漢時句章縣石台鄉(今浙江省餘姚市大隐鎮)人董黯,為漢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孫,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事母至孝。董黯家的東鄰王寄,雖家道殷富,卻秉性頑劣,事親不孝。有一天,董母與王母拉家常,各自談及兒子孝與不孝,恰好被王寄聽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離家外出時,王寄去董家辱罵毆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離世。董黯憤極,但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幾年之後王母亦因病而卒,待喪事畢,董黯才斬下王寄的頭顱以祭奠母親亡靈,然後自縛前往官府自首。漢和帝聞其孝心,寬宥其擅殺之罪,并诏他為郎中,被董黯所拒絕,後受皇恩俸祿,隐居終老于大隐。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後來人們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并以慈溪名縣,這就是慈溪的來由。就其事迹來說,董黯當然稱得上孝順,但他孝順的方法不同于盂蘭盆會的供佛齋僧,因此是孝順而非設供的。
設供非孝順——雖然相信三寶的功德,能夠供養出家僧衆,卻僅僅是在為自己求福,并非念及親恩而設供,因此屬于設供而非孝順。
孝順設供同時具足——就是盂蘭盆會。
既非孝順亦非設供——對父母則忤逆,無孝順之情狀;對三寶則悭吝,無設供之事修。逆而且悭,自然孝順與設供俱非。
▲董黯奉母
三、盂蘭盆會是孝順且拔苦的
既然盂蘭盆會不同于其他世間孝順之行,能夠與設供相結合,那麼就其功效來說,又超勝在何處呢?圭峰宗密大師認為盂蘭盆會的功效超勝之處在于這是孝順與拔苦同時具足的法門。具體說來,孝順與拔苦也有四句不同:
孝順非拔苦——世間為人傳頌之孝行多屬此類。如二十四孝之一的董永,後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淩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董永之行上感于天,足稱大孝,但也僅止于以賣身所得安葬父親,至于超度其父脫離苦趣令享天福,乃至修習佛法永超輪回,則非其力所能及了,因此是孝順而非拔苦。
拔苦非孝順——救助他人,乃至施惠除父母外一切苦惱衆生免于苦厄,都可稱為拔苦,但與平常所理解的孝順似乎關聯不大。
孝順拔苦同時具足——亦即盂蘭盆會。
既非孝順亦非拔苦——“逆小之人”,逆則不孝自己父母,小則不救他人苦厄。
▲湖北孝感市董湖之濱的漢孝子董永墓
四、盂蘭盆會是孝順且報恩的
盂蘭盆會作為孝順之行,且有拔苦之功,其力用又如何呢?通過盂蘭盆會,在孝順的同時也能夠報恩,這就是其超勝的力用。這裡也有四句料揀:
孝順非報恩——如《孝經》所說的“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像這種行為雖然能稱得上孝順,卻無法報答父母深恩。
報恩非孝順——受人恩惠,常思答報之類。乃至出家人受施主供養,通過精進修行成就道業以期報衆生恩,也屬報恩而非孝順。
孝順報恩同時具足——唯有盂蘭盆會。
既非孝順亦非報恩——此人不但絲毫不感念他人恩惠,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忤逆待之,因此稱為“辜恩逆人”。
▲目連尊者救母
綜述
根據以上分析,孝順是心,設供是事,拔苦是功,報恩是用。以此四行反觀《佛說盂蘭盆經》中盂蘭盆會的緣起,也能一一對應:
目犍連尊者始得六通,就以神通之力遍觀三界尋母生處,所本的便是一片急不可待的孝順之心;
尊者親見自己母親堕落餓鬼道中受盡饑苦,立刻缽飯供養,乃至後來依教奉行,于僧自恣日廣設諸具供養衆僧,所行之法正是設供;
其母蒙此不可思議功德,脫離原本要持續一劫的惡鬼之身,就是盂蘭盆會的拔苦功效;
如此修法,令母脫難,才算不辜負母親的生育之恩,才算能酬報母親的教養之德,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報恩。
可見,整部《佛說盂蘭盆經》就是圍繞孝順、設供、拔苦、報恩展開。因此,圭峰宗密大師在《佛說盂蘭盆經疏》中辨定全經宗旨時說:“此經以孝順、設供、拔苦、報恩為宗。”
▲大藏經中的《佛說盂蘭盆經》
修此盂蘭盆會一法,即可同時圓滿孝順、設供、拔苦、報恩四行,其殊勝功德較之一般世間孝行不啻天淵。
明日便是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今年長達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終于圓滿。希望善信居士把握住這難得的機會,無論是供佛齋僧,還是誦經禮拜,殊勝的盂蘭盆會傳供,供佛齋僧,皆能發起一顆至誠恭敬之心,共同分享僧自恣日的清淨和佛歡喜日的法樂,共同成就盂蘭盆會的無量功德!
圖文 | 杭州靈隐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