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隻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引子讀了很多頭條作者寫的書評,不得不佩服他們龐大的閱讀量及深厚的文學功底,我相信這其中幾乎都不是業餘的,絕對不僅僅是一位文學愛好者。
博覽群書是一種能力,把讀書心得用語言組織起來又是一種能力,能夠旁征博引證明自己的論點是為第三種能力。最後,一篇幹貨滿滿的書評才能出爐。當然,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智者見智。
我想說說自己的想法。其一,我隻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讀者,愛好者都談不上;其二,我本身沒有什麼文學基礎及文字功底,而且讀書甚少,僅在高中和大學期間泛讀過幾本小說而已。
這是事實,從走進社會這個大火爐,就沒正兒八經地讀過幾本書,更沒有好好的思考過。直到現在,跌跌撞撞地過了數十年,我發現自己還是跟傻X一樣。
今天回憶昨天,這裡不對那裡不對,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明天再想起今天的時候,估計還是一樣。過去的全是扯淡,周而複始,實在讓人崩潰。
人生的悲哀源于無知,這是我的表述,當然這不代表别人沒說過。尼采說,愚昧無知是痛苦的根源,這也是我剛讀了幾篇文章才看到的。肯定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都有過類似的論述,因為這是真理,不同時代的人通過不同的方法都能夠發現。名人說出來有分量,但普通人明白了至少會對自己有幫助。
不知怎的,我突然開始有一種想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的沖動,難道試圖通過文字的記錄來證明自己曾經存在于這個世界?這實在太扯,我也不是名人也不是某某家,誰會讀我寫的狗屁文字?
是的,我的表達是沒有分量的,即便那是正确的,這不是目的所在。
專業書工具書自不必說,你得靠這裡面的知識吃飯;興趣娛樂新聞類的,用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文學、哲學、曆史這類的,讀它幹嘛?
是為了活個明白吧,我想。
人生道路千千萬,但一個人隻能選一條走,不到終點不知道對錯。其它道路上的風景,也沒法體會。讀書,會讓我們看到,原來人這一輩子還有這麼多活法。當以旁觀者的角度檢視它們,或者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象一下自己變成了那個人,人生的謎團就會一點點解開。
在這之前,我隻知道加缪是法國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關于他的著作生平以及生活的社會背景一無所知。
我想,在這種情況下,用最直接的感觸去描述一本讀過的書。就像學生時代寫讀後感,我們也無從查閱更多的資料,僅憑自己對作品本身的理解進行闡述,無論對錯,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
而且,這樣不會受制于其他作者對于同一部作品的評論的影響,導緻自己根本沒有了自己最直觀的看法,也不會擔心一篇文章裡有三分之一是作品本身的叙述,三分之一是其他評論者的叙述,還有三分之一是引用他人的叙述,自己的文字是零。
第一章人物
默爾索太太——媽媽(殁)
默爾索——我
老闆——默爾索雇主
塞萊斯特——飯館老闆
養老院院長,門房,護士
貝萊茲——默爾索太太養老院男友
馬朗戈的神甫
情節
默爾索的媽媽死了,他向老闆請兩天假,從阿爾及爾去往八十公裡外的馬朗戈養老院守靈送葬。
三年前默爾索把媽媽送到養老院,最近一年都沒有來看她,理由是這得占用星期天,還得費兩個小時。
飯館吃飯的人都為默爾索難過,塞萊斯特說,人隻有一個母親啊。
默爾索從同事那借來黑領帶和黑紗,跑着去公交車站,上車後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到站後又走了兩公裡,他真想立刻見到媽媽,但門房說得先見見院長。
院長對默爾索把媽媽送到養老院一事表示理解,并認為默爾索願意再看他媽媽一眼,默爾索沒有回答。
走進停屍間,來到媽媽的棺材旁,門房問默爾索,不想再看媽媽一眼?默爾索回答不想。
門房和默爾索聊天,抽煙,喝牛奶咖啡,默爾索太太的養老院朋友一同來守靈,歎息嗚咽着。默爾索和他們并不認識,彼此沒說一句話。
第二天送葬,院長破例讓默爾索太太的男友貝萊茲參加。默爾索太太并不信教,但生前表達了希望按照宗教儀式安葬,院長同意了。
馬朗戈的神甫來了,葬禮司儀是貝萊茲,準備妥當之後他們就向教堂出發了。天氣酷熱,所有人都曬的夠嗆。送葬的殡儀館小夥問默爾索,裡面是他的母親嗎,他說對。又問,她年紀大嗎,他說還好,因為他也不知道媽媽究竟多少歲。
貝萊茲的腿有點瘸,跟不上送葬的隊伍,隻好抄近道從野地裡斜穿過來,并且每次掉隊都這樣,斜穿了好幾次。
之後的事情默爾索什麼都不記得了,除了護士代表在村口跟他說,走得慢,會中暑;走的太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就會着涼。進退兩難,出路是沒有的。除此之外,還有關于貝萊茲滿臉的淚水、昏厥,撒在棺材上血紅的土,人群,說話聲。
當汽車開回阿爾及爾後,默爾索為能夠上床睡上十二個鐘頭感到欣喜。
淺析
小說本來就是一本生活流水賬,順序倒序或插叙,像一部濃縮了的人生,可以用一兩個小時就把别人一輩子讀完,卻留下很多困惑要解答。也許一人一個答案,也許沒有答案。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
媽媽死了,兒子應該很難過,更不用說将近一年沒有看她。一開始默爾索還急着見她,可當院長和門房問起的時候,他卻表示不用,有違常理。
守靈的時候,媽媽在養老院的朋友難過哭泣,送葬的時候,貝萊茲滿臉淚水,悲傷至昏厥,兒子全程毫無表情。黑領帶和黑紗是借同事的,在媽媽棺材面前和門房喝咖啡抽煙,盡管内心有一絲的猶豫。葬禮完事之後,欣喜着趕回家睡上十幾個鐘頭。
作者用簡潔的文字快速地描繪出這一本應讓主人公悲傷的場景,給我的感覺是撲面而來的冷酷和壓抑。媽媽死了,主人公并沒有難過,可是這段文字的描述又讓我感覺無比的難過。也許按照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去寫,就沒有那麼難過了。
至于為什麼,我不知道。
我曾有過一種痛苦的經曆,當得知某件悲傷的事情突然降臨,第一反應并不是痛哭流涕,而是像被雷電擊中了一樣,思維陷入了鈍化,無法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并無法做出一般認知上的合理反應。與此同時,大腦切斷了痛苦與反饋之間的神經。
這種痛苦會慢慢發酵,以當事人并不了解的速度及方式,當事人甚至無法發現。也許是每天回憶往事,悲傷一點點不斷地加強,直至崩潰;也許是在一段時期内仍舊被屏蔽,繼續自己原來的生活,完全觸及不到悲傷的神經,但會在某個不相幹的事件上爆發,毫無征兆地,突然崩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