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宣
漢語漢字
宣(拼音:xuān)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宣本義是帝王接見臣民的大廳,又稱宣室。宣室是頒布诏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由公開說出又引申為疏導,如宣洩。
中文名
宣
拼音
xuān
部首
宀
五筆
PGJG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形聲字。“宣”在甲骨文(圖1)中已經出現,外部為“宀”,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建築、居室等有關;中間為“亘(xuān)”,其字形像回旋的水流,于此作表示讀音的聲旁,卻也能讓人聯想到殿宇的幽深、聲音回旋之狀。周代金文(圖2、3)構型與甲骨文相同,但是中間出現了兩個漩渦形,其上面或下面加上了一個裝飾性的筆畫。到戰國秦代文字(圖4)中則在上面和下面各加一個裝飾性的筆畫,或把原像旋渦形的筆畫變成“日”形,以便于書寫。小篆(圖5)保留了漩渦形。漢代隸書(圖6)又将漩渦形寫作“日”,結構也由篆書的半包圍結構變為上下結構,為楷書所沿襲。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xuān
名詞
古代帝王臨朝聽政的大廳。
〈文言〉指樞密院所行的文書。
〈文言〉直徑六寸之璧。
(Xuān)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宀部】須緣切(xuān)
天子宣室也。從宀聲。
說文解字注
天子宣室也。
段注:蓋謂大室,如璧大謂之瑄也。《賈誼傳》:孝文受釐坐宣室。蘇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天子宣室。蓋禮家相傳古語,引伸為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緩也,散也。
從宀,聲。
段注:須緣切。十四部。
廣韻
須緣切,平仙心 ‖亘聲元3部(xuān)
宣,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緩也。散也。須緣切。九。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宣·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6
古文:
《唐韻》須緣切。《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竝音瑄。《說文》:天子宣室也。從宀聲。徐铉曰:從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
又《爾雅·釋言》:徧也。《詩·大雅》:既順廼宣。注:順,安。宣,徧也。
又《左傳·賈注》:通也。《詩·周頌》:宣哲維人。注:宣,通。哲,智也。
又布也,散也。《書·臯陶谟》:日宣三德。《禮·月令》:季秋,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注:物皆收斂,無有宣露出散也。
又《增韻》:召也。《包佶詩》:隔屛初聽玉音宣。
又《爾雅·釋言》:緩也。
又盡也,明也,示也。《周語》: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又《左傳·成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又《诏書别錄》:唐故事,中書舍人掌诏诰,皆寫兩本,一為底,一為宣,在中書可檢覆,謂之正宣。
又《谥法》:善聞周達曰宣。一曰聖善周聞曰宣。[3]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之事,半矩謂之宣。
又《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郭璞注:《漢書》瑄玉是也。瑄宣同。
又州名。吳宣城郡,唐改宣州。
又姓。《正字通》:東漢人宣秉。
又頭發皓落也。《易·說卦》:巽為宣發。注:發早白也。今文譌作寡發。《釋文》:寡本作宣。
又葉相倫切,音荀。徐幹《齊都賦》:日不遷晷,玄澤普宣。鹑火南飛,我後來巡。
《集韻》:本作。
字形書法
【筆順】①丶(點)②丶(點)③㇖(橫鈎)④一(橫)⑤丨(豎)⑥㇕(橫折)⑦一(橫)⑧一(橫)⑨一(橫)
【寫法】❶“宀”“亘”寬窄相當。❷“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亘”,上橫在橫中線上側;“日”略扁,上寬下窄,㇕(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末筆橫與“宀”等寬。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宣
山
平聲
下平二仙
心
合口呼
三
全清
須緣切
sjuæn
集韻
暄
山
平聲
上平二十二元
曉
合口呼
三
次清
許元切
xiuɐn
山
平聲
下平二
心
合口呼
三
次清
荀緣切
siuæn
韻略
平聲
仙
荀緣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