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一文,說說脈象。把脈難不難,自己體會吧!
病人複診,比較病例記錄的脈象,以前是沉細無力,如今竟然變得弦滑起來,再看看病人的面色,已經洋溢着一種紅潤,說話也不是過去的有氣無力了。這就是變化。作為醫生,這是最自豪的事情。
脈沉細的說法
這就是變化,脈象的沉細,往往代表着虛。沉脈什麼概念呢?沉就是下沉,遊泳的時候鑽到了水底浮不上來。這個感覺在摸脈的時候就要有些力度,一直按到骨頭的也有。特别是胖人,肉厚,脈搏反應不明顯,重按才能感到。這一般情況有兩種:一表示邪氣太旺,堵在裡邊了,出不來,相關的脈象往往是沉實有力,雖然沉但是有勁;也有濕氣大的病人,往往沉滑;二表示身體太虛了,滿滿的虛弱之象。
沉脈與細脈的結合一般表示氣血不足,脈沉因為氣血無力鼓動,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細脈就如同一個纖弱的女子,楊柳細腰,孤弱無力。
如此常常見到一些身體虛弱的病人,患者氣血不好,面色無華,舌色淡紅或白,表現得氣血不足的特點。這樣的人生活中有很多,弱不禁風的有,手無縛雞之力的有,這是一種狀态,就如泉水細細流。
這個病人狀态就可以從脈象識别出來,對于脈象來講,其作用和效果也大抵如此,就是通過對患者脈象的把握,然後分析其氣血的充盈與否,狀态好壞,而由此結合了患者的病情,就能夠做出脈證合參,做出判斷。
其他的也是如此,比如長期的肝膽疾病,或者情緒不暢,抑郁不爽,肝脈不暢,出現弦脈,或弦緊,或弦細。
這就是一種對應的關系,有體态的表現有舌象的變化,結合起來脈象,患者也就做到了四診合參,這樣的思路就可以對患者做出整體狀态也就是證的判斷——氣血不足證,有了這個證就可以确立治則——補益氣血,補益氣血的方藥很多,對于這樣的病人,就可以找出一些固定的方劑比如歸脾湯、四君子湯、四物湯、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八珍湯、聖愈湯、當歸四逆湯等等,而由此就要分析是氣血兩者誰更虛弱的問題,是五髒六腑哪個問題,心血虛、肝血虛、脾虛?各有其主,處方也不同。而問詢病情這個時候就十分的重要了,患者表現:飲食可、睡眠一般、大便可、小便可、怕冷以手足為主、周身無力,結果就使用了當歸四逆湯加首烏藤黃芪,很快效果就來了,病人喝了感覺很舒服,氣血也好了,手足也暖和了,精力充沛了。脈象也變得弦滑,弦有力,滑充盈,氣血豐富了,氣血不足糾正了。
脈象并不神秘,依據脈象可以推測病情
整個過程看起來,就是對脈象簡單的應用,并不神秘。而這個過程需要在醫生的腦海中進行好幾輪的鑒别分析。而這,如果不去問詢患者的病情,單純地蒙了雙眼去判斷患者脈象,如此的沉細脈象也是容易想到虛弱,而虛弱的辨證準确了,就可以使用有效的方劑,或直接的方證對應,或有加減,或者類方,治病就不會偏頗了。
氣血不足證有很多症狀表現,而如果依據脈象去推測患者有何不适,這就有些寬泛一些,這裡使用的往往是推測。比如推測患者身體虛弱了、女性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頭暈、月經少、無力感等,這些推測有些醫生喜歡用,因為說着說着總會中上幾條,而中上幾條不要緊,迎來的就是病人對醫生的絕對崇拜。而如果讓其一次性說準,這個難度就大了。
那麼這個沉細脈象的判斷難不難呢?這就是需要讨論的問題了。在臨床經常的見到醫生如此的寫來來,而真正的描述是什麼樣,每個醫生可能就要出入了。沉細脈象有些人可以寫作,弱脈、微脈,而臨床很多人不會去細細的辨别,一沒有時間,二意義也不大。有時候提綱挈領,知道虛實、主脈就已經夠了。
如此就要形成了複合脈象,實際上臨床中單一的脈象往往是比較少的,特别是病人,都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判斷,然後依據快慢、大小、有力無力、長短等進行綜合的判斷,這樣就形成了脈診的記錄。這麼多年我見過不少脈診的醫生,真正認真的記錄下來脈象的,就記得省中醫院有個針灸科的張教授記得那真叫詳細。她喜歡品脈,坐在那裡把脈很久,然後把每一個部位的脈象都描述出來,這樣的精神是很多醫生沒有的。所見過的醫生常常寫作,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從整體來寫,實際上是不準确的。
應該把脈象認真的描述出來對于醫生來講,應該盡可能的把脈象描述清楚,這樣會産生幾個效果:一是自己把脈的準确性能夠提升,整體脈是什麼,就是主要脈象;各部是什麼,可以清晰的描述出來。會描述脈象是正确把脈的第一步,通過不間斷的描述脈象,然後在不斷的體會比較,對于把脈就會逐漸的熟練起來了。二是便于同行交流。把脈也常有不同,畢竟每個醫生的判斷不一樣,這與醫生自身的感覺不同有關,所以判斷也會有不同。如此,就會出現一個醫生一個樣子,把脈不準,而有自己感悟,所以影響了病例交流,變得不可複制,這樣就會為中醫打上不标準的色彩。實際上,脈象肯定是有标準的,它的大小多少長短虛實如何,是可以描述出來的。一個人不行,兩個人多個人去感觸,這樣就能夠提升脈診的準确性。有了準确性那就方便溝通了。
這方面有人在設計脈象儀,研究出了脈象圖,這玩意研究了這麼多年,其實不可能做到标準化。就體件的感觸部件的靈敏度就是一個問題,而脈象狀态的判斷也是充滿懸念,這就如同心電圖一般,我們中醫看到的往往分析的是患者的狀态氣血運行陰陽和合,而西醫大夫看到的往往是波段節律,我們可能看到了結代脈,他們看到了心肌梗死。這就是一個感性判斷和數據量化對接不起來的問題。我的感覺,現在到處盛行網上診療,但就脈象這塊就是無法突破,那些遠程醫療的脈診更不靠譜。
把脈是中醫最核心的标志之一脈的判斷還是靠人的感官為好,一是這就是中醫的标識,醫生判斷的行業化特色,如果多少年後,中醫不再依賴手指頭的摸脈,來個病人就可以連起來做個脈象圖,像分析心電圖、心動圖一樣分析病情,那個時候中醫味道估計就沒有了。所以不論幾千年,這個技術活不要丢了。二是憑借感官就能治病,是簡便效廉驗的體現,應該支持。現在醫學技術在飛速發展,對醫療技術、檢驗迷信,醫生也開始受制于設備的更新,但傳統的診療手段離不了,比如聽診器、叩診錘、壓舌闆等,使用這些器件是醫生的基本功。中醫也一樣,沒有個基本功,遲早就被同化了,慢慢的就會消失了。醫學不能陷入迷信設備的泥淖,醫學要看人,要看到精氣神。
我堅信,隻要脈診不滅,中醫不滅。脈診是四診中最有中醫韻味的技術,雖然有被人宣傳為玄虛,但是其有着不可比拟的優勢和魅力。作為中醫,誰都希望一摸而知,也希望赢得百姓信任,但是任何的學問都有個度,超出了度,明明就是一個治病救人的一般醫生,非要包裝為神仙、大師,那就沒有意義了。而這種虛假的宣傳,日久會讓中醫的什麼感消失殆盡,而終究誤了中醫。實際上,做一名平凡的醫生,挺好。
,做中醫還是要苦練把脈技術,因為這涉及到職業發展,涉及到中醫前途。會把脈,這就是硬功夫。如此,即使有多麼熟悉的檢驗檢查手段,再西化的藥物技術,也舊改變不了中醫的本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