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曆史文章?李慶餘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或稱元旦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曆後,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定為元旦,而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曆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春節曆史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李慶餘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或稱元旦。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曆後,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定為元旦,而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曆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迎年
臘月初八,各家各戶把小米、紅棗、赤豆、花生、蓮子合在一起熬成臘八粥,每人吃頓甜甜飯,象征着迎年開始。
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這一天是祭竈日,是竈王爺上天開會的日子,無論家裡窮富都要給竈王爺上點供,弄點祭竈糖,紮匹秫稭馬,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老百姓祭祀,是把神當成自家人,是求财富貴,還是求人平安,想麼說麼,直接當面說出來,一點也用不着客套。因祭竈糖是黏的,說這是封住竈王爺的嘴,免得他老人家在天上說話太随便。二來怕竈王爺在天上喝多酒,嘴上沒了把門的。其實,這種說法也有點矛盾,怕竈王爺說走了嘴,又怎麼能讓他“言好事”呢。辛苦一年了,懷着美好的心願為老人家餞行,是有可能的。過年的愉悅感、幸福感其實是個過程。過了臘月二十三,家家要掃屋,擦玻璃,抹家具,清掉一年到頭的晦氣。到了年集日子,男女老少要趕年集,辦年貨,買新衣、買香火、買鞭炮。二十五以後,各家根據需要殺年豬,宰年羊,磨白面,做豆腐,攤煎餅,蒸饅頭、糖包、豆包、粘窩頭、米面糕。二十八要開炸,炸魚、炸蝦、炸松肉、炸丸子、炸豆腐、炸藕合,自己吃,也待客。二十九要煮肉,把豬肉放在一口大鍋裡,放上大料,用溫火蒸煮,煮熟後,把大塊肉撈出來上供,留下部分骨頭吃肉讓孩子們圍在鍋台旁啃,啃得滿嘴流油,噴噴香。
過年
年三十開始真正地過大年。吃過早飯,先要貼對聯,貼對聯是很講究的,人們認為過年萬物皆有靈氣,除了在門框上貼對子、大門上貼門神、大門外貼“出門見喜”,大門裡貼“迎門見喜”,竈台前貼竈王爺、香台子上貼老天爺、堂屋貼财神外,糧囤上也要貼上“五谷豐登”,牛槽上貼“六畜興旺”,連小推車上、院裡樹上、盛水的缸上都要貼上“福”、“年”、“喜”的字樣。“福”字可以多貼些,并且倒着貼,表示福到了。中午前要請家堂,要提前把“譜主”挂在大桌上方,或把折子擺在條幾上。請家堂時,由一家之主的男人拿着香走到村外,對着先人的墳墓,埋上一個土堆,插上三根香點着,跪下,嘴裡逐一祈禱着先人回家過年,回家的路上,見了人盡量不要說話,進了大門,橫放一根棍子,以防先人走失,進了堂屋,把香插在香爐裡,磕上一個頭,就算把家堂請來了。請來家堂後,大人就吩咐,椅子不能坐了,讓祖宗坐,說話不要大聲,走動都不要莽莽撞撞,以免驚動先人。吃飯吃完了,要說吃好了;事情做完了,要說做好了;蒸饅裂開口,叫笑了;缸裡面用完了,也不能說沒有了,要說再添上。同時不能動針線,動剪子刀子,不能掃地。
年三十傍晚,各家各戶要拿出稻草或秫稭放在大街上,點着,讓其熊熊燃燒,火光沖天,俗稱照庭,照庭時要随着燃放鞭炮,此時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炮聲隆隆,一派熱鬧景象。照完庭後,各自回家吃年夜飯,吃年夜時,大人小孩圍在炕前的矮桌子上,(因請了家堂大桌不能用了)這頓飯菜肴豐盛,大人可以盡情的喝酒,小孩可以放開吃肉,那些年小孩盼着過年,就為了享受這頓年夜飯。吃完年夜飯,一家人坐在火盆旁進行守夜。老人開始啦呱、盤家常,從家事說到國事,再從國事說到天下大事,直說到小孩子們犯困打盹。為了提升小孩的精神,有時也講些與年有關的故事。如有的老人講,除夕半夜過後,南天門要打開,天上會走下來一位白胡子老頭,問你需要什麼,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但隻能滿足一個願望。要預先想好你的心願。有一個女孩守夜,守到南天門開了。老人家問她需要什麼,她沒有準備,心裡害怕,不敢說話,隻是抹嘴。老人說,你想要胡子啊!從此女孩長了一嘴好胡子。也有的老人們說,除夕夜許願是最靈的。夜深人靜的時候,你可以抱着椿樹,接連念三遍“椿樹娘,椿樹娘,你長高,我長長,你長高來做梁檩,我長長來穿衣裳”。
守夜守到零點,就開始上供祭神祭祖,把雞魚肉等供品從鍋裡端出來,先敬奉老天爺,後敬奉先祖。敬奉時,要燒香,磕頭、祭酒、許願、放鞭炮。最後,供奉餃子,上供的餃子要有講究,民諺雲“神三鬼四”,是指給諸神上供3碗,每碗3個;給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4個餃子。除夕夜萬神下界,為了打算周到,敬奉全面,還要大門旁、屋門旁,豬圈、牛圈、磨房、樹旁等地方燒元寶,澆點包子湯。
大年初一的早上是過年的關鍵時刻,人們都興搶早,誰家起得早,好運就可能降臨到誰家。尤其新娶了媳婦的家庭,起得更早。起早的人們要搶先燃鞭炮,告之莊鄉鄰居他們搶早了。起床的婦女趕忙生火下餃子,餃子出鍋後,仍是先供神祭祖,人們後吃。吃完餃子,有一項必須做,就是晚輩孩子要給神祖磕頭,給長輩磕頭。老人一年就盼這個頭,雖然嘴上說,别磕了,可是心裡還是很計較的,孩子磕頭不白磕,老人要給一份壓歲錢。吃完飯後,老人守家,弟兄們、妯娌們帶着孩子開始别人家磕頭拜年。拜年很講究,一般由近及遠,家家戶戶不漏,平時有點隔閡,一聲過年好,所有的矛盾煙消雲散,和好如初。剛過門的媳婦要讓嫂子領着,按照親疏遠近去認門,當然也免不了戶戶吃請,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難合。拜年結束後,過年的主要項目就進行完了。
續年
過了大年初一,不能說年過完了,人們的情緒還沉浸于濃濃的年味之中,所以變着法兒續年、守年、逮住年。
初二,是走親戚的時間。閨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鄉五裡,行人如織,各家各戶兩項任務,外出串親,在家候客。初二,又是新出嫁女兒的回門日,嶽父家要備豐厚的晏席,找知名的嘉賓招待陪伴貴客。女兒要與雙親、兄弟姊妹團聚,叙骨肉之初三,當地民間傳說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從表面看來,這是慶祝老鼠娶親,祈求老鼠子孫繁衍。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術,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為非作歹。本來老鼠是害人的,平時人們以捕鼠為要事,此時忌鼠則是民間認為通過這些活動可以防止鼠害。初四是迎神日,但最突出的活動是迎财神,每家每戶粘貼招财進寶畫。當家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内供奉關公和财神像,以豐碩供品獻之,且喝财神酒。晚上零點要燃放鞭炮、燒神馬、天兵,歡迎财神到來。初五為“破五”。破五有多種說法,一是說過年的一些忌諱可解除了,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間稱“倒殘土”。二是說初五“吃頓彎彎飯,一畝地裡打萬石”,目的是把初一留下的面和餡子再加一些新,包一頓水餃吃,初六,工廠開工,店鋪開門,農民上地,預示着六六大順,開市大吉。初六還為送窮日,唐代詩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窮三首》,其中一首曰:年年到此日,瀝灑拜街中。萬戶千家看,無人不送窮。有的地方在送窮時,由家長主持,把自初一堆積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窮、窮、窮,你走吧,俺家沒錢難打發!”并從麥田中抓幾把土,撒到院内,稱“迎富貴”。初七,為人日或人勝節。初八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民間信仰認為每人有一個星宿值年,一年的命運,都操在該星之手。初八群星聚會,因此要拜星君。晚上點燈、上供,然後散花燈。有些地方還在初八踏青。膠東稱初八為敬八仙節。初九為玉皇誕辰日。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為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講究和氣,不能冒犯天神。初十,為“石頭過生日”,必祭拜石頭,為孩子認“石父”。十一,過馬街會;十二日,過胡集書會;十三日,過六龍會;十四日,流行白虎祭。十五開始過盛大的元宵節。
打鬼
傳說春節期間諸神要回天上述職,此時各種鬼怪就會紛紛出動,行妖作惡,殘害百姓。因此,春節時就有一系列驅鬼、避邪活動,還有不少禁忌。
驅鬼之神是鐘馗。鐘馗為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傳說唐明皇在夢中見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鐘馗。他生前應武舉未中,死後托夢,決心滅天下妖怪。唐明皇醒後,命畫家吳道子畫鐘馗像,于是傳播開來。所以在除夕或春節家家挂鐘馗像,以鎮諸鬼。民間還有鐘馗嫁妹傳說,有的地方打鬼驅邪要進行到月底。春節還有不少避邪性裝飾畫,如門神就有多種,其中以文武門神為主。
娛樂
春節期間既是祭神日,又是一個娛樂活動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遊戲很多,如百戲、六博、投壺、猴戲、魚戲、高跷、弄丸、踢球、木偶戲、打陀螺、騎竹馬、老鷹抓小雞、藏鈎戲、雜技、玩紙牌。我們當地流傳最多的還是踩高跷、跑旱船、耍龍燈、獅子滾繡球、擡芯子、扭秧歌等扮玩節目。其次上演了“十八姐鬥王皮”、“加鼓通”、“木偶戲”創新節目。
綜觀春節活動,都是辭舊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神秘和迷信的色彩,但快樂、甜蜜、吉祥、和諧是永恒的主題。
壹點号李慶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