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一個大景,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個地方。
尤其是那首《葬花吟》:
黛玉葬花,這一同樣的情節在《紅樓夢》裡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葬花第一次是,第二十三回回目是:西廂記妙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寶玉在沁芳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着,偷閱《西廂記》,正讀的入迷,一陣風吹落了許多桃花,落在了寶玉的衣服上、書本上,寶玉不忍心花瓣被踏到泥裡去,便想将這些花瓣放在水裡,讓他們随着水流一起,飄向遠方。
突然,黛玉攜着花鋤、花囊、花帚來了,巧遇、惜花,寶黛第一次葬花是非常美好的畫面。黛玉提議葬花冢,兩人一拍即合。
知音相逢,勝卻人間無數……
寶玉一高興,把懷裡剛讀的《西廂記》掉了出來,這裡,寶黛之間的感情又上升了一個台階,幾乎是寶玉赤裸裸的表白了。
黛玉拿過來,不到一頓飯的功夫,就把16出俱已看完,隻覺餘香滿口,隻管出神。
寶玉也有些忘乎所以了,她飽含深情對着黛玉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黛玉一聽這話,畢竟是大家小姐,不是一般人,女孩子的矜持和自重都是要有的,豈能容他人如此亵渎。黛玉生氣了,寶黛又小小地别扭了一下。
故事還還沒完,黛玉一個人往回走,不知不覺走到了梨香院跟前,聽到院裡有人在唱:
“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隻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你在幽閨自憐……”
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聽到梨香院裡傳出來的劇中的妙詞佳句黛玉,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銷魂不已。
作者将寶黛的愛情之美一次次升華,诠釋到了極緻。寶黛之愛像《西廂記》裡一樣純真美好。
但是《西廂記》是以悲劇結尾,也暗示了寶黛愛情的悲涼結局。
第二次葬花這一次,是真正的“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
漫天花謝,落紅滿地,落在黛玉心裡,這一片桃花甚是諷刺。
雖然時隔不久,但卻已是物是人非。
前一晚的失落經曆,讓黛玉此刻的憂傷觸發到了極緻。
黛玉好心去看望寶玉,誰知:
誰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沒好氣,忽見寶钗來了,那晴雯正把氣移在寶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說:“有知事沒事跑了來坐着,叫我們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覺!”忽聽又有人叫門,晴雯越發動了氣,也并不問是誰,便說道:“都睡下了,明兒再來罷!”
林黛玉素知丫頭們的情性,他們彼此頑耍慣了,恐怕院内的丫頭沒聽真是他的聲音,隻當是别的丫頭們來了,所以不開門,因而又高聲說道:“是我,還不開麼?”晴雯偏生還沒聽出來,便使性子說道:“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
就這樣,黛玉被晴雯拒之門外了,一下就氣急,本來就敏感的黛玉一下子就回想起了自己寄人籬下的心酸:
林黛玉聽了,不道覺氣怔在門外,待要高聲問他,逗起氣來,自己又回思一番:“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專現在他家依栖。如今認真淘氣,也覺沒趣。”一面想,一面又滾下淚珠來。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沒主意,隻聽裡面一陣笑語之聲,細聽一聽,竟是寶玉、寶钗二人。
本來就生氣寶玉将他拒之門外的舉動,又聽到寶玉和寶钗笑語,心中更傷心氣急:
林黛玉心中益發動了氣,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來:“必竟是寶玉惱我要告他的屬原故。但隻我何嘗告你了,你也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越想越傷感起來,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
就這樣,有了黛玉第二次葬花的原委,黛玉這一次,唱出了自己的悲涼結局:
話說林黛玉隻因昨夜晴雯不開門一事,錯疑在寶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見餞花之期,正是一腔無明正未發洩,又勾起傷春愁思,因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傷己, 哭了幾聲,便随口念了幾句.不想寶玉在山坡上聽見,先不過點頭感歎,次後聽到"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恸倒山坡之上, 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想到自己無依無靠的寄人籬下,和這滿地飄零的落花一樣,漂泊無依,唯一的心理寄托寶玉更讓她悲傷,真真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黛玉兩次葬花,卻完全是兩幅心境,最終,“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的生命也葬送在了大觀園裡。
寶玉再撕心裂肺也叫不回來他的“林妹妹”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