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的細節在哪裡

教育的細節在哪裡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5 14:47:17

教育的細節在哪裡?當筆者想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馬上在百度上搜索,很意外,網絡上對這個問題涉及極少,而且沒有明确的答案筆者又在教師群體裡詢問調查,結論是“教育太高深,非我等能參悟”根源,根,是根本,本質,源,是來源,是原因,是目的,是力量根源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最初,是根本上的生長力量國家從來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作為教育工作者,竟然不知道教育的根源,這樣想來,未免有點搞笑于是今天,我打算來一個追本溯源,好好思考一番,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教育的細節在哪裡?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細節在哪裡(多少老師不知道它)1

教育的細節在哪裡

當筆者想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馬上在百度上搜索,很意外,網絡上對這個問題涉及極少,而且沒有明确的答案。筆者又在教師群體裡詢問調查,結論是“教育太高深,非我等能參悟”。根源,根,是根本,本質,源,是來源,是原因,是目的,是力量。根源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最初,是根本上的生長力量。國家從來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作為教育工作者,竟然不知道教育的根源,這樣想來,未免有點搞笑。于是今天,我打算來一個追本溯源,好好思考一番。

一、追問:教育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曾經有一個老師的話很有意思:

“如果你的人生發生困惑,你會去問一個六歲的孩子,還是問一個六十歲的老人?”不必說,我們都選擇問六十歲的老人,因為老人有生活經驗。

“如果你的人生發生困惑,你會聽取一個六十歲老人的成功經驗,還是會聽取一百個六十歲老人都因此成功的經驗?”不必說,我們都會選擇聽取一百個六十歲老人都成功的經驗,因為一個人的經驗可能出自偶然,但一百個老人都因此成功,他們的經驗應該更符合規律。

那麼,縱觀古今中外,把教育辦得最成功,影響最為深遠,很自然地要想到孔子了!孔子:孔聖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曆朝曆代都給了孔夫子最崇高的教育評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夫子如何談論“教育的根源”呢?

《孝經》開頭有一個細節:有一天,夫子悠閑居家,有意無意地跟弟子談論了一個問題:“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他說古聖先王有一個法寶,用之可讓百姓和睦,全國上上下下和諧無怨,我們很好奇,是怎樣的法寶,怎樣的教育,能把國家管理這麼好?夫子後面直接回答:“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語中的,德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源,就是一個字——“孝”。

中國曆來是重視孝道的國家,關于孝道的經典名句比比皆是: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順能生孝順子,孝順子弟必明賢;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齊家家能好,孝字治國國能安;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裡邊……孝,在個人品德修養、個人發展乃至和諧家庭、社會都有根本性的意義。《論語•學而第一》提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再次明确,教育的根源就是一個字——孝。

二、思考:教育者的根源意識

講到教育者的根源意識,是指我們作為教育者是否把根本抓住,有沒有在根源上引發力量,讓教育工作事半功倍,輕松有效。

縱觀我們的平時教育工作,學生要學習多門學科,要考試要看分數;我們的班主任工作,講消防安全、講交通安全,講食品安全……講課堂紀律、講班風、學風、校風……講同學交往、和睦相處、防止交往過密……,教工大會每周開,班主任工作會議注意事項筆記不停,每天的班級管理有處理不完的事情,工作是如此的繁雜!在紛繁疲憊的工作之餘,冷靜想想:大道至簡。簡不代表不作為,簡應該是簡單有效,輕松有效事半功倍。教育工作的“大道”、“簡道”到底是什麼呢?

《師說》中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傳什麼道呢?大家都會想到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那内容是非常紛繁了:如何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課堂紀律要注意什麼?如何學習如何複習如何考試?如何預防溺水事件預防交通事故預防踩踏事件發生……需要講的太多,需要學習的太多,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怪圈,眉毛胡子越抓越多越抓越亂。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發”有嗎?是教育的根源——“孝”嗎?

《史書》記載,舜帝本是一介平民,其父娶了後妻,生了個弟弟,但是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馴,三人串通一氣,要置舜于死地,然而舜極其孝順,孝順父母友愛弟弟,以孝道著稱,以至于堯帝讓位于他,天下人都歸服于舜。舜沒有學過管理國家,為什麼可以從一介平民變成曆史上有名的古聖賢王呢?跟“孝”有怎樣深遠的關系?

筆者有一個學生,很努力但成績很一般,班主任說她“理科不開竅,重點高中是不能指望了”。經過了解,這個學生的父母是離異的,平時跟父親、繼母、弟弟一起住,據說,繼母跟她基本不講話,這讓她很受傷很無奈。後來這個學生參加了一個孝道學習班,意識到最重要是自己做好為人子女的本分,盡量用誠心去感化繼母,後來跟繼母關系有所改善,奇怪的是,她的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什麼在學業上沒有特别努力卻進步神速,跟孝道有怎樣的關系呢?

《大學》有雲:“……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個“心”指的就是孝心。聯系舜的例子,大概說當舜心懷大孝之心,做到不計前嫌孝順父母友愛弟弟,他的心正,有修養,他有能力和諧一個冷酷的家庭,他自然而然能管管理一個國家。一個有孝心自覺修身的孩子,堅定“我隻要做最好的自己,不在意父母如何對待自己”信念的孩子,她的能量是不能估量的,那麼成績進步也就是自然之理了。

也許,我們在紛繁的工作中,不斷清晰教育的根源意識,把孝道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正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育會顯得簡單有效。

三、落實:教育的根源方法

中國曆來都重視孝道教育,這一點在今天也不例外。那麼,再來看看古聖先賢的一些做法如何呢?

1、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當前學生們的孝道意識比起以前,比起古代,應該是遠遠不及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要求平等、被尊重,再或是網瘾電玩腐蝕,塞着耳塞聽着我們不明白的搖滾音樂,這樣的狀态,教育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的。樂教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确實應該精挑一些孝道歌曲讓學生們好好聽聽。如《跪羊圖》、《推動搖籃的雙手》、《孝敬父母》、《我們是一家人》、《父親》、《母親》等等。

2、言傳身教

言傳身教是既用言語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南朝 範晔《後漢書 第五倫》有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一名句反映了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它強調德育要從自身的德化與自身的行動做起。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僅僅用言語去要求學生,而應該身體力行,在孝順父母長輩的道路上,老師、學生、家長都永遠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同時多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力行孝道、善行的體驗,這些充滿人文性溫暖的分享無疑更容易與學生産生共鳴,啟發學生更自覺追求道德上的修養。

3、道人善即是善

《弟子規》有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意思是說别人的好,本身就是一種好的品行,人家知道了有人在說他好,會盡心盡力做得更好,或勉勵自己往更好的方面發展。特别注意的是“善”指的是善行,孝道行為,好的品質,好人好事等。常常發現他人美好的言行,常常分享正能量,當事人,聽的人都會更加努力提升道德修養。

4、《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作。它根據《論語》等經典,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落實孝道教育最完整最好的抓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