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網上流傳《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張亮的兒子和異性朋友的照片。當初惹我們一臉姨母笑的6歲小男孩,現在已14歲了。
短暫的震驚後,吃瓜群衆們紛紛感歎:“天天喝奶粉的時候我還單身,天天戀愛了我竟然還是單身。”
長大後,我們才會發現,時光的魔法,隻會對小孩子起作用。
《爸爸去哪兒》播出已8年,成年人的生活趨于平穩,那群小孩子卻轉眼到了青春期,人生中的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
看了他們的現狀,我不得不感歎一句:
05後的這一代孩子,真的很幸運。
因為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是共同成長,互相療愈的。
胡皓康:
不止霸道,還有溫柔
康康近照一曝光,無數姐姐粉媽媽粉便安心了:娛樂圈的霸總電視劇,終于“後繼有人”了!
在路邊吃個餅子,像是落魄總裁在思索着該如何才能拿下動辄上億的投資項目。
氣質清冷霸氣,和媽媽姐姐一起拍的雜志封面上,若是加上爸爸胡軍,就是妥妥的“4A級風景區”。
然而,點進“康總”的微博話題,大家才發現,原來康康隻有14歲,還屬于“育兒分類”啊……
雖然年齡不大,但康康顯然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成熟。從前讓我們一臉姨母笑的小男孩,如今已經能探讨嚴肅的社會性話題了。
被問起對于家庭主婦的看法,康康說:“你如果真的去了解了家庭主婦每天要做的事情,你會發現她們其實非常偉大,支撐起了一個家庭。”
從前我們總以為“霸總”是待他人生人勿近,隻對一人愛護有加。
如今看了康康我們才發現,霸總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總是會默默解決所有問題,照顧每個人的感受。
康總的細心與溫柔,在8年前的《爸爸去哪兒》中,就令人印象深刻。
他玩遊戲赢來了一盒雪糕,立馬先拿去給撞到頭的夏天冰敷。
自己刮了點頂上化掉的雪糕吃,然後又立馬将勺子調了個頭,喂夏天吃。
諾一想牽手,傲嬌的康康嘴上說着不願意,但沒走幾步就伸出手,示意諾一牽住。
康康的細膩,與爸爸胡軍的教育分不開關系。
從前,胡軍一直覺得“窮養兒,富養女”,對女兒百般寵愛,對兒子十分嚴苛。漸漸地,他發現康康與自己越來越疏遠冷淡。
于是,他嘗試着不再用大家長式的訓斥,帶領康康走進他的世界。
節目中,他鄭重地對康康道歉:“以前陪你少了,對不起,其實爸爸非常非常地愛你。”
節目外,父子倆一起健身;
拍攝《長津湖》時,胡軍主動把劇本拿給康康看,讓軍事迷康康幫忙把關。
回看康康的成長曆程,胡軍發現,最打動他的不是所謂的兒子身上的陽剛,而是他對夥伴的溫柔和對夢想的堅定。
真正的硬漢,不是摒棄内心的柔軟,而是能夠發現柔軟,并守護着它。
天天:
小說男主的樣子,他都有
如果說康康是職場文中的霸道總裁,那麼天天一定是校園文中的陽光校草。
好在張亮足夠開明,在微博回應長文中,他在第一段中就表示對孩子的理解:
這個年紀的青春期孩子,對異性有好感,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
這種情真意切的換位思考,讓無數網友感歎張亮的智慧。
事實上,天天之所以能成為我們印象中的大暖男,離不開張亮的情感式引導教育法。
節目剛開始,天天是最不适應環境的孩子之一,不讓帶玩具就撒潑耍賴,得知自己要住破舊的屋子,立馬崩潰大哭。
對待調皮的天天,他從不嚴厲批評,而是選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天天自己判斷對錯。
天天在村長講話的時候搗亂,張亮就讓天天扮演村長,自己模仿着天天發脾氣的樣子,滿床打滾。
然後再示範正确的集合方式:專注、迅速。
對比之下,不用他講大道理,天天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好不容易适應了新環境,在和小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他又帶着點害羞和膽怯。
有一次,森蝶來張亮家拿調料回家,夜晚大雪天,張亮暗示天天幹點“老爺們該幹的事情”,送森蝶回家。
天天故作淡定:“沒關系,我是大廚師,你去送吧。”
還有一次,天天和森蝶帶着一個籃子出發找食材,臨走前,張亮反複叮囑:“你是男孩子,要主動拎籃子。”
可喜可賀,天天終于開竅了!
随着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天天身上的男友力,已經全部加載完成。
到了危險的河邊,他會主動牽起妹妹的手;
上坡路走起來很累,明明他已經快到終點,卻選擇回到小夥伴身邊,推着她們向上走。
我們看到的“完美男孩”,其實是張亮日複一日耐心引導的成果。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利·布雷恩,首次提出了“情感引導式教育”。
她倡導父母不要用吼叫和威脅的方式逼孩子聽話,而要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通過平等地溝通,達成親子合作。
相信在張亮的教育下,無論是對待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天天一定能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費曼:
搞笑男的一生
誰也沒想到,康康和天天已經收獲了一批迷妹,費曼竟然還在做搞笑男!
上網沖浪他第一,惡搞爸爸他最起勁。
原本吳鎮宇的擡頭紋沒那麼突出,被費曼P上“遮擋”字樣後,瞬間成了“欲蓋彌彰”的最佳釋義。
平時不敢做的事情,隻能在表情包中過把瘾。
假如想在現實中過過瘾呢?
他對吳鎮宇官方貼吧号發了一句“吳鎮宇好醜”,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吧主拉黑舉報一條龍。
看來,爸爸好像也沒他想象中那麼過氣……
但,千萬别覺得吳鎮宇可憐,和兒子互怼,他從來都沒輸過。
拍兒子的醜照,吐槽他身材七三分;
有人問他:“費曼太火,身為爸爸會不會吃醋?”
他立馬輕蔑一笑:“胖得都認不出來了,還能搶我風頭?”
費曼下定決心要減肥時,他卻孜孜不倦地發美食照片……
難怪看到費曼又發吳鎮宇黑照時,圍觀群衆的吐槽從“你怎麼能這麼對你爸”變成了“哈哈哈他活該”。
看了費曼的經曆,我才能明白,這對父子的相處模式,為什麼是互怼。
吳鎮宇是老來得子,今年他已經61歲了,費曼才14歲。
他擔心自己無法陪伴費曼經曆人生的每一個艱難時刻,便想提前教會兒子應對的方式:老爸嘴巴這麼毒,我相信他在學校裡不會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吳鎮宇的“互怼式陪伴”中,費曼從一個内向敏感的小孩,變成活潑開朗的“搞笑男”。
他喜歡黑爸爸,對待朋友卻十分講義氣。
天天戀情曝光後,受到了很多網絡暴力,費曼在投票中表達了對網友的不滿:
好的教育,不是模闆式的按部就班,而是在陪伴中看到孩子的獨特,挖掘孩子的每一種可能。
一個家庭最好的節奏,就是與孩子手牽手,一起向前走。
諾一:
混血兒卻有中國魂
别的孩子上《爸爸去哪兒》都帶着自己的爸爸,諾一卻帶着自己的“兒子”。
劉烨做任務崩潰,諾一撫摸着他的臉,安慰道:“别難過,我是你媽媽。”
劉烨選到了最差的房子,癱在床上生無可戀,諾一扛起家庭的重任,掃地拾柴火。
看了這幅場景,誰不想為他們洋洋灑灑寫一篇專題報道:《勤勞小夥的癱瘓爸爸》?
為了拿到食材,他頭朝下摔進箱子裡也不怕;
擔心爸爸無聊,他還會編個小故事:“觀音菩薩勸我跟你一起聊會兒天。”
能文能武,能當爸爸也能當媽媽。
難怪,諾一的推薦歌單簡介是:“當個男人要堅強”。
諾一之所以沒有明星的架子,能用平常心對待艱苦的生活環境,樂觀勇敢地面對一切挑戰,與劉烨的教育理念有關。
他不想給諾一強加明星光環,便把孩子送到了家門口的普通小學。
他不願意讓孩子過早地擁有富貴貧賤的觀念,所以很少穿大牌。有一次,劉烨發現保姆教諾一辨認豪車,當場就辭退了她。
比起物質,他更注重對孩子的精神教育。
他和妻子從小帶諾一讀《三字經》等國學經典,《西遊記》成了諾一的最愛,房間的牆面上貼滿了《西遊記》的貼紙,角落裡整整齊齊擺着《西遊記》的人物皮影。
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諾一成為了一名小小護旗手。照片中他站得筆直,一臉自豪與認真。
如今的諾一,也有了小大人的模樣,更加成熟穩重。
和妹妹一起參演話劇。
不急不徐地講述着自己對表演的見解。
作家小霍丁·卡特曾這樣闡釋過自己對于遺産的看法:
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産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根”是面對困境的信念,“翅膀”是适應困境的能力。
父母給孩子的精神财富,才是能伴随孩子一生的事物。
這些從小在聚光燈下長大的05後男孩們,如今都長成了令人驚喜的樣子。
他們敢于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大聲說出自己的愛意。而這一切,離不開他們父母的努力。
作為70後、80後,他們也都或多或少有過童年的創傷,但幸好,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療愈了自己。
從他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啟發:
1. 比起關注孩子做什麼,父母要更關注孩子的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的矛盾緣于不同的認知,如果用父母的标準去批評教育孩子,隻會讓孩子更加逆反,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
事情有對錯,但感受沒有。在評判孩子之前,父母應該像張亮一樣,先試着換位思考,将自己代入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的世界。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2. 比起望子成龍,父母要明白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同一年齡段的孩子,表現也可能天差地别。與其給孩子打上“你不行”的标簽,不如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孩子用自己的節奏成長。
畢竟,教育不是工業,而是農業。前者隻能生産出單調的模闆,後者能開出五顔六色的花。
霸總如康康,搞笑如費曼,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獨特的優點。
3. 比起要求孩子做什麼,父母更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
比起喋喋不休地講大道理,孩子更在意父母做了什麼。用自己的改變,去引導孩子進行改變,是每一位父母終身的責任。
“你好我也好”的氛圍,能讓一個家庭,始終積極向上。
《爸爸去哪兒》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能讓每一位父母,都少一點焦慮,多一點信心。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成就自己的一番天地。
作者:李耳耳,來源:麥子熟了,新中産,新青年,新女性,傳遞美好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