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創天幹地支來計時,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十二地支中的每一個字都有時間意義,而且造字的本義也一定和時間有關。十二地支用以精确地表示一年四季中的月份及其節氣,還可以精确地表示一日當中的十二時辰。
“子”代表一年當中的仲冬之月,節氣為大雪、冬至,子正即為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子亦代表一日當中的“夜半”之時,即23時~1時之間,子正即為0時整。“子”字的本義就是指下一代,指小孩了。子是生機和希望的重現,象征陽氣複來。《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為稱。”《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為稱。”這種解釋是十分正确的。仲冬之月一般在農曆的十一月份,冬至時陰極而生陽,同理,夜半時亦為陰極而生陽矣。陽始生,陽氣雖弱卻一天天漸長,如子生而漸長也,故以“子”代表陽氣初生之時。
“醜”代表一年當中的季冬之月,節氣為小寒、大寒,醜正即為大寒日;醜亦代表一日當中的“雞鳴”之時,即1~3時之間,醜正即為2時整。“醜”字甲骨文,是手指并擾而握持狀。是扭、紐等字的初文。《說文》曰:“醜,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醜,亦舉手時也。”“醜”代表雞鳴之時,雞鳴之時,是人開始蘇醒卻未動之時。雞鳴之時并不是起床時間,“聞雞起舞”是特别勤快的人或有志者才能做到。一般人聽到雞鳴,開始蘇醒,但眼睛不睜,身體也不會馬上坐起來,還處于迷糊狀态,隻是手會微微動一動,但手指還并在一起未張開,故用“醜”來表示這時的狀态,“醜”象手,指相連也,象握持狀。手指握在一起還沒有張開,說明還沒有開始勞作,故醜代表蘇醒之時。
“寅”代表一年當中的孟春之月,節氣為立春、雨水,寅初為立春日,寅正為雨水日;寅亦代表一日當中的“平旦”之時,即3~5時之間,寅正即為4時整。“寅”字甲骨文字形從人在宀下,雙手在腰間,是起床穿衣的形象,故寅代表起床之時。《說文》:“寅,髕也。正月,尚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于下也。”這種解釋就牽強而讓人莫名其妙了,實際“寅”就是起床穿衣的形象。平旦之時,正是人起床穿衣而未外出的時候。“宀”指家中,人在家中,雙手在腰間不是提褲就是束帶,為起床之象。
“卯”代表一年當中的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春分,卯正即為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而趨北;卯亦代表一日當中的“日出”之時,時間在5~7時之間,卯正即為6時整。《說文》:“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這種解釋屬硬着頭皮強解,沒有點破實質。實際上,“卯”與“榫”是相對應的概念,是一種木結構,凸者稱榫,凹者稱卯。木結構之凹者稱卯,而木之凹處常有蟲卵。《禮記·月令》雲:“(仲秋之月也),蟄蟲壞戶。”蟄蟲壞戶就是指秋蟲咬破門窗産卵。蟄蟲秋天産卵,春天則卵出。《禮記·月令》雲:“是月(仲春之月)也,陰陽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卵”就是卯間有蟲所産子之象,而卯在這裡就是卵中蟲出而盡之象,故以卯代表萬物出達的仲春之月或日出之時。
“辰”代表一年當中的季春之月,節氣為清明、谷雨,辰正即為谷雨日;辰亦代表一日當中的“食時”之時,時間在7~9時之間,是古人吃早飯的時間,辰正即為8時整。《說文》曰:“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靁(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筆者認為,“辰”當從衣而破,蟲在内也,乃為蟲蛻皮象。蟲蛻一次皮就會更長大些,引申指膨脹、擴張、壯大的意思。季春之月,正是萬物壯大之時;食時,正是吃早飯時間,吃了飯肚子就會膨脹,故用“辰”來代表季春之月和食時。
“巳”代表一年當中的孟夏之月,節氣為立夏、小滿,巳初即為立夏日,巳正即為小滿日;巳亦代表一日當中的“隅正”之時,時間在9~11時之間,巳正即為10時整。《說文》曰:“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筆者認為,“巳”并非指蛇,而是指蚯蚓。《禮記·月令》雲:“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内。”又雲:“(孟夏之月)蝼蛄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春天萬物出達,于季春之月則盡達,無有内者,然遲出者莫若蚯蚓,蚯蚓是在孟夏之月才出,故以“巳”代表孟夏之月。
“午”代表一年當中的仲夏之月,節氣為芒種、夏至,午正即為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高度角達到極大;午亦代表一日當中的“日中”之時,時間在11~13時之間,午正即為12時整,日影達到一天當中最短。《說文》:“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筆者認為,“午”是指示字,從幹而指示其頂。“幹”就是測日影的木杆,指示其頂表示太陽照到其頂,太陽高度角達到當日最大值,日影達到當日最短時。那麼為什麼不指示杆頂正中而是偏向左呢?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太陽準是偏于南方,從來沒有直射過頭頂正中。“午”的本義就是指太陽升到頭頂最高處,日影達到一天中最短的時候。
“未”代表一年當中的季夏之月,節氣為小暑、大暑,未正即為大暑日;未亦代表一日當中的“日昃”之時,時間在13~15時之間,未正即為14時整。本、未、末三字皆為指示字,木為樹,本指示樹根,末指示樹梢,未指示樹中,故“未”有樹中蔭涼處之義。日昃之時,太陽偏西,陽光雖毒,陰生其中矣,故言昧。季夏之月,處夏秋之間,在四季之中,五行屬土,物始育子實,雖不成熟,嘗之有滋味也,故言味。“未”在樹中有陰涼,表示陰氣始生,故很能代表季夏之月和日昃之時。
“申”代表一年當中的孟秋之月,節氣為立秋、處暑,申初為立秋日,申正即為處暑日;申亦代表一日當中的“晡時”之時,時間在15~17時之間,申正即為16時整。立秋之後還有一伏,天氣毅然炎熱,立秋後的伏天是夏季的自然延伸,故申者,伸也。孟秋之月,在一年四季之中,五行屬土,北鬥鬥柄指向西南,于卦位為坤,故申者,坤也。《說卦傳》曰:“坤,地也,萬物皆緻養焉。”孟秋之月,正是萬物哺育後代的時候,晡時也正是人們吃晚飯的時間,養在其中也。
“酉”代表一年當中的仲秋之月,節氣為白露、秋分,酉正即為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而趨南;酉亦代表一日當中的“日入”之時,時間在17~19時之間,酉正即為18時整。仲秋之月,萬物成熟,天下豐收,故有餘糧可釀酒。“酉”就是酒的初文,酉從西而示之,“西”的古字形就是酒壇的形象,從西而示之就是指壇中的酒。仲秋之月是釀酒的季節,故以“酉”代表仲秋之月。
“戌”代表一年當中的季秋之月,節氣為寒露、霜降,戌正即為霜降日;戌亦代表一日當中的“黃昏”之時,時間在19~21時之間,戌正即為20時整。季秋之月,五行屬金,萬物畢收,天道肅殺。“戌”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柄利斧,象征肅殺,故能代表季秋之月。
“亥”代表一年當中的孟冬之月,節氣為立冬、小雪,亥正就是小雪日;亥亦代表一日當中的“人定”之時,是人安定入睡的時間,時間在21~23時之間,亥正就是22時整。立冬之後,萬物閉藏,許多動物都進入冬眠狀态;人定之時,人也進入了睡眠狀态。“亥”字古字形,當為動物藏頭縮尾的冬眠狀态,引申而泛指睡眠狀态,故能代表孟冬之月和人定之時。
到這裡,地支十二個漢字就闡述完了。這十二個漢字的闡述解釋基本是筆者的主觀臆斷,與傳統的、權威的解釋多有差異,僅供參考。大家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讨論,以求真知。
(文章為子夏故壇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