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264對人的包容?上節課,我們講了孔子的自修之道,主要講了賢能的自修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就是在不斷地學習、模仿、反省、完善過程中,逐漸提高的,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264對人的包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節課,我們講了孔子的自修之道,主要講了賢能的自修。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就是在不斷地學習、模仿、反省、完善過程中,逐漸提高的。
才華和能力,是我們面對人生挑戰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不同能力的人,生存空間不同,生存狀況也不會相同。這個能力是什麼?更通俗來說,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效果好不好,數量多不多。
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而一個人身處社會,常在多個角色之間轉換,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所謂做人難,就是說要兼顧各種問題的解決,縱橫捭阖才行。
基本的兩個場景就是事業和家庭,在外工作行走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多種多樣,面對的挑戰也是層出不窮。在家裡一樣不輕松,相夫教子,既要養家糊口還要妻賢子孝。
問題多多,挑戰多多,各個都是無法逃避的。所以,上一節裡,孔子說自己會身在其中,忘我投入去調整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沒有閑暇去顧及别人。
人,終究能力有限,人人都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是挫敗感最強的時候了。
認知到自己能力的有限,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會鑽牛角尖,陷入死胡同,會及時向外界尋求幫助。因為解決問題隻有兩條基本途徑,自己解決和找人幫你解決。
保險就是後者,在遭受重大風險時,自己無力承擔,通過保險轉嫁給衆人的一種互助方法。
所以,賢能是獨立自主基礎上,還要懂得借助他人的外力,兩者并不沖突。就像西遊記孫悟空,從頭到尾,降妖伏魔,沒有幾次是自己能力所及的,更多的都是打不過之後,去天上搬救兵。
能得到别人幫助,有人願意幫你,也是一種能力。怕隻怕衆叛親離,落得一個孤家寡人,沒有人願意出手相救。
人家願不願意幫你,就不僅僅是看你的才華和能力了。因為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自然重點就從才華變為德行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裡的道,說的就是一個人的德,而不是才華。
子曰:“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所以,孔子說一匹千裡馬之所以稱為好馬,不僅僅是因為它有日行千裡夜行八百的腳力,還因為它有與人為善,護主愛主的品德。
那些不能馴服的野馬,腳力同樣了得,但它們會傷人,不懂得配合,更不會憐惜主人。這樣性情的馬,腳力再好,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稱它是好馬。
所以,一個人的才華是對事的處理能力,一個人的德行就是與人的合作能力了。有才華的人不怕事兒,有德行的人凝聚人。
我們常用理工男,去形容一心鑽研在才華上、缺少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他們日後要走上領導崗位,德行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與人交往遠比專心做事要難很多。面對相對穩定的機器和工具,隻要調整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面對瞬息萬變的人,難度就要大得多。
所以,能駕馭汽車飛機甚至宇宙飛船的人,未必能搞定一個人。這是兩種思維,與機器在一起不需要共情,足夠熟悉了解就能駕馭。
開車一定比交友簡單得多,機器可以全聽你的指令,而人就未必,難以捉摸。女人心海底針,女人臉四月天,說的是女人的善變和不可捉摸。
其實,男人也如此。所以,越是不可捉摸的,未知的不确定就越多,也就越危險。你看,那些貪腐的大案要案的偵破,大都是從内部攻破的。
曾經的山盟海誓,轉眼之間就會成為喪命之源。那些相濡以沫,肌膚手足,一旦反目成仇,傷害至極。與人交往,就會存在這樣的風險。那該怎麼辦呢?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請教孔子,以德報怨對不對?就是别人對我不好,傷害我,仇恨我,怨恨我,我寬厚仁慈對待他們,不計較不怨恨,對不對?
孔子說,如果你用德去回應怨,那用什麼去對待那些對你好的人呢?總不能好人壞人你都用同樣的愛對他們吧,這是不是對好人不公平。而且弄不好,還會委屈自己,内傷嚴重。
以德報怨很難駕馭,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搞不好,就變成一個讓壞人變本加厲欺負的對象。他們非但不會自我悔改,反倒因為你的軟弱可欺更加氣焰嚣張。
所以,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因為他們不配。那麼孔子主張怎樣去做呢?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就是用公平正義去回擊壞人、仇家,用俠義大道糾正他們,而不是一忍再忍,更不能忍氣吞聲。從這裡就能看出孔子的俠肝義膽,難怪子路這樣的俠士也會崇拜他。
人善被人欺可能就來自于這裡。注意,這裡的以直報怨的直,是正直、正義、直率,并不是歪門邪道、陰損狡詐,更不是以怨報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用公平正義的手段對付壞人,孔子是有着樸素的法律意識的。把壞人繩之以法是對的,不能濫用私刑,甚至動手殺了他,這就叫以怨報怨了。
而那些對你好的人,你自然要以德報德,用心交心,以心換心。注意,是以德報德,而不是以利報德。利益就是交換,不是感恩有德,有沒有心和有沒有利還是有區别的。
對你好的客戶,信任你的人,你是怎樣對他們呢?重在心裡有沒有他們,而不是用小恩小惠的方式。這裡的學問就大了。
因為利益和恩惠,與德是有交叉的,他們是德行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對一個人好,總不能空口白牙隻靠說吧?說對一個人好,還是要具有表示的。這種表示,就會有利益的體現。
和僅僅是利益交換不同,這種以德報德重在動機而不在形式。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誰都不理解我呀!人世間尋得一個知己恐怕無望了。孔子是沒有管仲的好運氣,既沒有鮑叔牙那樣的至交,也沒有遇到齊恒公那樣的明君。
子貢聽老師如此感慨,就問到,為什麼您說沒有人理解您呢?孔子說,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凡事身體力行從實踐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做到通達。恐怕隻有上天才能真正懂我吧!
不怨天尤人,下學上達,這就是孔子的德行了。做到了這一條,就配得上與蒼天做知己了。人在做天在看,至少會有一個朋友的,是不是?
不怨天尤人,就是從來都不去挑别人的毛病,不會總是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天天牢騷滿腹。
下學上達,就是要腳踏實地從自我改變做起,不斷練習,逐步提升到達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用下學上達,去解決一切問題,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是适合的方法。
對事就提升才能,對人就是自修養德,才華橫溢、德高望重,自然可以與參天做朋友了。這裡也體現出孔子的浪漫主義情懷,内心豐盈,從不孤單,也不會自艾自憐。
這也是中國文人自命不凡、清高自潔的鼻祖了。我們不需要傲氣,但這種傲骨還是要有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