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行業流傳着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賣你是講人情,400賣你是講行情。”眼鏡行業的“暴利”似乎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Q1:出廠價隻要10-20元?
“即便千元的眼鏡,成本最多也就數百元”這樣的說法已經不新鮮,而且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對于說法的真實性,深入探究仍然很有必要。
據凱珩資本調查連鎖眼鏡店“博士眼鏡”的經營數據所示,鏡片平均采購成本不到 29元一片,而鏡架的平均采購成本也不到90元一副,一副眼鏡進貨成本也不到130元。可見博士眼鏡的鏡片的加價倍數近 10 倍,鏡架的加價倍數約 6 倍。
分析還指出,博士眼鏡連鎖經營規模較大,對上遊的博弈能力較強,采購成本應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相對而言,行業内其他眼鏡店采購成本更高,但按鏡片50元/片,鏡架150元/副來算,售價依舊是翻倍的。乍眼一看,簡直是暴利行業。
Q2:千元眼鏡,羊毛都去哪兒了?
關鍵在于:采購價不等于成本價。
每副眼鏡除了用材本身的成本,還背負着租金 設備費用 品牌經營成本 經營費用 人工 稅費。其中最大的支出是設備,驗光機、磨邊機、測光儀等,初期投入至少要數十萬元;其次是用人成本,一個好的驗光師非常重要,如果配鏡或者裝鏡片時,瞳距稍有不對應,都會導緻最終的佩戴不舒适,甚至令度數加深。小編就因為首次配鏡瞳距有問題,之後去的都是三甲醫院驗光,一個流程下來得去兩次,費用高昂。
所以眼鏡單副成交雖然确實暴利,但實際上一家每日能售出2-4副眼鏡門店,月利潤可能隻有幾百元。凱珩資本調查到的數據中,像博士眼鏡這樣有相當規模的連鎖店,總的經營淨利潤率不到10%,淨利潤的絕對額也才不到6000萬元。
而且,眼鏡的市場需求總量低,一般國人的使用習慣是一個人一副眼鏡用個一年半載,很少有一人一年配幾副的,更别說能不配就不配的那些人了,一般一天下來就賣出了幾副眼鏡;但眼鏡又是較為必須的産品,這就導緻眼鏡店為了消化高昂的運營費用,會被迫提高單價來回本。
Q3:省錢又放心的眼鏡應該怎麼整?
不過,能省的錢還是要省的,到底怎麼買才能買到物美價廉眼鏡呢?現在告訴你!
1. 選好店鋪。店鋪第一看口碑,第二再看設計;口碑主要決定配鏡的準度,設計是讓人願意付錢給溢價的部分。眼鏡店一般在傳統眼鏡店和快時尚眼鏡店之間做選擇。
傳統線下眼鏡店有的也開了網店,如寶島眼鏡,能夠線下試戴再網上篩選,而且這些眼鏡店一般有驗光 配鏡的完整流程,配鏡非常方便,适合直接去配鏡,也可以網上買好鏡架再去配,這些眼鏡店一般收費較為合理。當然最便宜的多是純線下的小店,一些“老字号”的配鏡準度也非常高。
而部分快時尚眼鏡店,商業模式沒有本質變化,但是品牌溢價過高,眼鏡質量也經常與快時尚“接軌”,不僅配鏡不準,鏡架用了一年就因為脫鍍、變形等問題需要更換了,比如某些大商場裡的眼鏡店就經常被消費者抱怨容易出現問題。這就需要消費者認真辨别,畢竟給設計買單完全可以,但隻買了個設計就不劃算。
2. 将配鏡流程模塊分開。驗光、買鏡片、買鏡架、配鏡四大步驟可以選不同的渠道。
醫學驗光準确,還能順道做個眼科年檢,隻是價格較高還費事;普通驗光省事,但如果不是口碑好的店,有測不準的風險,尤其是青少年更為建議醫院驗光。配得好的眼鏡還能延緩近視加深速度,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換鏡頻率,還省了錢。
驗光後拿着“處方單,就可以到網店、線下門店選購鏡片或鏡架,如果決定直接在網上配好,可以在電商選購完整的一副眼鏡;而想要享受門店服務的(如試戴調整、包修理等),可以網上選好鏡架,再到門店選鏡片配鏡,當然先買好鏡片再到門店選鏡架也可以。這樣就能自己控制預算,不用在店裡被“趕鴨子上架”選超出預期價格的鏡架或鏡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