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漢朝的察舉制,還是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方面都差了一些公平。動辄滿朝諸公皆出身世家,庶族寒門子弟沒有進身之階。自從隋炀帝開創科舉制後,經過唐朝、宋朝的完善,到明清時期,趨于頂峰狀态。從隋朝到清朝,科舉取士的制度傳承了十三個世紀,對曆史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考生看榜
一、 學而優則仕任何制度的出台必定有一定的背景基礎。隋唐時期,庶族地主階層掌握的經濟資源越來越多。當他們有了經濟實力之後,他們對政治也有了追求,他們需要有更多的話語權,他們迫切地希望有一種公平的環境可以讓他們進入仕途。就在這種環境下,科舉制應運而生。
科舉制出現之後,門戶之見有所削弱,庶族寒門子弟即使出身條件沒有士族優越,但是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讀獲得進入仕途的機會。隻要符合報名條件,他們就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和士族子弟公平競争,再也不會出現士族子弟一家獨大的局面。科舉制或許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相對前代的選官制度而言,公平性還是有很大保障的。
科舉制讓庶族寒門子弟有了追求和希望,他們可以有機會讓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家族更上一層樓,他們也可以為天下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的心中少了許多對舊制度的不滿情緒,他們可以和天下人一起建造美好家園,共享太平生活。
考生應試
二、 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制出現之前,朝廷選官基本由世家大族所操控,比如九品中正制,世家子弟隻要擔任了中正官,就可以替朝廷給人才定品級。時間一長,那些被定為上品的人才哪裡還記得朝廷的恩德?世家大族将這張選官制度發展成打造關系網的利器,今天王家幫謝家,明天謝家幫顧家,一來二去,不是門生關系,就是姻親關系。
本來世家都是以家族的形式獨立存在的,結果卻結成了勢力錯綜複雜的一張大網,皇帝無論是想動謝家,還是王家,都不能隻考慮一家,而得考慮很多家。皇權被世家所掣肘,甚至還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事情。
科舉制出現之後,考生們不僅需要參加由各級主考官主持的各級考試,還得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才能通過最後一關。考生們一旦成功考中進士,那就成了天子門生。皇帝與人才之間有了更直接的關系,而且這些人才都是散亂的,再也不像原來一般,隻限于一些世家大族,皇帝有了更多的選擇,皇權得到了保障。
隋唐時期的士大夫
三、 促進吏治發展任何圈子或者個人,隻要沒有了競争,那麼就睡如同死水一般。科舉制出現之前,世家大族們不需要考慮由庶族寒門子弟來和他們争奪政治資源。他們可以一邊當官,一邊遊山玩水,因為他們就算履職情況不夠優秀,也很難被處罰,來來去去,都是他們世家大族的人。
魏晉時期,世家大族雖然也産生了很多人才,比如王羲之等人。然而他們的履職情況又如何呢?天下還未安定,大量的百姓還生活得很貧困,他們作為朝廷的官員,卻把大量的時間拿來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而是制度和環境的問題。
科舉制度出現之後,世家子弟也有了危機感,一旦他們不盡職,随時有庶族子弟可以頂替他們。相比而言,庶族子弟憋悶了幾百年,他們一旦進入官場,那真的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敢于進取,敢于為天下百姓發聲,使得吏治情況得到了很大的好轉。
科舉之路
四、 月有陰晴圓缺縱觀曆史,再好的制度,隻要時間長了,必然會滋生出很多問題,比如井田制、府兵制等。科舉制雖然對曆史的發展起到了很多積極影響,但是随着時間的發展,弊端也越來越多,比如明清時期的八股文章,考生們隻需要按照規定格式寫好文章就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教條主義的人才培養機制。
換句話說,文章寫得好,不見得就能做好官,更加不用談科技文化方面的創新了。讀書就是為了考科舉,考科舉就是為了做官,對于知識就差了些求真的态度,多了一些功利心。
有句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官員很多就隻配回家賣紅薯,他們種的很多人不是不想為民做主,而是不知道如何為民做主,他們的所學都是為了科舉考試,對于天下大事沒有太多的見解和看法。
良莠不齊的官員
結語制度的本身其實很難說好壞,隻是看制度能夠合時宜,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制度,科舉制傳承了一千多年,雖然中間有過很多次的改革,但是都是換湯不換藥。時間一長,問題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隋書》
《中國通史》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