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中國曆史上,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就開辟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廣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斯裡蘭卡。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到了紅海和東非海岸。這在中國文獻和阿拉伯文獻中都有記載。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9年兩次乘商船到達桑給巴爾。 《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忽必烈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訪問馬達加斯加。這些為以後中國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元代以前中國西航的遠洋航線,船舶基本上是進行沿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遠洋航行出現了實質性的突破,開辟了一些新航線,形成了多點交叉的海上交通網絡。
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台灣海峽和南海,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裡。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裡。
如開辟了古裡到溜山到東非索馬裡摩加迪沙(木骨都束)、蔔喇瓦、肯尼亞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曆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