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這本書怎麼樣? 康熙大帝年少繼位,殺鳌拜,平三藩,收複台灣,開辟康雍乾盛世,可謂一代雄主而他能有如此成就,和他從小即博覽群書,求知若渴很有關系曾經曆時16年,每天跟随名臣鴻儒學習治國之道而對于濃縮曆代王朝興衰成敗經驗的曆史典籍,康熙更是情有獨鐘除了花費大量時間閱讀,也曾對一部經典史書全文批注,留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這對于康熙治國理念的形成至關重要這部史籍便是《資治通鑒綱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康熙大帝這本書怎麼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康熙大帝年少繼位,殺鳌拜,平三藩,收複台灣,開辟康雍乾盛世,可謂一代雄主。而他能有如此成就,和他從小即博覽群書,求知若渴很有關系。曾經曆時16年,每天跟随名臣鴻儒學習治國之道。而對于濃縮曆代王朝興衰成敗經驗的曆史典籍,康熙更是情有獨鐘。除了花費大量時間閱讀,也曾對一部經典史書全文批注,留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這對于康熙治國理念的形成至關重要。這部史籍便是《資治通鑒綱目》。
康熙對《資治通鑒綱目》的批注,從總結曆史成敗的經驗教訓出發,往往發人所未發。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岚曾點評康熙的這些批注:“我聖祖仁皇帝(即康熙),默契春秋謹嚴之旨,于事之可法可戒,或傅會失實不衷于理者,詳加批論,凡百有餘條。所以考古鑒今,析疑征信用垂奕祀者,洵非往代儒生,拘文牽義、蠡測管窺之流所能拟議矣。”
試舉一例:
(南北朝時期,公元456年)二月,魏主立其子弘為太子。
魏主立子弘為皇太子,生三年矣。先使其母李貴人條記所付托兄弟,然後依故事賜死。
康熙禦批:齊家乃平、治之原,太子為國家之本。選建儲位,則其母必素被刑于之化者矣,借以養育青宮,禆益匪淺。稽諸往牒,如申生之母尚在,則骊姬之谮不行,晉國之家庭、骨肉豈至有慘禍耶?漢武帝欲立太子,乃先賜鈎弋夫人死,特有懲于呂後之故,而耄年計拙,遂至因噎廢食也。至北魏時,競相沿為故事而踵行之,使其子以得立而喪母,将必有大不忍于其中者。嗣服繼統之日,欲以孝治天下,能無隐恫哉?夫漢武固雄材大略之主也,而舉動不常,流弊一至于此,惜哉!
不難看出,從一事延伸出治國的一個關鍵因素,從曆史的縱深來分析,康熙真可謂眼光遠超常人。而康熙為什麼專門點評這部《資治通鑒綱目》呢?這又是怎樣一部書?
《資治通鑒綱目》的産生,從名字看就知道,和另外一部重要史書《資治通鑒》大有關聯。《資治通鑒》編成于北宋年間,當時司馬光因深感千餘年史書至多,卻沒有一部簡明系統的通史,為幫助帝王更方便鑒古知今,從而編撰《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編成,共294卷,約300萬字,與原來的曆代史書總計為3000萬字相比,确實減少了十分之九。但是像這樣的大書,要在短時間将其通讀一遍還是非常困難的。另外,《資治通鑒》采用編年體,記事如流水賬,往往無頭無尾,沒有曆史基礎的讀者,真正要弄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正是基于這樣的困境,南宋大儒、被後世稱為“孔子之後第二人”的大儒朱熹便産生了在此基礎上編撰一部更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資治通鑒綱目》的想法。
曆經二十餘年的打磨,在弟子趙師淵等人的協助下,《資治通鑒綱目》得以成稿。而這全新的中國通史,起訖時間遵照《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史實,内容僅為《資治通鑒》的五分之一,綱舉目張,好讀好查,亦補充胡安國、歐陽修、範祖禹、楊時等諸多曆史大家的史評,更明白清晰。其開創的獨特編撰體例,亦風行一時,被後世不斷模仿,被稱為“綱目體”。因書名而成為一種編撰體例的命名,也是絕無僅有。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對綱目體甚為推重,“此法很容易,很自由,提綱處寫斷案,低一格作注解,在文章上不必多下功夫,實為簡單省事的方法。做得好,可以把自己研究的結果暢所欲言,比前法( 指《通鑒》編年紀事法) 方便多了……這體的好處,文章幹淨,叙述自由,看讀方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