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盡說“供給側”!作為一個學術範兒”的經濟學名詞,“供給側”近期頻頻刷屏。近日,高層在9天内四次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現在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十天内四提供給側改革
11月10日 在中央财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1月11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11月17日 李克強總理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産業邁向中高端,圍繞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均衡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形成綠色低碳的新增長點,實現提質增效、生态良好的發展。”
11月18日
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币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适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1啥叫供給側改革?對“刺激政策”說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需求側改革的措施,更側重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更側重增強企業長期發展的活力,更注重經濟長期持續平衡和可持續的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需求側改革又是什麼鬼?
需求側改革
認為需求不足導緻産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币和财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産出達到潛在産出。
供給側改革
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産出回歸潛在産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産能力即提高潛在産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還沒看明白吧?簡單的說就是,需求側強調宏觀調控,而供給側則強調市場的自動調節。所以供給側改革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2為何供給側改革?國内外經濟形勢大變
中央财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詳解供給側改革
中央财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之所以推動供給側改革,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
世界經濟“帶不動”
過去全球市場一定程度上是靠一些發達國家的高債務來支撐的,這使得我國建立起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然而,如今發達國家紛紛去債務化,靠債務支撐的世界市場縮窄,我國的産能一部分變成了過剩産能,出口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不僅如此,過去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從産業分工走向了提供需求、提供供給、提供資源之間這種大分工,部分國家成了淨消費國,部分國家成了淨生産國:
●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醞釀、正在加快
●發達國家在推進再工業化
●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自身的工業化
●我國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變化,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
我國當時靠勞動力低成本這樣一些比較優勢,成就了中國制造,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然而現在,能引進的經濟技術差不多都引進了,但是依靠自身的創造力來創造新供給的能力還不夠強。
因此,世界經濟對我們的帶動力沒有以前那麼大了,我們的增長、貿易及投資等發展機遇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更重要的影響因素來自國内
楊偉民表示,從國内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也面臨諸多矛盾風險疊加、風險隐患增多的嚴峻挑戰。目前我國的經濟仍在下行,工業品的價格在持續下跌,企業效益下滑:顯然這些問題已經很難再用需求不足來解釋了,擴大内需,特别是擴大投資的效果開始遞減了。現在的問題,雖然也有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可能不在需求側,供給側的重要性凸顯。
3供給側有啥問題?高成本是緻命傷
談到中國當前的供給體系和結構,楊偉民稱他個人認為之至少有六方面問題,從而帶來了目前經濟下滑、投資減速、價格下跌和效益下滑等情況。
第一我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具有外向型的特點。
但現在外需減少了,有些産業産能過剩了。雖然轉向内需是一個方向,但需要經曆一個痛苦的過程,有些産業或行業甚至可能無法轉向内需。
第二過去國内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供給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國内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變化了的消費結構。
“大家都看到的一個事實是,同一件産品出口的品質就高一些,賣給國内的品質就差一些,迫使很多中等收入群體出國買‘中國造’”,楊偉民說。
第三過去供給體系能适應排浪式消費,但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能力相對比較差。
所以,雖然總量上産能沒有問題,但結構上存在着花色、品種、規格、安全性等滿足不了消費需求,緻使有些消費流向了國外。
第四有些産業的産能已經達到了物理性的峰值。
也就是說,價格再怎麼降,産品也很難賣得出去;再怎麼擴大投資,需求也很難消化現有的産能。同時有些産業,達到了資源環境約束的承載能力峰值。也就是說,如果以全球消費量為我們自己的産能峰值的話,我們就不得不忍受更加嚴重的霧霾。
第五我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呈現一種中低端産品過剩,高端産品供給不足的狀況。
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同時存在着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比如說平闆玻璃我們嚴重過剩了,但電子用的平闆玻璃、電視用的大平闆等我們還是不能生産。
第六企業生産經營成本提高過快。
有些方面的成本,不僅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甚至高于高收入國家了,表現出某種叫‘未富先貴’的現象,國民收入還是中等收入的,但生産經營成本卻達到了高收入國家的水平”,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産能過剩,産品不好賣,另一方面成本進一步提高,企業兩頭受壓,削弱了企業特别是實體經濟企業的盈利能力,所以說高成本是供給側最緻命的硬傷。
4供給側怎麼改?“5 4 3”行動方案
經濟結構性改革也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楊偉民表示,基于此,中央财經領導小組在第11次會議上提出了“5 4 3”的行動方案。
“5”大政策支柱
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
與過去的我們的思路相比,新增加了産業政策要準、改革政策要實這麼兩條,這兩條也主要是針對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
“4”個殲滅戰
化解過剩産能、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化解房地産庫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目前對于整個中國經濟,大家普遍關注GDP增速的下滑,其實最具挑戰性是工業企業盈利水平的下降。工業企業盈利負增長已經持續一年多時間,其主要原因就是産能過剩,特别是鋼鐵、鐵礦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業部門,産業過剩很嚴重。PPI已連續40多個月負增長,這五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70%到80%。
“3”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第二個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三個原則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5不是否認“三駕馬車”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
劉世錦表示,供給側改革提法與“三駕馬車”并不是替換關系。
供求是雙方面的一種平衡關系,供給側方面的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也是在解決需求的問題。比如減産能,兼并重組實際上是調整供給結構,把不需要的供給減下去,同時創造市場需求。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也是這樣,放寬準入的同時就是在擴大投資。制造業的增長以及轉型升級,服務業的發展,都是通過供給側的改革以創造出新的需求。總的來說,解決供給問題的同時,也是創造新的需求,而且這種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實在、更具有可持續性。
北京商報綜合中國經濟網、中國日報、華夏時報、一财網報道。
精彩回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