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4:32:02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1

用于制造樹皮布的石拍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2

用石拍拍打樹皮纖維制成的樹皮布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3

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4

公衆考古志願者們在田野考古現場。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5

唐際根(右)在清理出土文物。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6

鐘雯(右)在考古發掘現場。

三星堆遺址考古最近一次發掘時間(公衆考古來了想去三星堆發掘文物嗎)7

公衆考古志願者在進行文物整理。

你能想象如果有一天自己到殷墟、三星堆的遺址坑裡清理文物是什麼感覺嗎?近年來,公衆對考古的熱情持續高漲,《中國考古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等文物節目吸粉無數,“考古盲盒”火遍全國,去年三星堆更是成為國内考古界“頂流”。如今不少熱愛考古的年輕人直接報名成為公衆考古志願者,近距離走進考古現場,認土層、分器物、清墓葬,沉浸式體驗考古樂趣,原本深藏在“象牙塔”裡的考古與公衆的距離正越來越近。

廣東省考古科研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東省在公衆考古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省的很多重大考古項目都有作為“外行”的普通公衆參與。公衆考古,正讓越來越多公衆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除署名外)

公衆考古“不缺人” 志願者要經過三輪筆試

“我想到公衆考古會火,但沒想到會這麼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是國内公衆考古的早期踐行者。每年都有上百名公衆考古志願者跟着唐際根忙碌在考古現場。“從來不怕找不到人。每次發布招募消息,基本上兩天就報滿了。”唐際根說。

2017年,唐際根南下深圳,成為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席教授。作為該校文化遺産中心負責人,他在這裡找到了踐行公衆考古的新沃土。過去幾年,唐際根的考古發掘都不設圍牆,公衆可以到現場參觀。“我們的考古必須讓公衆知道。”

最近一個月,唐際根一直在汕尾捷勝鎮的沙坑遺址忙碌着。“唐老師,麻煩看看這個是陶片還是石片?”中午時分他也不休息,手機響個不停,不時有項目組的學員從考古現場發來照片讓他“鑒定”。

唐際根介紹,汕尾沙坑文化被公認為是與仰韶文化同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20世紀30年代,沙坑遺址便引起外國考古學者的關注:1934年,意大利籍傳教士麥兆良在汕尾海邊撿到幾片陶片,引起考古界的注意,這一發現被命名為“沙坑文化”。從去年開始,唐際根與廣東省考古研究院共同組建了汕尾沙坑遺址考古隊。他同樣主張在保護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公衆參與其中。

當然,想要成為唐際根團隊的志願者,需要通過他的三輪筆試,而通過考試後還要參加培訓。“既要保護公衆參與熱情,更要保證考古質量。”當他發出即将招募50名考古志願者的“英雄帖”後,有意向的至少有500人。“公衆對考古的熱情真的太高了。”

據介紹,沙坑遺址的考古資料主要包括距今7000年~6000年以及距今4000年以來兩大階段,而其中距今6000年~4000年之間的還沒有找到。這件事至今困擾着唐際根,當中會否有其他重要曆史信息呢?讓唐際根欣慰的是,他發現沙坑遺址内的古陶片,與嶺南地區的史前文化有密切關系。去年他研究深圳下角山遺址出土的鹹頭嶺文化(距今7000年~6000年間的一支古文化)時,率領科研團隊成功從發現的陶片中提取出動植物混合殘留,其中部分可确定為反刍類動物油脂,并發現有蜂蠟。“這是史前廣東沿海居民飲食生活的重要證據。”唐際根說。

6000年前嶺南人吃啥用啥 “要和公衆一起探究清楚”

讓唐際根和志願者們感到驚喜的是,他們在這次考古中還發現了1件6000多年前的古怪石器,這件石器是團隊中的學員鐘雯發現的。

研究後發現,這件石器實際是6000多年前的一件用來做衣服的石拍。據介紹,6000多年前汕尾、深圳一帶的居民還處在穿“樹皮布”的階段,而這件石器便是那時制作樹皮布的物證。“樹皮布在史前深圳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來讓位于紡織布”。唐際根說,南方科技大學所在的屋背嶺遺址是3000多年前的遺址,這裡便出土了紡輪,而紡織布取代樹皮布的時間大緻在5000多年前。

唐際根說,沙坑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他想通過這個遺址,和公衆一起搞清楚距今6000年到3000年的嶺南人吃什麼飯、喝什麼湯,用什麼器物。他将這一任務作為論文題目,指導博士生專門研究。

唐際根指出,沙坑古遺址極為重要,是研究我國華南沿海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資料。并且,沙坑遺址的文物标本中,折沿繩紋釜數量極大,或反映3000年前汕尾一帶的本土文化已經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這表明在商朝晚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對于理解我國古文化“多元一體”具有重要意義。

将工人、學生帶到現場 零距離接觸商王朝

2009年6月12日,一場特殊的課程——“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公衆考古活動在河南安陽舉行。來自河南、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人、學生、企業家到達安陽,實地觀摩一座大型商代貴族墓的發掘。那次活動的發起人正是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的唐際根。

這次轟動全國的考古活動源于2009年5月,作為研究商王朝的權威學者,唐際根受邀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進行了一次考古講座。講座結束時,他向大家透露,自己正在河南安陽發掘古墓,這個墓葬很有可能是商代貴族墓葬,“如果大家感興趣,下個月可以前往現場觀摩。”沒想到這句話一下子點燃了聽衆的熱情。唐際根和助手随後接到衆多國内考古愛好者的電話,在征得河南省文物局同意和支持後,唐際根對報名者進行了篩選,讓具有一定考古或曆史知識基礎的公衆參加活動。

至今,唐際根仍對當時的盛況記憶猶新。為增加活動趣味性,他還專門從重慶酉陽請來兩名土家族藝術家。當天晚宴上,這兩位民間高手拿着從殷墟摘下來的兩片樹葉,以葉為笛,吹起了一曲《木葉情歌》。“木葉”是“牧野”的諧音,而“牧野”正是當年武王伐商的戰場。兩個看似無關的概念,讓現場頓時活躍下來。“大家在3000年前我們祖先生活的地方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聽着現代的土家情歌,體味古時的‘悠悠我思’,那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

唐際根表示:“考古曾經是比較封閉的小圈子。那一次我們把隻有少數專家才能接觸到的考古現場向公衆開放,效果出奇的好。”數年後,公衆考古迅速火熱了起來,很多文博單位也都設置了公衆考古研究中心。

下探方、刮地層、挖灰坑 為金銀器“洗澡”做标記

宋欣是衆多公衆考古“發燒友”之一,如今在深圳的她已經先後在三星堆遺址、殷墟遺址、良渚古城遺址、四川眉山市江口沉銀遺址等多個考古項目中當過志願者。宋欣大學學的是測繪專業,她有不錯的繪圖和攝影功底,對考古興趣濃厚。早在上大學時,隻要國内的考古研究所招募志願者,她經常會報名。如今她是一名自由職業者,這讓她有充分的時間參與各種文物考古項目。

過去幾年,下探方、刮地層、挖灰坑,宋欣在國内的幾個考古現場都過足了瘾。她告訴記者,很多人覺得考古很神秘,公衆考古則讓考古“走出深閨”。

2020年,宋欣聽說江口沉銀遺址有大量金元寶,經過嚴格篩選,她成為一名志願者。不過她并沒有跟船下水“撈寶”,做得更多的是文物拍照、編号包裝、登記入庫等工作,此外還要進行銀器的清洗、脫鹽、幹燥以及封裝入庫。

當時是夏天,很多工作是在戶外一個竹棚裡進行的,宋欣每天要幹8小時。她至今還記得剛到發掘現場時的震撼:大大小小的金元寶、金冊、銀錠、金首飾、銀塊等堆積如山,有時一天下來就能清理出三百多件金銀器,但這些文物長期浸泡于水底以及遭受泥沙沖擊,大部分表面都被嚴重鏽蝕,看起來鏽迹斑斑。比如長得黑魆魆的“鐵塊”一樣的東西竟是銀錠,讓她感到很驚訝。

宋欣首先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對每件文物制作标簽,以銀錠為例,要注明編号、名稱、發現地、經緯度、深度,如果有銘文的話還要備注好銘文信息,包括工匠名稱,然後用蒸餾水清洗,去離子水浸泡脫鹽,再烘幹、封裝、入庫。“最大的銀錠有50兩,還有其他各類金銀财寶,每天我都要清理各種古錢币。”

宋欣表示,當時看到從水中撈出的銀錠,她和其他志願者都很興奮,但帶隊老師反倒對一段破損的黑色木頭更在意。這段黑色木頭中間是空的,塞進了許多銀子。當時帶隊老師興奮地高喊“找到了”,原來這種木頭叫“木鞘”,是轉運金銀的工具。“在外人看來,金銀珠寶很珍貴,但在考古學者眼中,一塊瓦片、一段木片、一塊動物骨骼,價值可能都遠大于金銀。”

一趴就是四五個小時 在三星堆泥土中發現絲織物

最讓宋欣感到自豪的是,她得以近距離接觸三星堆。2021年,唐際根曾先後多次前往三星堆遺址進行現場科研交流,每次都有多名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志願者跟随他前往;而三星堆也多次面向社會招募公衆考古志願者。宋欣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宋欣介紹,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被裝在像玻璃艙一樣的“考古艙”裡,這是為了确保裡面恒溫恒濕。為了防止考古隊員的頭發、皮屑等東西掉落并污染文物和樣品,考古隊員也要穿着防護服,戴着口罩、手套,防止外來的細菌破壞出土文物。

不過這可是個體力活。為了保護文物,一到文物層,發掘隊員們都得蹲着或者趴在“考古艙”裡的升降機上工作,必須用鏟子、刷子等慢慢清理,往往一趴就是四五個小時。幾個小時下來,手和腳都會發麻。

宋欣說,在發掘過程中,哪怕是泥土都要小心翼翼地觀察。所有鏟出來的泥土都要按網格分布,這樣理論上所有挖掘出來的泥土都還能回填回去。

為啥連挖出來的土都當寶貝?因為青銅器這類無機物能在埋藏條件下保存,可紡織品、木器、竹器等有機物在土裡埋藏時間長了就會“消失”在泥土裡。隻有對坑裡的填土采樣進行殘留物檢測,才能對深埋其中的紡織物纖維殘留、木纖維殘留等進行研究。果然,在對泥土的檢測中,宋欣在老師的指導下發現一個比頭發絲還細的絲織物。經過鑒定,這是一個面積極小的絲織物痕迹。那一刻,宋欣欣喜若狂。“那感覺比吃了頓大餐還舒暢。”

一根竹簽挖出遠古石拍 考古“小白”:最重要沉得住氣

和宋欣一樣的“考古粉絲”在深圳、廣州有很多。今年25歲的鐘雯原本學習的是工業設計,但她對文物考古非常感興趣,于是就報名成了一名公衆考古學員。此前,一塊原本沉睡在深圳寶安西鄉三圍村後山一個小山坡中的遠古石拍,被鐘雯用一支小小的竹簽挖了出來。

原來,2016年在建設深中通道的基建過程中,一些陶片被發現,一同出土的還有深圳遠古人類的其他文物,随後下角山陶器坑開始搶救性發掘。當時在現場有很多陶瓷碎片,沒有完整的器物,那時的鐘雯還是一個完全沒有考古知識的“小白”,在南方科技大學老師的指導下,她開始研究陶器的疊壓關系,包括通過紋飾來判斷年代。“理工科的老師拿了我們的陶片去做碳14測年,結果和我們從類型學上的分析相一緻,這些陶片來自6000多年前。”此外,現場還發現了很多陶釜和動物肉類片段。鐘雯在老師的幫助下大膽推測:這可能是一個祭祀行為片段。“有點像今天的祭海儀式,漁民出海打魚之前要先舉行一個儀式,祈禱平安。”

而當時,這塊“怪石”就沉睡在浮土下面15厘米處,好像等着鐘雯來發掘一樣。鐘雯回憶,當天下午她用小竹簽慢慢往下挖,感到有一個堅硬的東西。她用手扒開泥土,竟然看到一塊黑色的瓦塊狀石器。一開始她還有些疑惑:這件石器這麼規整,會是古代的嗎?她趕忙拍照發給老師。“石器上有很多條紋,條紋大約有2毫米深,裡面可以塞進一根火柴。”

經研究發現,這是6000多年前古人用來制作樹皮布的工具——石拍。“當時就是用它來提取植物纖維做衣服的。”鐘雯興奮地說。而這也是鐘雯從事公衆考古以來的最大收獲,一整天她都欣喜萬分,當天晚上她還給自己加了個雞腿作為獎勵。

作為鐘雯的指導老師,唐際根習慣琢磨發掘出來的文物以找靈感。 “你們去找一棵構樹,把樹皮泡軟,然後做一塊類似的帶條紋的石頭去嘗試砸一下,體驗一下古人用石器處理樹皮纖維制作樹皮衣服的過程。”沒想到學員們在老師布置的這個體驗任務過程中,逐漸對商代服飾産生了很大興趣。“我們從甲骨文、出土文物等方面搜集的信息,發現6000多年前的商朝服飾非常有特色,将來肯定會把大家‘驚豔’到。”鐘雯自信地說。

鐘雯坦言,作為考古“小白”,一開始自己在文物發掘現場總想着能不能發現青銅器、玉器這類值錢的東西,但沒想到,一塊石拍、幾片陶片都能講出這麼有意義的故事,竟能揭示出6000多年前的生活信息。從那之後,她對考古有了全新的認知。

參與公衆考古3年時間,國内不少重要考古項目鐘雯都已經參與其中,像殷墟遺址考古、三星堆遺址考古現場都有她的身影。她回憶,像如何使用“洛陽鏟”,如何辨識探方内土質分層,她都是一點一滴慢慢學習。如今她逐漸開始“懂行”,比如在土坑内發掘,文物每提取一層都要再進行一次全方位信息采集,确保文物出土時的狀态得到保持。

這些年,鐘雯也明顯感覺到公衆對考古的“火爆”熱情。她說,實際上,公衆考古志願者不用擔心自己的考古知識儲備不夠。加入考古志願者團隊後,考古機構會組織相關知識的基礎培訓。最主要的是,參與公衆考古要“沉得住氣”。“有時一連好多天都是挖土。如果沉不住氣可能會崩潰。”她笑着說。

廣東公衆考古走在前列 把文化發展成果與民衆共享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勇表示,廣東在公衆考古方面走在前列。“考古工作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提升民衆的鑒賞能力和文物保護意識,讓更多外行見識考古人是怎麼工作的,這很有必要。”他說,最近兩年,廣東省在文物考古中高度重視公衆考古,大家熟知的南海I号考古項目,也是沒有設置圍牆的,隻要公衆感興趣都可以觀摩。

崔勇表示,公衆考古旨在讓社會各界能夠真正地了解考古、走進考古,進而推動考古成果全民共享,帶動公衆共同保護珍貴文物、弘揚傳統文化。這些年廣東公衆考古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還增加中小學生作為考古志願者招募人群,擴大社會參與度,提升考古影響力。以田野考古為例,可以親身體驗下探方、認土層、分器物、寫标簽、學畫圖、清墓葬,還包括考古鑽探、室内資料整理、文物修複等流程,讓民衆沉浸式體驗考古樂趣。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也告訴記者,廣州在公衆考古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我們始終堅持,考古不能躲在象牙塔裡,要通過公衆參與,把文化發展成果與民衆共享。”

易西兵介紹,廣州這些年一直在積極推動公衆考古。“第一,考古成果及時發布和展示,利用博物館平台把每一年的考古新發現做成展覽,以公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第二,開展考古研學,讓公衆走進考古現場,感受考古人的風餐露宿和工作過程,感覺古遺址、古墓葬、古器物承載的曆史信息;第三,利用博物館開展公衆考古體驗探索營,招募中、小學生和父母一起看一個展覽、聽一次講座、做一次研學,反響非常熱烈。”

易西兵表示,這些年廣州先後發掘增城金蘭寺、陂頭嶺等重要考古遺址,新發掘的南石頭監獄是廣州重要的紅色革命史迹。今年年内,廣州也将有多項公衆考古項目推出。南石頭監獄遺址也将作為公衆考古項目加強對公衆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博物館,我們的考古工地現場也是公衆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課堂。”易西兵說,廣州有深厚的文博資源,在公衆考古方面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

來源: 廣州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