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龐士元是劉大耳麾下的愛将,此人不僅能坐鎮後方布局謀劃,決勝千裡之外,關鍵時期還能領兵在外獨當一面。
據記載,龐士元小時候為人樸實,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聰明。時颍川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士元二十歲時前去拜見。司馬徽坐于桑樹上采桑,而龐士元坐于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司馬徽對龐士元大為驚異,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其相比。
有了司馬徽這句話後,龐士元也漸漸為人所知。 之後,襄陽龐德公稱龐士元為“鳳雛”,諸葛亮為“卧龍”,司馬德操為水鏡。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人才竟遭天妒,僅活到三十六歲便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着實是一件憾事。
說起這位蜀漢能臣,很多朋友都會首先想到“落鳳坡”這個充滿玄幻色彩的地方。其實,這個地方隻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沒有任何證據及正史表明龐士元死于該處。顯然,很多朋友熟讀《三國演義》,把小說讀成了正史。這也難怪,畢竟羅貫中先生的筆法太過生動,讓讀者産生了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的閱讀感受也讓人錯誤地以為演義即史實。
在真實的曆史中,龐士元的死因與小說裡有較大的出入。當時的蜀軍主力圍攻雒城(今廣漢市),然而在攻城過程中守軍負隅頑抗,十分難對付。不得已之下,劉備派出了龐統,由他來統領攻城軍。然而,在攻城的過程中,龐統不慎中了一箭,最終因箭傷死在營帳中。正史裡并未記載射殺龐士元的是何許人也,多半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
在曆史上,著名人物死于小人物手中的情況不勝枚舉,這也難免會讓人扼腕歎息。所以,為了彌補這一缺憾,給龐士元一場壯烈的死亡,羅貫中先生腦洞大開。在小說中,龐士元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為了争得先入西川的頭功,龐士元主動請纓帶領先鋒軍闖入落鳳坡。然而,等待着他的,卻是敵方伏兵萬箭齊發。
顯然,“萬箭”比“一箭”更加震撼,讀者更易于接受這種波瀾壯闊式的英雄結局。更巧妙的是,羅貫中先生通過這一事件,從側面襯托出了孔明“下知地理”的能力。孔明早就聽聞此地的大名,也曾規勸過龐士元謹慎行事,然而龐士元意在争功,絲毫沒有理會諸葛亮的好心。
直到他抵達一處險地,詢問身邊将士此地名稱時,這才後悔沒聽從軍師的囑托。環顧四周,這條小路蜿蜒崎岖,四周皆是茂密的森林。倘若敵軍在此處設下一支伏兵,僅需頃刻之間,自己的先鋒軍便會被對方輕易“吃”掉。
龐士元大急,連忙命人調轉馬頭,撤回安全地帶。然而,一切為時已晚,因為此地名為——落鳳坡。箭雨襲來,龐士元被射成了篩子,鳳雛隕落。以小說而言,龐士元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若不是他嫉妒孔明的地位,想要與其一較高下,怎會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不過,小說中的孔明亦有私心,這一點在許多細節中都能體現出來。
那麼,羅貫中先生的改編是否成功呢?
筆者個人認為還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在正史中的龐士元也是個喜歡鑽牛角尖的人,不夠大氣。
且看蜀軍打到涪城時,劉備想要召開一場飲宴,命人準備了若幹水酒,衆将士酒過三巡,志得意滿。
劉大耳喝得頗為開心,對身邊的愛将龐士元說道:“怎麼樣?今天這場飲宴是不是非常開心?”
然而,龐士元卻說:“拿讨伐其他國家當作樂事,算不得仁者的行徑,沒什麼值得開心的。”一句話,掃了主公的興緻。
劉備大怒,回擊道:“照你這麼說,武王伐纣之後,帶領将士進行飲宴并觀賞歌舞,這種行為也算不得仁者行徑了?虧你說出這番不知天高地厚的話,趕快滾出去。”
龐士元悻悻而去,但劉大耳經此一怒,酒已醒了一半。劉備覺得,自己說的話有點重了,不論如何也不該将愛将趕出營帳。于是,劉備立馬吩咐小兵将龐先生請回營帳。
龐士元返回後,坐在原來的位置生悶氣,既不說話,又不擡頭看主公,悶着頭大吃大喝。主公說道:“你覺得,剛才我們的談話,過錯在誰?”
龐士元說道:“你也有錯,我也有錯。”劉大耳寬宏大量,哈哈大笑幾聲,表示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于是,衆将士繼續飲宴。
從這段史實來看,龐士元的性子有些古怪,且十分不識擡舉。如果他的這種行為是常态的話,放在另一個時空中做出“誤入落鳳坡”這種事完全是有可能的。
不得不說,羅貫中的先生筆法十分精湛,連改編的水準都如此之高。
不論如何,一個與孔明齊名的人才就這樣隕落了。躊躇滿志的他,終究沒能與諸葛亮一塊幫助主公“安天下”,着實遺憾。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